張朝霞 孫曉明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倫理學視角下網絡反腐制度的構建
張朝霞 孫曉明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網絡反腐作為反腐治腐的新途徑,在反腐治腐過程中發揮了其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網絡反腐過程中存在著倫理問題,如網民的言論不考慮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網民的做法違反社會正義,觸犯社會底線,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網絡反腐的規范化、制度化。實現網絡反腐制度化一是要以德反腐,二是靠依法治腐,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四是要完善網絡反腐輿情預警機制。
網絡倫理;網絡反腐;反腐制度構建
網絡反腐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作為反腐時代的新型武器,網絡反腐已經成為反腐治腐的新途徑;網絡能讓民眾舉報違規違紀行為變得更加方便,并且為有關部門搜集信息,提供更多的情報渠道,發揮正能量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人卻借“網絡反腐”歪曲事實,進行人身攻擊,甚至打擊報復,對反腐倡廉工作和社會穩定帶來不和諧因素。
網絡反腐是指具有反腐意識的網民和反腐力量的機構利用互聯網,通過網絡舉報、曝光、輿論等形式提供反腐信息和揭露腐敗行為,以達到遏止和懲治腐敗的目的。但是網絡曝光、網絡舉報、網絡查處都應規范化、制度化,避免網絡反腐陷入倫理困境。
(一)網絡曝光中的人肉搜索演化為網絡暴力現象
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網絡上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門,傳播的速度日益加快。網絡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參與反腐的人所選擇的途徑,而在網絡上將違法行為和腐敗信息曝光在公眾面前也是不少人的選擇。人肉搜索作為網絡監督的一種形式,在網絡反腐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然而人肉搜索如果過激,可能會侵害別人的隱私和權益,或者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從而變成網絡暴力,使得很多無辜的人受到牽連,甚至名譽受損。因此,對于人肉搜索,需要的不是取締,而是如何去規范,如何去約束。
網絡暴力經典案例如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多少“網語如刀”傷人無形,個別人通過人肉搜索將當事人兩輛車的車牌號曝光,將該司機的酒店開房記錄、家庭住址,甚至是生理期等個人隱私信息,在網上公開“晾曬”,生活照和艷照被大肆轉發。人肉搜索曝光的內容是否要將她的全部都要爆出來,尺度上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侵犯了個人的權利,這些都是對他人進行人肉搜索的網民必須反思的。
(二)網絡舉報中信息真假并存,存在著誣告、誹謗現象
警惕那些以“舉報”之名,行誣陷、造謠之實的“不實舉報”。網絡舉報中的信息大多來自于網絡論壇、博客和微博等,發到上面的信息不受網絡監管,用戶可以隨意發送,這就使得網民發布或轉載信息真假難辨。某些網站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點擊率,不惜發布虛假信息,或對某些熱點問題大加炒作,放大某一社會陰暗面,網站對虛假信息的蔓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有些人則利用虛假信息,四處散播進行誣告或者誹謗,損害他人的利益。“網民在通過網絡舉報腐敗信息的時候,帶有很濃的個人感情色彩或者參雜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在虛擬ID的保護下以為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和后果,這樣一來舉報信息就很容易失真。”[1]現實生活中網絡舉報誤傷的典型例子如被稱為“房嬸”的李云卿,但事實上李蕓卿并不是領導干部,也不是黨員,房產為個人合法收入購買,之所以被網絡曝光,不排除有人為的打擊報復嫌疑。
(三)網絡查處中存在網絡輿情阻礙司法公正現象
網絡輿論在互聯網中每天都在發生,也是互聯網中表達民意最活躍的地方。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得到迅速的發展,很多新鮮事物不斷涌現,如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的出現,使網民有了空前的話語權,很多網民喜歡跟帖發表自己的意見,相對自由的表達觀點以及對待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但是由于參與發表意見的網民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未能受到法律或者規則的約束,很容易頭腦發熱,發布或者轉發一些未經證實的帖子,造成這些言論迅速發酵,走向與事實相反的道路,容易造成個別法官屈于輿論壓力,影響司法公正。
從倫理學視角探討人肉搜索侵犯個人隱私,網絡舉報中誹謗、誣告現象,網絡暴力、網絡輿情在網絡反腐中的邊界與尺度,以及如何作出理性的倫理審視。
(一)網絡曝光中的網絡謠言和網絡舉報中的虛假信息違反了誠實守信、客觀真實的倫理原則
誠信是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的倫理基本原則,同時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是個人思想和行動層面的價值準則。對于這一核心價值觀,一些網民不思傳承和堅守,卻在網上散布謠言和虛假信息。網上虛假舉報信息的行為違反了誠實守信的倫理原則,違反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客觀規律和我國主流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拋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虛假信息的傳播不管對于社會還是涉事人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等到真相大白,虛假信息的跟帖者會覺得被愚弄了,反腐熱情受到打擊,造成網絡反腐的“戲劇化”和“鬧劇化”,進而弱化網絡反腐的功能。”[2]
(二)網絡曝光中的人肉搜索侵犯個人隱私,違反社會責任倫理原則
“人肉搜索無非是一種工具,本身不存在善惡之爭,關鍵是看工具的使用者是如何操作這個工具的”[2]。道德約束差的人容易構成侵犯別人隱私的行為,曝光的人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廣大網民能夠積極正確地參與到反腐事件中來,這是全民之幸,國家之福。網民在進行人肉搜索為反腐提供線索的時候,應該站在倫理和道德的高度,本著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前提,去伸張正義,懲惡揚善。如果動機和出發點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惡行,那么不僅違反了道德,還違背了作為一個公民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這樣的反腐,這樣的“人肉搜索”會影響到每個參與公民的積極性,也會污濁了整個社會良好的風氣,是一種違背道德、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網絡反腐中的情緒化、非理性行為會導致網絡民意失衡,進而干擾司法公正
當社會熱點事件出現時,很多網民會關注,并不斷跟帖評論,但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多網民往往只從情感上出發或者從道德層面考慮,這樣的話很容易將法律的準繩發生傾斜,網絡民意的一邊倒會影響到事情的走向。我國網民的群體多數為年輕人,往往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加之社會閱歷少,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當某一社會熱點出現的時候,網民一些情緒化和非理性的行為就會容易占據事件的制高點,從而短時間內形成具有影響性的輿論,這樣使得事件不能按照正常的走向發展,使理性和正確的聲音不能及時發聲,從而干擾到司法評判和公正。
網絡反腐制度的構建需要確立一種倫理價值體系進行指導,探究網絡反腐治理中的正當、正義、責任等倫理原則。充分發揮網絡反腐的優勢,用“以德反腐”和“依法反腐”實現網絡反腐治腐規范化、制度化,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完善網絡反腐輿情預警機制,逐漸消解網絡反腐的倫理困境,推進網絡反腐制度化建設。
(一)以德反腐
1.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要破解網絡反腐過程中倫理失范這一問題,必須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之所以會在網絡反腐過程中出現網絡舉報信息失真和網絡發聲中的非理性因素,是由于網民的價值觀念參差不起,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國家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中,可見,價值觀對于公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凈化網絡空間,營造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網絡環境,就需要加強網絡文明,強化網絡的正面、主流價值引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2.加強網民的網絡倫理教育,建立網絡倫理的規范體系。網絡舉報、曝光、監督的主體是網民,參與網絡反腐的大多數也是網民,所以說,網民的素養直接決定著網絡反腐的效果。如果網民的思想素質、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不高,勢必會使網絡反腐陷入倫理困境,因此,加強網民的網絡倫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網絡倫理的宣傳和教育,告誡網民發布反腐消息要慎重,沒有經過調查取證的信息切不可直接發布,合理引導網民發布或者提供有價值的反腐線索給紀檢部門。如果能夠建立一個互聯網倫理規范,對網民的言行起到約束的作用,這樣那些利用虛假信息、不實信息,或者污蔑誹謗他人的行為就會受到相應的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所以,只有建立一個網絡倫理的規范體系,才能讓網民理性發聲,舉報貪官,揭發腐敗,這樣網絡反腐也有了制度層面上保障。
(二)依法治腐
網絡反腐應加強立法。網民在舉報貪官的同時,有時也會誤傷到一些本身與事件無關的人。如何能讓舉報人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揭露腐敗行為,且讓舉報人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而不受到打擊報復。在舉報的過程中不至于侵犯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這些都需要加強網絡反腐立法。“目前我國在網絡反腐方面并未制定系統的法律法規,只有一少部分地方政府部門法中有相關規定,但這些規定的可操作性比較差,立法理念不足,立法質量不高,內容單薄。”[3]為此,應加強網絡反腐法制建設,對網絡反腐應加強立法,保護舉報人的相關權益,使得網絡舉報的案件得以及時處理,對那些誣告陷害的行為要進行打擊和懲罰。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尚未健全導致很多網民的非理性,從而造成網絡輿情不斷發酵。因此政府應該將政策范圍內或者不違反國家安全的信息,及時在政府網站上予以發布,讓廣大網民有更多的知情權,接受民眾的監督,避免無端猜忌。“執政黨和政府可以加大政府信息網上公開力度,讓民眾擁有更多的知情權,通過信息公開來主動接受網絡的監督。”[4]在網上對政務進行信息的公開,讓廣大民眾對政府工作進監督和反饋,確保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如“被稱為‘陽光法案’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是把監督權真正地交給群眾,公布官員財產收入情況還可以使目前‘毀’‘譽’參半的‘人肉搜索’得到規范。”[5]目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建設才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持續推動此項工作。
(四)完善網絡反腐輿情預警機制
成立專門網絡輿論機構,負責網絡輿論的監控、收集和分析。對于影響比較大論壇、網站、媒體進行監督,及時引導網民,發布預警信息,以免發生“蝴蝶效應”。對于突發事件,要迅速啟動預警機制,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在主要媒體公布事情的真實情況,避免輿情不斷升溫,影響公眾判斷,帶來負面后果。對于網絡輿情工作人員的選擇也要充分地考察,必須選擇立場堅定、知曉政策的專業人士,其次要進行專門的培訓,加強理論學習等。
總而言之,網絡反腐已經成為目前反腐新的領域,同時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和問題,只有將其納入倫理范疇內,用制度去加以約束,才能收到其本來應有的效果,為民提供一條和諧、健康、便捷、高效的監督途徑,才會使我國的網絡反腐健康發展。
[1]譚超.網絡反腐的制度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5).
[2]毛蔚蘭.網絡反腐的倫理思考[J].領導科學,2011(11).
[3]張朝霞,郭姜華.網絡反腐的倫理困境及解決途徑[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2).
[4]馬慶鈺.“網絡曝光”已成約束工具整治官場作風腐敗[EB/OL].中國新聞網,2010-05-06.
[5]毛蔚蘭.完善網絡反腐監督機制的思考[J].理論探討,2010(5).
責任編輯:毋斌
B822
A
1674-1676(2017)01-0021-0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DJ057);南昌工程學院黨建專項項目(2014DJ02)。
張朝霞(1969-),女,河南南陽人,博士,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孫曉明(1986-),男,黑龍江綏棱人,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