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暉
(中共東昌府區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準則》和《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
楊曉暉
(中共東昌府區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全面從嚴治黨不僅靠思想建黨,還要靠制度治黨,全會審議通過的《準則》和《條例》,針對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反腐敗和從嚴治黨的探索實踐,規范性強、位階較高,問題導向鮮明、施策精準,一脈相承、創新凸顯,突出監督重點、抓住“關鍵少數”,使之從行動層面遞進到制度層面,集中展現了我們黨在黨建體制機制上的重大創新,夯實了從嚴治黨的政治根基。
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建設;準則;條例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指明了管黨治黨的基本抓手。思想建黨是黨的建設的優良傳統和自身優勢,但歷史經驗表明,僅靠思想建黨遠遠不夠,全面從嚴治黨還要靠制度治黨,因為制度不僅具有剛性,而且帶有根本性、統領性、長期性和穩定性。只有把傳統的優勢凝固成制度的底座,把現實的問題關進制度的籠子,將依法依規治黨貫穿全面從嚴治黨的始終,才能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順應了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針對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反腐敗和從嚴治黨的探索實踐,使之從行動層面遞進到制度層面,集中展現了我們黨在黨建體制機制上的重大創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夯實了從嚴治黨的政治根基,全面從嚴治黨掀開了嶄新一頁。
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遵崇黨章,因為黨章是黨內根本大法,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總依據和總遵循,也是規范和制約全黨行為的總章程。但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內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黨內政治生活與黨內監督的戰略性,決定了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中的極端重要性。兩部法規就是黨中央尊崇黨章對全面從嚴治黨做出的頂層制度設計。在兩個文件稿的序言和總則部分,明確寫出,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尊崇黨章、依規治黨。在主體板塊,兩個文件稿也都圍繞著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圍繞黨的宗旨展開。其中《準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了基本規定,一方面充分體現了黨章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著力把黨章的有關要求具體化和系統化,所以在黨內法規體系中的位階僅次于黨章。《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了全面規定,位階次之。這樣的效力定位和制度安排,體現了在新形勢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與黨內監督的高標準定位和規范性力量。進一步閉合、緊固了黨內法規制度鏈條,通過規則體系的周延,逐步構建起與黨章相一致、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承接、與黨的建設的專門法相配合的黨建制度體系,進一步閉合、緊固了黨內法規制度鏈條,夯實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基石,也標志著以黨章為根本、相關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全面從嚴治黨法規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依靠制度建黨治黨的信心和決心。
問題導向,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品格,也體現在《準則》和《條例》的修訂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我們黨的政治生態不斷得到改善,但是一段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不經常、不認真、不嚴肅的現象還有所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概括的“七個有之”等破壞黨內政治生活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還有不少的障礙,習近平總書記作說明時就連續列舉了幾十個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障礙和問題帶來的客觀結果就是嚴重損害了黨內政治生態,影響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再深入。這兩部法規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的薄弱環節加以規范和約束,著力圍繞理論、思想、制度構建體系,權力、責任、擔當設計制度,推動解決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和黨內監督制度不健全、覆蓋不到位、責任不明晰、執行不得力等問題展開。如《準則》在序言部分就對一個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體現了強烈的問題導向和危機意識。《條例》立足從根本上解決主體責任缺失、監督責任缺位、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同時這兩個制度把脈問診這些疑難雜癥,并精準施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主體部分,《準則》從12個方面分別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規定;《條例》列了27條,就四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出規定。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幾十種問題劃出了明確的紅線,提出了明確措施,都有了具體的抓手,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
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除了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定外,還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制定出新的辦法和規定,因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因為現在黨內出現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當時尚未遇到,而當時比較突出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現在已經不突出了。1980年制定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于當時恢復和健全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肅黨的紀律、促進黨的團結,實現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的確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它煥發了黨的旺盛生機,是中國實現30多年經濟騰飛的重要保障。但是30多年來,形勢任務和黨內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自2003年12月頒布施行以來,對加強黨內監督、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形勢任務發展變化,條例與新實踐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顯現出來,形勢發展需要我們對條例進行修訂。這兩部法規在繼承中凸顯了創新。比如,《準則》突出強調樹立“四個意識”,就是針對目前黨內政治生活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突出強調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也是針對一段時間以來管黨治黨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實際問題提出來的。《條例》規定的黨內監督體系趨于完善,五種監督覆蓋全面:“在黨內監督體系中,黨中央實行統一領導,黨委(黨組)負責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負責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進行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開展日常監督,黨員進行民主監督。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時代性”的重要內涵。
治國理政,關鍵在人。實踐證明: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解決黨自身的問題,重點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關鍵是高級干部。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重要權力、占據著重要崗位,是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具體實踐者,是黨風政風的引領者,在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大量案例表明,權力越大,越容易出現“燈下黑”,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敗。所以強化黨內約束和監督,只有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才能抓住全面從嚴治黨的“牛鼻子”,才能層層傳導壓力,做出成效。《準則》強調,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關鍵是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要始終盯住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嚴格教育、嚴格管理。《條例》規定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為公開制度,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這為進一步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指明了方向,在著眼對“最大多數”全覆蓋的同時,致力對“關鍵少數”的精準監督。通過各種監督,促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更要清醒認識自己崗位的特殊重要性,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以對黨的絕對忠誠以身作則,帶頭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著力解決管黨治黨寬松問題。
約束與激勵相結合是我們黨依規治黨的初衷。《準則》和《條例》中都有很多對黨員干部的激勵性、保護性規定,有利于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如:黨組織應當保障黨員知情權和監督權,鼓勵和支持黨員在黨內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必須既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誠關愛,鼓勵干部干事創業、大膽作為;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等。另一方面《準則》和《條例》聚焦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薄弱環節,對黨員干部的行為規范也劃定了“底線”“紅線”,尺度更嚴、標準更高。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自行決定或受指使對黨員、干部采取非法調查手段;對干擾妨礙監督、打擊報復監督者的,依紀嚴肅處理等等。這些規定,順應了新形勢新任務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的要求,是約束也是激勵,目的是為了努力在全黨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準則》和《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重大創新,而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是全黨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共同的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而檢驗學習成效的標尺就是貫徹《準則》和《條例》的規定要求。讓我們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屆六中全會的精神上來,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準則》和《條例》,更加扎實地把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
[1]習近平.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獻[N].人民日報,2009-10-09.
[2]任仲文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254.
[3]劉漢峰.全面從嚴治黨的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1).
[4]《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張碩輔.筑牢全面從嚴治黨政治根基[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11-02.
責任編輯:徐芳
D24
A
1674-1676(2017)01-0080-03
楊曉暉(1969-),女,山東冠縣人,中共東昌府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執政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