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漢軍 李 輝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職業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路徑探究
寇漢軍 李 輝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是推動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核心工作,是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要求。根據職業化相關理論,輔導員的能力成長路徑可分為專業支持和身份轉換兩種,高校輔導員通過這兩條路徑完成職業技能、行為規范和職業素養等領域的職業化,從而使自身的職業能力與工作崗位的素質要求實現對接。推動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發展應結合不同路徑類型輔導員的職業化特征,制定針對性的措施,構建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的分類促進機制。
職業化;輔導員職業能力;專業支持;身份轉換
職業能力的提升是輔導員職業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理解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對于推動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具有指引性意義。中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有其歷史特殊性,它發源于政治工作的需要,同時又適應了社會發展中職業分工的要求。
(一)輔導員職業化的內涵
職業的形成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伴隨著專業化生產的產生及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形成新的職業特征并逐步為社會所認可。職業化就是某種勞動崗位成為社會所認可的職業并形成相應規范體系的過程。因此,職業化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工作效率的刺激——分工的產生——職業規范與社會認同的形成。具有三個層次的內涵,從宏觀層次上講,社會的認可是職業形成的外在標準,社會認可從業者的地位并有人愿意從事這一職業保持這一職業的永續發展。從微觀層次來說,從業者個人將該項工作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并依據相應的標準、規范,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從職業本身來說,職業化就是在分工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具有一定排他性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標準等特征規范。職業規范體系的形成是社會認可的前提,而職業能力的提升是職業體系形成的基礎與重要構成。在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起源于政治工作的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承接了學生資助、心理健康、黨團建設等事務性工作,逐步形成獨特的職業規范體系。綜合既有的研究成果,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在宏觀層次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在社會分工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職業規范[1]、職業準則[2]等具有排他性的規范體系,成為社會的一種職業選擇。在微觀層次,就是高校輔導員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為目標,經過相應的專業學習和培訓達到輔導員職業資格的要求[3],并長期專門從事這一職業,以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基本特征。
(二)輔導員職業化的特征
首先,輔導員制度的產生來源于中國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輔導員制度形成與發展的實踐表明政治屬性是高校輔導員職業的根本屬性[4]。1952年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的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輔導員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政治領導……為全國高等學校教育建設事業打下堅強的政治基礎”[5],從輔導員制度萌芽開始,開展政治教育就是其重要職責之一。同時,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在、實施者和指導者。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屬性,就要求輔導員將日常工作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載體,通過對青年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發展施加有目的的影響,塑造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具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和動員引導能力,從而更好地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
其次,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過程是職業能力結構革新的過程。從輔導員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實踐來看,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不斷地拓展,工作領域不斷地延伸,從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擴展到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涵蓋心理健康教育、資助評優、日常事務管理等。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發布《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根據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從九個工作領域制定了三個層次的能力標準,將輔導員的職業知識分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兩大版塊。工作領域的復雜化給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根據崗位職責的要求,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能夠適應崗位職責的要求,實現日常事務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通過個體職業能力提升,完成個人職業能力結構的變革與提升,去促進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再次,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遵循職業分工的路徑。通過分析西方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發展形成過程有助于理解我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過程。早期,在歐美國家的學生事務包含在整個教育體系之中,沒有明晰的劃分,“替代父母”承擔管教責任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19世紀中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使得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相分離,學生的服務管理機構產生,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開始由教師或兼職人員向專職化過渡[6]。后經歷從“為學生提供服務”到“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轉變發展,學生事務管理的職責可以分為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和社會化輔導三個部分,根據職責的不同可以細分為心理輔導員、職業輔導員、學習輔導員、生活輔導員等[7]。對比西方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和性質,可以理解中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形成與發展中職業領域拓展的實質是高等教育分工細化的結果。
高校輔導員職業的形成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上參與社會分工的結果,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在輔導員職業化中具有核心地位。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政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至關重要。能力素質結構主要表現在對工作崗位要求的匹配與勝任上,學生工作的復雜性對輔導員的能力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根據職業能力的獲取形式不同,可以將輔導員的職業化路徑劃分為專業支持和身份轉換兩種。
(一)專業支持型輔導員成長路徑
專業支持型輔導員是指通過專業化、體系化、科學化的教育支持系統培育后選擇從事輔導員崗位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專業支持型輔導員具有學科基礎深厚、理論基礎扎實的特點,面對學生管理問題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手段與方法推動問題的解決,但又存在實踐能力不足,面對具體性學生事務的時候難以將科學理論與具體實際有效結合。專業支持型輔導員的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密切相關。1983年教育部決定在高等學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擬定了專業課程的設置方案并確定在1984年開始招生,采用正規化的方法培養大專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各種規格的思想政治專門人才。專業設置的目的和培養方向就是“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專家”[8]。1987年國家教委印發《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碩士研究生實施意見》的通知,確定10所院校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谒枷胝谓逃ぷ鞯闹匾?,1996年國家又設置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博士點。后來經過不斷地調整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培養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承擔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工作,成為專業支持型輔導員的重要來源。
(二)身份轉換型輔導員成長路徑
身份轉換型輔導員主要是指未接受正規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從其它專業畢業后選擇從事學生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總結發現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規律,把握學生思想特點,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能夠勝任輔導員崗位要求的學生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職業能力的獲取主要依靠工作中實踐經驗的積累,但表現出理論水平不足的缺點,難以發揮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引導力?!陡叩葘W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規定“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為輔導員職業能力特征之一。輔導員工作實踐性強,職責領域復雜,對于職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相關高校在招聘工作中除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之外,對專業背景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類以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為背景要求,這種專業背景要求認為輔導員工作領域范圍寬,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做支撐,人文社科的專業背景要求可以滿足輔導員群體職業結構的要求,符合某一職業領域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另一類以與學生專業相同或相近專業作為招聘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要求,專業背景的切合有助于增進學生的認同感,便于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9]
推動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發展要根據不同類型輔導員的職業化特征,制定具體的方法措施與針對性的對策提升實際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輔導員職業化路徑做出專業支持與身份轉換的區別只是為了更好地分析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發展形成過程。在現實中,輔導員個體職業能力的提升往往是多方作用的結果,既有以實踐為特征的身份轉換路徑,也有以學習為特征的專業支持路徑,這就要求輔導員職業能力成長的分類發展機制既有基于差異性的重點側重,又要有共性基礎上的綜合措施。
(一)通過業務培訓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對于身份轉換型輔導員,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從其職業化路徑可以看出,這類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獲得主要是通過日常管理經驗的積累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再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職業能力與工作時間的長短呈正相關的關系,即工作時間越長,業務能力越強。但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到一個地步后就會進入停滯期,而培養培訓則是輔導員突破瓶頸約束,提升專業技能,推動工作創新的重要途徑。從培訓體系上看,2006年至今,教育部兩次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搭建國家、省、高校三個層級的輔導員培訓體系,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專業素養提升和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對輔導員進行培養培訓,有效地解決了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停滯的問題,提升了輔導員隊伍的整體能力水平。從培訓內容上看,要注重培訓內容與不同層級輔導員特點的相結合?!陡叩葘W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劃分為高級、中級、初級三個層次等級,對于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培訓可以以等級標準為依據,根據不同層級輔導員的發展需求,設定適當的培訓內容,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終達到實效輔導員職業能力橫向提升的目的[10]。
(二)利用多種平臺鍛煉提升輔導員的實踐能力
對于專業支持型輔導員而言,提升工作能力,推動職業化進程的關鍵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一方面,要利用好工作平臺主動面對問題。在工作中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是鍛煉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專業支持型輔導員面對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要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提升自己的各項具體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動參加相關比賽,開展以賽代訓。2012年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首次舉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五屆全國規模的比賽。在全國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的帶動下,全國各個地方和高校都舉辦了各種層次的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職業能力大賽涉及學情熟知、業務知識考試、主題班會、特色工作案例、主題演講、談心談話等版塊內容,形式不斷地豐富發展,已經成為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的重要平臺。專業支持型輔導員要將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看做督促提升自己的機會,通過比賽參與交流,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最終達到職業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開展理論研究促進日常工作的深化與創新
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著輕理論、重實踐的傾向,部分高校管理人員認為輔導員從事具體事務性工作,理論研究沒有必要,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加強理論研究,既是對輔導員理論水平的直接推動,也有助于輔導員總結、反思日常工作,提升效率,提高水平。提升輔導員隊伍的研究能力,就是要求輔導員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將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理論研究層面,不斷地學習、深入研究,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鼓勵高校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要在利用好現有平臺體系的基礎上建設好學校環境。當前,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針對高校輔導員的科研課題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項目、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等科研項目,但在高校層面針對學生工作特點的科研項目相對較少。一方面,各高校應該結合具體實際,制定學校的管理辦法,為輔導員開展科研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應當組建研究團隊,形成研究合力。根據學生工作的領域劃分,如學生資助、心理健康、組織建設、就業指導等領域的劃分,結合輔導員的研究專長與研究興趣組建科研團隊。
[1]封福霖.道德情感: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價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8(5).
[2]朱晨花.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30):52-54.
[3]曾昭皓,李衛東.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反思與建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李 輝.高校輔導員制度的發展對輔導員職業化的啟示[J].商,2016(30):36-36.
[5]教育部.中共中央轉發中央教育部黨組《關于在高等學校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報告》.[EB/OL].http://www.china.com. cn/guoqing/2012-09/05/content_26746409.htm2012–09–05/2017-03-22.
[6]蔡國春.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專業化的發展及其特征[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6(1):73-76.
[7]張端鴻.中美高校輔導員制度比較[J].思想理論教育,2005(5):19-22.
[8]馮 剛,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30年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33-42.
[9]陳 勇,朱 平.高校輔導員需要什么樣的專業背景?——輔導員專業背景觀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118-121.
[10]李永山.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高校輔導員分層培訓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134-137.
[11]張艷萍,楊 雪.提升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5(11):108-111.
責任編輯:郭麗娟
G712
A
1674-1676(2017)03-0052-03
2016年陜西省高等學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職業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路徑研究”(2016FKT16)。
寇漢軍(1971- ),男,陜西富平人,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 輝(1990- ),男,河南澠池人,講師,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輔導員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