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敏,汪珂永
?
大學生內隱學習需求與運動技能的契合發展
顏 敏,汪珂永
四川工商學院,四川成都,611745。
高校體育教學作為滿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求的教育路徑之一,運動技能的學習表現出大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的內隱性與外顯性,這兩者共同作用于大學生的運動技能習得過程當中。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激活學生的內隱學習程序,可以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松完成運動技能的習得過程。基于此,本文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實際,在分析內隱學習概念的基礎上,就如何應用內隱學習激發大學生運動技能的興趣,提出了實踐與理論策略。
大學生;內隱學習;運動技能;契合發展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通過高強度的練習來最終達到熟練掌握運動技能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過程是需要學生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和精力的。內隱學習將其習得的知識以潛意識的形式儲存起來,并在特定情景下可以指導運動技能的發揮。傳統的教學過程要求學生先要學習一定的運動技巧的理論,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模仿,再通過大量的機械性的練習最終掌握,來完成教學過程。但是,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再努力,運動技能提高的也很慢,相反,那些所謂有天賦的學生卻可以輕易掌握所學技能[1]。針對這樣的現象,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理論——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是通過挖掘學生的潛意識,利用潛意識的學習機制來掌握運動技能。內隱學習的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可以更加輕松的完成教學任務,習得運動技能。因為潛意識的作用是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但在適當的情景下卻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現在的教育家越來越重視學生內在潛力的發揮,并開始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是相對于傳統學習方法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內隱學習是在主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學習過程。它是獨立與傳統學習過程之外的一種特殊的習得方式。內隱學習的過程一般較為隱蔽,不易被人察覺,即使作為使用內隱學習的主體也不會對此有任何察覺。內隱學習是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完成,不知不覺中實現的。而且越是在一些內部因果,邏輯關系越復雜,越不能用理論概括的知識中,越會激活主體的內隱學習發揮作用。內隱學習的結果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對某件事情的直覺,突然出現的靈感,對某種知識的悟性等等。但是通過內隱學習而習得的知識是不能理論化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那一部分知識。一般認為,內隱學習的是一些程序性的知識,它通過主體的潛意識來完成記憶,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下才能被激發出來,發揮作用。內隱學習的研究對于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心理潛能提供了理論的支持。
對于內隱認知領域的研究過程中,有些學者又將其細化成了內隱學習和內隱記憶兩個概念。但是本文認為這兩者是不可能分開的,是在同一過程中發生的,只不過所習得的知識不同。不管是對過去經驗的記憶還是對事件規則的學習都很難準確區分。那么作為廣義上的內隱學習其特征主要包括無意識,無察覺,無目的和自動化。這些特征不是同時發生并且起作用的,在不同的情景下內隱學習會具有不同的特征[2]。例如,無意識、無察覺的特征一般會在類似直覺中體現。人們會在特定情況下做出準確的判斷,判斷依據就是自身的直覺,但是人們卻不能說出具體的依據。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感覺整個過程似乎是失去意識,沒有通過大腦進行思考的過程。而無目的、自動化的特征一般體現在悟性上面。眾所周知,某個人對某個知識很有悟性,他便會更輕松的獲得知識,因為可以很輕易的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將其加以運用,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這種特性是可以知道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但也是說不清楚具體原因的,不能將其判斷的過程具體化,只是可以意識到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運動技能即包括運動的知識也包括運動能力兩方面,是指人體通過學習的過程而獲得的一系列的身體協調的能力。運動技能即要通過傳統的有意識的學習來獲得,也要通過自覺自發的內隱學習過程來獲得,兩種學習方法是同時發生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在運動技能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遵循如下的過程:運動技能知識—運動表象—動作概念學生練習—運動技能習得。促成運動技能習得的生理基礎叫做人體的反射弧。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當運動技能對人體產生刺激時,刺激通過感受器感知后,在反射弧中依次傳遞,最終傳給效應器,完成動作。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不斷練習而得到強化[3]。
現如今,對運動技能教學的理論研究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基于傳統的有意識的習得進行的研究。但是,隨著對運動技能習得方式的研究深入,也有學者發現內隱學習的運動技能的影響。雖然運動技能主要還是要通過傳統的有意識的學習,訓練才能獲得,但是內隱學習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一定的輔助作用。正如,雖然外國始終通過比賽的影像來研究,模仿我國運動員的技巧,但始終無法贏得勝利。并不是他們訓練不刻苦,內隱學習獲得的技能是無法以信息形式傳遞的。傳統的運動技能習得方式,實際上是通過不斷練習形成了反射,而一旦練習停止,習得的反射就會減弱,所以是暫時性的習得。
雖然在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必須進行反復的練習,但是高強度的練習也只能培養出擁有一定運動技能的人。畢竟所有的運動技能基本都是類似的,通過理論教授的知識也必定是類似的。但是我們要想培養出與眾不同的運動人才,就必須更多的依靠其內隱學習的作用。在通過傳統學習來獲得外顯的運動技能的同時,利用內隱學習來將動作以外的規則,順序等儲存在潛意識里。僅僅采用外顯的教學方法,學生就只會機械的模仿,就算模仿的再精確,也不能真正轉化成自己的技能。只有同時啟動了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兩種方法,才能真正靈活的運用運動技能,來應對不同的情況的發生。內隱學習實際上就是將外顯獲得的知識,自我加工后,融會貫通,成為自身的一部分的過程[3]。雖然內隱學習很重要,但它也只是運動技能教學的一種手段之一,外顯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當外顯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激發內隱學習,將技能內化;而在特定的情況下,人體受到刺激,又會將內化的知識以技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運動技能教學的實踐中,要盡量協調兩種方法的應用,一方面,發揮外顯學習的快速準確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內隱學習。
關于如何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學者也進行了相應的理論研究和分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加利亞教學法專家和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暗示學和暗示教學法。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人體在放松的狀態下,或者是在極度興奮,沮喪的情緒下,是及其容易接受外界給予的暗示的,更容易將外界的暗示當成是自己內心的感覺和想法,從而愿意去付諸實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理論,為學生創造輕松的環境,讓學生放松,并不斷給予積極的暗示,激活學生的潛在心理機制,完成內隱學習的過程[4]。暗示教學法是結合了傳統的外顯教學和新興的內隱教學的雙重優點,在學生系統的學習運動知識的同時,通過情景設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接受外來的有效的積極的暗示,激發內在潛意識的作用,加快學生學習的速度和效率。所以作為一名體育老師,更應該注重如何運用暗示教學來達到教學目的,同時讓學生也能輕松擁有一定的運動技能。
在應用內隱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是不系統的、零散的,所以不能僅僅只是運用內隱的方法而忽視了外顯學習的作用,要使二者充分的結合起來,共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在進行傳統的有意識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暗示教學法的確是個不錯的教學方法,但是在進行暗示的時候要掌握好時機,只有在學生足夠放松或者興奮的時候才容易被暗示,否則更容易出現抵觸的情緒。在運用暗示教學法的時候,可以利用音樂暗示、語言暗示或者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的心理暗示等方法幫助學生啟動無意識學習[5]。暗示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大的作用:(1)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其自主學習。被動的學習效果是很差的,學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反抗,比如逃課、上課不認真、動作不規范等,所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就非常的必要。暗示教學法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心理暗示,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體育運動,愿意自主的去學習,去不斷練習來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能。例如,體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暗示其實體育運動的時候人才是最美的,因為體育運動往往都會和活力,陽光這樣的詞聯系起來。這樣可以迅速得到大學生的心理認同。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更完美,大學生會很愿意主動的學習一些運動技能,并且加以練習使之熟練。一般來說,學生在得到積極暗示并且接受這種暗示后,學生的潛意識會發揮作用,以便將這種暗示與自身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的大腦以為這是真實的情況,所以接受了暗示的結論。這時學生會快速進行內隱學習,將其以前的知識迅速傳遞到潛意識中儲存。所以,積極的暗示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主動的開啟內隱學習。
(2)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使其擁有一個好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體能、反應速度的限制等。這就考驗了學生對于困難的處理情況。意志力強的學生會積極面對困難,通過不斷的練習來完成對自我能力的挑戰,而一些意志力比較薄弱的學生,由于沒有吃過苦,會覺得受不了。這時教師就要適時的進行心理暗示,讓學生知道所有的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克服。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展望一下克服掉困難之后的情況,在美好的未來面前是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讓其有克服困難的信心。當然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必然要有一定的競爭發生,因為運動技能只有在比賽中才能真正得到發揮和提高,運動技能也只有在比賽中才能體現其價值。既然是比賽就會有成敗。有些運動技能較差的學生會因為總是輸掉比賽而開始拒絕參加體育運動,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好的心理暗示技巧,讓學生能夠面對自己的失敗。通過教師的心理暗示,學生最終可以戰勝失敗的沮喪,愿意去克服學習的困難,心態更加積極樂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對學生步入社會后也有很大的幫助。
(3)可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其發揮出超常的水平。通過暗示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進入一種無意識學習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習得運動技能。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努力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恰當的對學生進行暗示教學,引爆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教師可以經常暗示學生有運動天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這種暗示轉化成自我認知,會同意教師的說法。學生在這種積極的狀態下,更容易將內在潛能激發出來,就會出現所謂的超常發揮。
綜上所述,外顯學習方法和內隱學習方法是共同作用于運動技能教學過程的。外顯學習是一種系統的學習過程,它有比較明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的自覺學習過程,它所學習的知識是不能將其理論化的,很難對其他人言明,但是它的作用卻是持久的,可以更好的運用外顯學習獲得知識。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兩種方法融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地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信心,利用暗示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對體育教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 郭秀艷. 內隱學習對技能類教學的啟示[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01):87~91.
[2] 范文杰,王華倬. 運動技能獲得中的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及其實質[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01):61~64.
[3] 黃穎峰,黃玉山. 內隱學習與運動技能的獲得之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01):22~28.
[4] 范文杰. 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研究對體育教學的啟示[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21(03):36~38.
[5] 任 杰,章建成,楊 燁,金亞虹,朱 骎,李年紅. 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與分心練習——對應激的抵御[J]. 體育科學,2001,21(03):71~75.
[6] 高鴻彬,陳南生,賈 君. 內隱認知優越性在運動技能學習中的體現與啟示[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22(04):65~67.
[7] 薛留成.內隱學習及其運動技能學習理論的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09):102~106.
Development of Combining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Learning Needs with Motor Skills
YAN Min, Wang Keyong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45,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e of education way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Motor skill learning shows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both of which work together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skill acquisition. During sports teaching by activating students' implicit learning program teachers can make students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easily in the absence of pressur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by combining with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n how to apply implicit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tor skills.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learning; Motor skills; Needs
1007―6891(2017)05―0107―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27
G807.4
A
2017-04-06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