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波,黃相璇,葉領云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與啟示—以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為例
廖文波,黃相璇,葉領云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介紹了中國文化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反饋機制及其達成評估手段,體現柔性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的建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學方法的引用,多元化的教學評估手段及學生成長人文關懷體制的形成,并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思考。
培養目標;反饋機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評估手段;成長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走出了一條既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又符合自身文化傳統的創新之路,形成注重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重視多軌并行,促進規模擴張;適應經濟經展,調整教育結構;重視教師發展,保證教育質量;加強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素質;成立大學系統,增強競爭實力;制訂卓越計劃,提升教育品質和推動多元評價指導;實施高等教育評監,保證教學質量等改革發展特色[1]。2015年6月7日至14日,筆者有幸到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以下簡稱文大)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專題研修班課程”,深入各院系就人才培養模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交流,通過文大,初步認識了臺灣高等教育的基本概況和特點。本文以文大的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為便,闡述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反饋機制及其達成評估手段,體現柔性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建議,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學方法的引用,多元化的教學評估手段及學生成長人文關懷體制的特色,并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思考。
各系在制定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時,制定各系教育目標時,強調與學院教育目標和核心能力、學校教育目標和核心能力的關聯性,保證制定的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力促學校教育目標得到有效落實。這種模式下,系教育目標和核心能力與學校、學院教育目標和核心能力之間構成一種復雜的多元非線性關系[2]。以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為例,系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具備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基礎學理及相關知識,訓練學生實作、分析及表達成果之能力,培育學生認知工程倫理和團隊精神”就是直接與學院教育目標“發展產業,學與致用”相關,直接與學校教育目標“專業人”相關;同時系核心能力“具有工程倫理責任感與溝通協調之能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及宏觀視野之能力、具有數據搜集與實驗記錄,并予以陳述、分析及解釋之能力”直接與院核心能力“工程倫理與社會責任、計劃管理與團隊合作、實驗分析與實踐技能”相關,直接與學校核心能力“道德認知與實踐、溝通與團隊合作”相關。
培養目標建立后,通過以下方式對培養目標進行達成評估:(1)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畢業生、應屆生和雇主;(2)訪談。導師與負責班級學生進行訪談;(3)課程評量。根據課程成績與任教教師提出課程評價綜合評量;(4)學生在校期間學籍檔案,對學生在大學整個培養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建立培養教育目標回饋機制。通過培養目標達成過程中對在校生、校友和雇主等問卷調查的反饋,焦點人物或團體的咨詢與建議,加上每年召開工程教育咨詢委員會形成一系列的建議,對原來的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完善培養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繪制課程地圖,課程地圖體現柔性專業方向,鼓勵跨領域修學,承認專業方向以外學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課程地圖還規劃就業方向,讓學生明確將來就業方向。大三階段實施課程分流,將課程分為學術型和實務型,學術型課程實施專題與研究,學生必須完成畢業論文/設計,須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答辯;而實務型課程注重實踐,學生可選擇在產業界實習或實訓代替畢業論文/設計。
課程目標以教育目標為核心,課程結構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文大課程體系由通識課程、學科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其中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0%和30%,說明文大高度重視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為宗旨,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揮學生專長。另外,選修課程模塊化,以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為例,專業選修方向可分為“生化工程領域、程序工程領域、材料工程領域”三個模塊,各模塊由該領域的課程組成,開設課程滿足IEET之EAC標準。
建立類似與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反饋機制,組建教學委員會,根據產業發展人才需求、數位化平臺課程管理機制、課程核心能力關聯性和工程教育咨詢委員會建議,定期對課程體系開設的課程進行完善,形成各系的課程體系規劃。
在教學方法上采取以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為教學方法使用的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現,調動學生主動性,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目標實行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組合[2]。教學過程強化學生工程倫理、社會責任及國際化能力,采用英文教材,部分專業課全英語授課,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開設與產業貼近的相關課程,邀請產業界人士進行專題演講或授課,構建“雙師型”教學隊伍,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
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知識真諦,學會從自己的視角去分析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進取精神。采用“創意教育”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創新研討會、創意表演、創意作品展覽等方式,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推陳出新。采用“移地教學”教學方法,通過到合作的內地高校或國外高校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學術交流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估手段。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政府、行業企業人員和教師、學生均參與了評價過程。二是評價標準多元化,對教師評介,以學術標準作為參考,主要評價教師在產學研合作和幫助企業技術提升與個人科研中發表論文和取得專利數量;對學生的評價,更注重學習成效、成就與發展,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中的表現;對課程的評價,就體現在行業、產業界專家的參與評價,強調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必須首先滿足產業需要。三是學生成績考核多元化,課程成績由課堂問答、出勤情況、課堂作業、期中考試成績、期末學習報告、期末考試成績等多個項目按一定的比例組成,而且平時成績占總成績比例40%以上[3]。評價過程將核心能力權重分解,學生多元化評介指標與核心能力達成之間量化。
全程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由系主任擔任新生班級班主任(“班導”制度),并強制性安排每周固定時間班主任與學生的“會唔”時間。班主任需將與學生的輔導情況記錄在學生學籍系統,并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在生活、學習、就業等方面對學生給予足夠的幫助,盡快幫助新生融入到大學環境。所有專任教師輪流擔任班主任(大二到大四),并提供導師時間(周三15:00-17:00),另外至少每周安排6 h的office hour供學生資詢、尋求輔導、討論等。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校提供教學助理以及個人家教的方式,高年級學生對其進行輔導,而且由學校負責支付相關費用。對于學生心理方面的輔導,首先由班主任對其進行干預,如果嚴重者,將其轉移到學校專業機構對其進行輔導。
文大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反饋機制及其達成評估手段,體現柔性專業方向的課程地圖,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教學評估手段及學生成長人文關懷體制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1)重視專業、學院與學校培養目標的關聯性,建立培養目標的達成評估手段,重視產業界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的反饋意見,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課程委員會,定期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進行咨詢及建議;
(2)構建柔性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橫塊化,系統化。鼓勵學生跨專業領域選修,實現不同院系之間部分學分互認,適當增加關于工程倫理、社會倫理等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3)采用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雙語教學,鼓勵學生出境交流。實施以學生為本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教學”等先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
(4)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鼓勵教師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評量,實現課程核心能力權重比例劃分,鼓勵評價主體多元化,完善現有的教學效果評價制度,讓學生樂意評價,主動評價。
(5)形成學生成長關懷的機制。專任導師作為班主任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增加學生與專任教師接觸的時間和機會;協助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視學習成績較差、有學習困難的弱勢群體,構筑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動關系,關注學生成長遇到的心理問題。
[1] 董澤芳. 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特點及啟示[J]. 高等教育管理, 2011, 5(2):46-52.
[2] 尹寧偉. 臺灣地區科技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證考察與啟示-以臺灣地區6所科技大學為例[J]. 高教探索, 2015(6): 69-74.
[3] 李東航.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期及對柳州的啟示[J]. 教育與職業, 2013(14): 18-21.
(本文文獻格式:廖文波,黃相璇,葉領云.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與啟示—以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為例[J].山東化工,2017,46(7):183-184.)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Personnel Mode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aoWenbo,HuangXiangxuan,YeLingyu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Technology,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China)
In this paper, the orientation,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framework system,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 formation of multilateral estimate method and caring about students’ growth of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n some thinking on the way to our pers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is put forward.
train objective; feedback; curriculum framework system; teaching method; estimate method; growth
2017-02-20
2015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應用化學應用型人才示范培養專業”(粵教高函(2015)133號);東莞理工學院2015年度校級課程改革與建設項目“精細化工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莞工教[2015]39號);東莞理工學院2015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莞工教[2015]35號)
廖文波(1982—),男,廣東五華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精細化學品的教學、開發與應用研究,現為化學工程與能源技術學院應用化學系系主任。
G642
B
1008-021X(2017)07-0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