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部 天津 300191)
論當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張曉麗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部 天津 300191)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在調整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生態原則、科技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只有這樣,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才能科學開展,并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堅實的基礎。
農村 產業結構 調整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老問題,但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因為農村產業結構既關系到廣大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更是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種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環境利益,或者進一步說是生活利益。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的,甚至說關聯于所在區域的經濟結構。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之所以以分散的小農經濟為主,就在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言,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是一個個并存排列在無數村子里的獨立小農,“傳統中國經濟的基本特點是資源的分散掌握和各個農戶的獨立經營。”[1]但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工業文明4.0時期,我們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應該有另外一種思路。
中國農村有自己的獨有特色,其是以生活和居住為主要功能,所以在發展產業結構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生態原則是農村存在的根本,任何一個村莊的發展史都可看成,在農耕文明時期形成的農村都以生態和諧為出發點,人在村莊中居住、生活、生產都遵循著宜居原則,這種宜居實際上就是生態原則的另一種表述。現在江南一些農村之所以成為旅游勝地,就在于其獨特的生態循環,并把這種循環融化成了一種文化。
但近些年來,隨著工業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對農業產業結構的不科學實施,使得現代的農村生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突出表現為農業現代化生產產生的污染(包括畜禽養殖污染、農藥化肥污染、農用塑料地膜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塑料包裝袋產生的污染)以及工業污染,本來的山青水秀已不再,溪水越來越少,越來越臟,有些支流已經干涸。垃圾隨處可見,公路邊、河溝旁、小溪邊、田地里、樹枝上、水溝邊,農房周圍,特別是農村集鎮所在地,到處都是散棄的生活垃圾,一到春夏季節,蒼蠅亂飛,惡臭撲鼻。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環境正在加速度惡化,整體生態也必須及時展開修復。
生態原則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支點,因為“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裝備和高標準作業的農業,客觀上有條件打破分戶經營的傳統模式。通過租賃、承包、合作等多種形式集中農民手中的土地,把大量農民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或是從事非種植業,或是涌入城鎮務工。”[2]
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生態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影響了生態的發展肯定不能持久,而且還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影響。所以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走綠色道路,創生態文明”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農業發展走向可持續。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能也不會離開科技的支持,現在一些農村紛紛建立起來的農業科技園區,就是科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具體運用。所謂農業產業園區,就是“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集成現有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范,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并通過園區的示范,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3]
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類創造性的智力勞動。而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向前發展的基本動力和有力杠桿,其在引導人們新的消費觀念、促使開發新的涉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等諸多方面發揮著根本作用。可以說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現代農業,沒有科技創新的農業就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生產與消費良性循環的關鍵環節,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農業高產、優質、低耗、安全、生態等效益;不僅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而且滿足人們精神生活享受需要。未來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目標,就是開辟人類高品質生活的健康時代。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農業最終要靠科技來解決問題”,所以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科技的作用。一些農村產業之所以發展后勁乏力,就在于對科技的運用不足,要想實現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科技的進入和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就拿農產品流通來說,以前只是單一的流通,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完全可以把農產品流通轉變為農產品物流,如果說流通只是商流的話,那物流則是一種追加的生產過程,“它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提供有效的、快速的農產品的輸送和保管等服務所創造農產品的效用,主要包括實物流和信息流。”[4]可見這樣的科技進入,就使得原來的農業發展擴大了外延,也是對農業產業結構的一種豐富和拓展。
應該說,自上世紀開始的農村產業結構,基本上采取了“農——工——商”模式,農村的工業建設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那就是生態的損害、發展的失衡等問題。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的可持續性”,因為“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涉及到后世子孫的利益,經濟發展的倫理要求當代人的發展不應危及后世子孫的發展。”所以我們談可持續發展更要重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鑒于此,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業本身來說,就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設計和規劃:
一是生態農業。通過合理的耕作、種養結合來調節和控制農業生態,其把發展農業與改善環境結合起來,把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關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如農業部提倡的“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就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四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這種生態模式是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種養生態模式。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同地塊土地上將節能日光溫室、沼氣池、畜禽舍、蔬菜生產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產氣、積肥同步,種養并舉,能源、物流良性循環的能源生態系統工程。該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高產高效的優質農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二是加工農業。即對所生產的農產品進行再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的一種高效農業經營形式。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已達200%~300%,而我國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僅有40%~50%,這就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旅游體驗休閑農業。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生活需求的一種必然。旅游農業在我國很多地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這是旅游業與農業的良好結合。現實的發展實踐證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充分開發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致富農民,而且可以促進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增強城里人對農村、農業的認識和了解,加強城市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同時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在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
此外還有創匯農業、設施農業等等,通過這樣的規劃,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就能夠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1]朱新山.鄉村社會結構變動與組織重構[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33.
[2]王勝今.中國特色農村發展道路[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61.
[3]農業部課題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7.
[4]胡寶貴.北京農村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57.
(責任編輯:潘維永)
F321
A
1007-9106(2017)12-0034-03
張曉麗(1973—),女,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