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強-弱”具身:理論與研究

2017-04-11 12:34:38李子健
社科縱橫 2017年12期
關鍵詞:概念理論心理

李子健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 100872)

“強-弱”具身:理論與研究

李子健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 100872)

認知心理意義上的具身認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該理論開創性地將感知覺圖式與概念表征聯系起來,對傳統“符號表征與計算”立場的第一代認知進行了革新。在理論假設與研究層次上,源于語言歸納、具身心理機制、認知神經層次等問題使得概念隱喻觀被視為“不徹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來的實證研究,從時間-空間隱喻、溫度-人際隱喻、道德感隱喻、重量隱喻等領域內均發現了隱喻始源域-目標域之間的“雙向映射”,意味著概念表征-具身經驗間具有更為緊密的聯系。隨后Barsalou提出的知覺符號理論則從更為深層的角度——神經生理層面對具身現象進行了描述與預期,并得到了諸如:鏡像神經元、隱喻句理解、“動感共振”等神經生理現象的支持。今后研究應從心理-生理視角出發對具身現象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具身認知 隱喻 概念表征 知覺符號論

離身-具身思想作為一個哲學主題,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明確的對立、靈魂決定肉體,代表了古希臘思想界對于靈魂的追求和對欲望的壓抑和摒棄[1]。近代西方的早期思想繼承了古典哲學的衣缽,笛卡爾在名言“我思故我在”中表現了其“身心二元論”的思想——現世的一切事物均可以用理性的天平加以審視,而作為“天平”的理性是唯一不需要質疑的先行的存在[2]。其后的布倫塔諾現象學派則提出了“純粹意識”,認為意識本身和所意識的內容是“同一現象”[3],否認了意識本身是身體的機能。可見在早期認知心理學的哲學本源上,身體作為意識存在的載體和內容之一,被完全排除在認知與思維這一主題之外。

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認知科學在計算機科學、控制論、信息論思想影響下,以人工智能為模版對心智進行解讀,“符號表征、計算主義”是其基本立場——外部輸入的感知信息抽象為認知符號,認知本質上是對這些抽象符號的計算過程。“計算主義”將心智與計算機加工模式的類比,很大程度上扭轉了此前“行為主義”流派對于感知覺、記憶、概念、思維等內部認知過程的忽視,然而其根本問題在于——人類機體并非批量生產、規格相同的計算機硬件,而是各不相同、變化發展、與環境互動的有機體。因此,建立在“硬件無關”假設上的認知理論必然存在一些理論基礎上的根本問題[4]:

(一)“計算復雜性”問題。現實問題必然存在大量背景和細節知識,要進行自上而下的分析和預測必然產生巨額計算量,而“計算主義”的算法顯然無法滿足。

(二)自適應及學習過程。任何心理現象均在環境中交互作用、發展變化,將認知抽離為符號的方式顯然無法預測認知在歷史、環境、社會等因素互動下的結果。

(三)“符號接地”問題。“計算主義”的研究起點是抽象化的符號或概念,然而如果對符號本身的來源、形成機制和表征置若罔聞,那么這些計算過程及其結果無疑是空中樓閣。

正如丘奇-圖靈論題所指出,現實環境下的認知超出了算法所能達到的范疇。符號和表征的計算主義立場,本質上是“人工智能”而非“人的智能”,是對于認知的描述、模仿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和體驗。真正意義上的認知科學,必然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將身體的、情境的、變化發展的體驗考慮在內——即具身認知主義是認知科學發展的必然方向[5]。

一、概念隱喻觀:具身視角與層次的發展

(一)概念隱喻的主要內涵

具身認知作為一種認知理論,肇始于1980年Lakeoff&Johnson所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6][7]。Lakeoff在對日常語言中的隱喻的大量研究后發現,隱喻的使用無處不在——人一生中使用大約470個新穎隱喻,2140萬個定型化的隱喻[8]。經過歸納和分析,Lakoff認為概念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概念包括具體、有形、可直接感知到的概念,如空間、顏色、體積等,稱為“始源域”;也包括許多抽象、無形、不能直接感知到的概念,如時間、道德、地位等抽象概念,稱為“目標域”。抽象概念由于無法直接獲得,是通過簡單具體的概念遷移而來。

就心理機制而言,映射過程即為基于“意象-圖式”的“架構”過程,其中意象是指概念在頭腦中進行再現和表征的過程,而圖式則是思維內容的組織形式。“架構”過程即:人類將感知覺信息處理中常用的圖式,如空間、體積、溫度、重量等,根據組織結構的相似,用以描述、理解、對比、記憶那些新遇到的、或假設出來的概念[9]。根據意象圖式的不同,Lakoff將其分為結構隱喻、容器隱喻、方位隱喻,暗含了三類概念屬性與關系:

1.基于空間布局的方位隱喻——將時間、位置、關系中的概念元素采用“上-下、左-右、前-后”等坐標進行標記,從而輔助理解、表達與記憶;

2.基于特征的結構隱喻——將類似具有相同特征的概念進行聯系,如“知識-力量”、“自由-飛鳥”、“忠言-苦藥”,從而完成抽象概念的具象化過程。

3.基于范疇的容器隱喻——將概念之間的包含、類屬、并列等關系,以及觀察者視角等作為概念范疇的邊界。如采用“內行-外行”、“遠親-近鄰”、“出世-入世”等等具有物化邊界的描述概念之間的邊界與范疇。

應當說,Lakoff的概念隱喻觀,開創性地將感知覺、抽象概念這樣傳統心理學中截然分離的兩個問題聯系了起來,打破了“符號表征與計算”與視覺、聽覺、運動等基本身體能力之間的藩籬,從而掀起了波及哲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認知神經學等諸多領域的“認知革命”——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2]。具身認知將認知賴以存在的身體作為認知的來源、主體與對象,主張認知是具身性的、與情景互動的、變化發展的、具有動力學系統的,將認知置于心理過程、機體狀態、環境等因素耦合的統一體中進行考量,采用相互聯系的、變化發展的眼光審視精神活動的過程,從而真正意義上使“認知”具有了生態效度和外部效度。

(二)“弱具身”的局限與批判

在具身理論取向的影響下,第二代認知心理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即是對認知過程“具身性”問題的驗證——概念作為高級心理過程的基本單元,其表征和加工過程與機體功能(感知覺)、環境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概念隱喻論CMT作為早期具有深遠影響的具身理論,過去相當數量的實證研究將“映射關系”問題作為研究的基本框架。然而,在實證研究結果的反饋中,大量研究結論與CMT存在矛盾之處,集中體現在“映射方向性”問題上——Lakoff假設“隱喻映射”本質上是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架構而成的單向映射,即簡單-復雜概念之間通過組織形式單向、順序遷移而逐漸完成,目標域并不會對始源域產生即時性的激活作用。然而在近年來的大量隱喻研究中,許多研究發現“隱喻映射”的平衡、雙向作用效應,并非如CMT所主張的“單向遷移”。隱喻映射“方向性”盡管只是隱喻映射的相關屬性,然而這一問題能夠折射出隱喻映射內在心理機制的相關信息。事實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開始指出CMT在具身心理機制方面的模糊與局限,可以歸納為:

1.CMT更多來源于語言而非心理研究。“隱喻”長期以來一直是語言學的研究主題,Lakoff&Johnson的創見在于,通過語言這一思維的載體與表現形式,將感知覺與抽象思維兩個截然分離的心理過程進行了統合。然其以語言現象為支點的結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材料本身:語言同時會受到除思維以外的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語言習慣、文化習俗等。因此基于大量語料分析歸納得出的CMT在具體心理機制的描述上,則很可能引入許多無關變量。如空間-時間隱喻中,借用“上月-下月”、“之前-之后”[10]等空間詞匯究竟是由于概念圖式的共享,還是個體內化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而形成的習慣?對此,基于語言現象歸納而得出的CMT很難進行實質性區分。

2.CMT映射機制的“不徹底性”。從對映射機制的描述來看,CMT對始源域-目標域進行了以“意象圖式”為基礎的聯系,卻并沒有對其心理機制進行過多思考:概念表征是否激活“意象圖式”,乃至于激活始源域概念?不同領域的隱喻是否具有相似的映射機制?對此CMT并沒有完全擺脫“符號表征與計算”主義思想的框架,認為隱喻映射架構完成后,作為目標域的抽象概念具有相對獨立的概念系統,在概念表征時,“概念”作為基本單元參與認知過程。這一觀點存在矛盾之處:一方面,CMT反對“符號表征與計算”憑空捏造出“認知符號”,認為所謂的“認知符號”來源于感知覺;另一方面,在解釋心理現象時又將“認知符號”作為基本單元。CMT對具身問題解釋的“不徹底性”,被許多研究者詬病為“對符號與計算立場的改良主義”、“半具身認知”[5],這種“不徹底性”也使得 CMT難以對不同領域的隱喻-具身現象作出基于共同內在機制的普遍性概括。

3.CMT研究層次未觸及生理基礎層面。以上無論語言材料代表性、或是現象歸納方法的問題,究其根本,其局限在于研究層次的表淺——即未能從認知心理活動的本源——認知的生理基礎層面出發,揭示出概念表征的心理-生理機制。事實上,“符號與計算”的根本缺陷亦在于未能將“概念”這一認知單元與作為思維載體的身體聯系起來,從而推導出了無法“兌現”的“空中樓閣”。因此研究層次、研究視角與研究手段,即對于認知過程所對應的心理-生理機制的研究,當是具身認知的核心主張與題中之義。

鑒于CMT對于具身認知思想、研究層次和視角貫徹的“不徹底性”,CMT受到了許多學者的批判與詬病:“‘強具身’認為這種基于語義的隱喻聯系,僅僅是對第一代認知修修補補的改革……與這種指標不治本的改良主義相反的是,具身認知需要的是一種范式的改變”(Kiverstein,2012;Dempsey&Shani,2012)[11][12]。近年來,大量研究者開始就隱喻映射的“雙向性”問題開展研究,以期對概念表征過程中感知覺經驗的激活狀態作進一步研究,這些隱喻研究涉及到了時間-空間相互作用的平衡問題、溫度-人際關系、體積-權力、方位與明暗-道德感、重量-重要性等等各個方面,本文對這些行為層面的隱喻研究進行了梳理,以期對CMT理論假設進行對照與補充,并對隨后發生的“強具身”理論與認知神經研究作對比和鋪墊。

二、行為研究中的“雙向性”現象

(一)早期隱喻研究對方向性問題的忽視

“隱喻映射雙向性”,即在感知覺對概念表征存在影響的同時,是否存在從概念表征對感知覺信息的反向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早期實證研究在Lakoff的理論指引下,將研究目標集中于對各個隱喻研究領域中隱喻映射的心理現實性,而并沒有將概念表征的心理機制作為研究的最終目標,并未真正觸及強-弱具身理論之間的核心分歧。

舉例來說,在溫度-人際關系隱喻中,有研究發現,當被試觸摸熱咖啡杯時,更容易認為服務員表現的溫暖,更傾向于做出溫暖的人際行為;當被試在溫度更高的房間里時,將判斷和主試關系更親密(Williams&Bargh,2008;Ijzerman&Semin,2009)[13][14]。在重量-重要性研究中,Jostmann等人(2009)[15]要求被試拿著不同重量的寫字板并同時判斷外國貨幣的價值,結果發現當被試拿著較重的寫字板時,會判斷外國貨幣更重。這些研究設計思路遵循概念隱喻理論的映射觀點,即隱喻映射從始源域指向目標域,發現了感知覺信息對于復雜概念的單向影響作用。而另外一些研究則忽略了隱喻映射的方向性問題:如在方位-道德感研究中,Meier&Robinson(2004)[16]發現上下意向圖式對于詞性的影響,空間的上和積極詞匹配則反應更快,空間的下和消極詞匹配,這種匹配又被稱為是“隱喻一致效應”,感知運動信息和相應概念有相同效價。可以看到,這一類研究的目的仍在于證實概念隱喻的心理現實性,沒有對認知的心理-生理機制作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二)對映射方向性的爭論

近年來,隨著知覺符號理論等強勢具身認知理論的發展、隱喻研究的逐漸深入、認知神經研究手段的發展,許多研究者開始對映射方向性及概念表征中感知覺信息的作用問題展開針對性設計和研究。時間-空間關系作為得到關注最多的研究領域,關于其相互作用關系的爭論也最為持久和顯著:支持“隱喻映射單向性”的代表性研究為Casasanto&Boroditsky(2008)[17]的“增長線”任務。實驗中在屏幕上一個初始點,從該點在給定時間長度內勻速畫出一條線段,該線段因而同時具有了時間長度和空間長度兩種信息。Casasanto共設置了時間長度(1-9s)和線段長度(1-9cm)共81種實驗條件,發現了時-空信息的不對稱影響:當以估計目標為時間長度時,變化劃線速度,同樣時間長度的前提下線段越長,對于時間的估計也越長,即偏長的線段導致了偏高的時間估計;而估計目標為線段長度為時,只要線段長度一定,不論以多長時間來劃線,對于線段的估計總是準確的。研究結果意味著:時間概念加工受到空間信息的約束和干擾,反之空間信息加工并不依賴于時間信息,表明時-空概念系統間存在單向的作用。然而,這種時-空不對稱效應受到了許多研究證據的反對,Sarrazin et al.(2007)[18]在聽覺通道發現了Tau效應和Kappa效應,與“增長線”相區別的是,采用兩個點之間的時間、空間間隔作為估計對象,稱為“空時距”與“空點距”。結果發現,實驗發現在視覺和聽覺通道中,變化的空點距能夠影響空時距估計,變化的空時距亦能影響空點距的估計;Droit-Volet,Clement,Fayol(2008)[19]采用了兩種時距條件和長度條件(4s,10s/4cm,10cm),使得呈現對象同時具有匹配的(長時距-長距離、短時距-短距離)或者不匹配的(長時距-短距離、短時距-長距離)時-空信息,結果發現當時間-距離相互匹配時,無論對于時間或者距離的估計都更為準確和快速,同樣支持了時間-空間信息之間的對稱、平衡的相互作用。

(三)感知覺-概念映射中的“雙向性”

除時間-空間隱喻外,在其他隱喻領域亦發現了隱喻的雙向性效應。在溫度-人際隱喻方面,Zhong&Leonardeli(2008)[20]發現,當要求被試回憶起被人排斥的經歷后,被試會估計實驗室的溫度比實際溫度更低,即人際經驗的回憶和激活同時引起了溫度感受的變化,表明作為高級認知過程的人際關系感受與溫度感知覺很可能共享了一部分共同的心理機制。類似的研究結果亦存在于道德隱喻領域,Lee 和 Schwarz(2011)[21]發現人在完成不道德行為后存在一種“補足”效應:在使用手完成“罪惡”事件后被試更傾向于洗手,而在說不道德話語后更傾向于刷牙。Song et al.(2012)[22]在實驗中呈現不同表情的面孔,發現被試將帶有積極情緒的表情(如微笑)判斷為更明亮的。從而表明道德認知過程引發了“潔凈”和“明暗”這兩種相對簡單的感知覺激活,表明道德作為一種復雜概念系統和認知過程,其心理機制可能與如清潔度、亮度等多種基本感知覺存在重疊和交互作用。目前較為系統和有針對性的“雙向性”研究當屬Slepian等人在重量-重要性領域的系列研究:Slepian et al.(2012)[23]發現保持秘密會帶來類似于生理上的負重感,實驗共采用了三種任務指標對生理角度的“負重感”進行度量——判斷山的坡度、判斷距離目標的距離、生理上的疲勞感。實驗發現與不持有秘密的被試相比,持有秘密組普遍判斷山的坡度判斷更為陡峭、判斷距離更遠、生理上更疲勞,而當說出這個秘密后則不再產生類似效應。這表明“秘密”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思維活動,引發了生理角度的、類似于重量帶來的負重和疲憊感,同樣證明了思維之于機體的“反向”作用。針對此現象,Slepian&Ambady(2014)[24]進一步采用知覺符號理論的理論假設作為研究背景,采用新習得的隱喻框架進行研究:實驗將被試分為兩組,分別要求兩組被試閱讀兩類材料并形成“過去-重要”和“未來-重要”兩種不同的觀點,之后要求被試對重量相同的一本新書和舊書進行重量估計。結果發現,當持有“未來-重要”的信念時,被試將新書判斷為更重;而如果強調“過去-重要”時,另一組被試認為舊書更重。

以上多個領域的隱喻研究表明,無論是已有的概念體系或新習得的概念框架,概念表征和加工作為一種高級認知活動,總是能夠引發與之相關聯的感知覺信息和經驗的激活。從概念隱喻的角度而言,這一現象表明了概念隱喻映射存在“雙向性”,補充了Lakoff早期理論對于映射方向特性的忽視。進一步從強勢具身視角下考慮,概念表征即時激活感知覺信息,表示高級認知活動與感知覺這一感官-機體功能存在著內在機制上的重疊、甚而是生理基礎上的共享。然而,“雙向映射”現象作為研究證據,是從映射兩端點的始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互關系這一視角出發,對概念映射及概念表征這一內在過程進行推斷的。盡管這種基于行為結果的推斷存在邏輯上的可能性,但其證據的可靠性和說服力距離直觀、詳盡、針對性地對內在心理過程和機制進行“開窗式”地探索還有相當的差距。具身認知所主張的“認知基于身體而存在”觀點,其終極目的必然要求研究直指其內在心理-生理機制。因此,認知神經研究方法的運用和提高不僅是對研究問題逐漸深入、細化、直接化的研究水平發展的結果,更是具身認知理論乃至認知心理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和選擇。

三、認知神經研究:“強具身”視角

(一)感知模擬觀:通向心理-生理機制層面的可能性

理論的進步總伴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當CMT仍在外顯語言與行為現象的怪圈中打轉時,來自ERP等認知神經成像技術的突破為具身認知帶來了新的曙光:Rizzolatti等人(1985)[25]發現了鏡像神經元,Rizzolatti采用獼猴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執行特定抓握動作時,其前運動皮層的F5區產生了電生理反應。不僅如此,當獼猴在觀察其他獼猴執行抓握動作,或者產生抓握動作意圖(如意圖抓取食物)時,其相應F5區能夠產生相同波幅。研究說明,獼猴大腦中存在某種特定結構,使得對動作、動作圖像、動作意圖產生認知上的等價效應,提示了感知覺、動作與概念表征之間可能具有共同心理-生理基礎。

Rizzolatti的研究激勵了認知心理學對于生理基礎方面的探索。隨著行為、認知神經研究的不斷涌現,Barsalou(1999)提出了具身認知領域除CMT之外的另一重要理論——知覺符號理論(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26][27]。該理論對“概念”這一人類長期沿用的稱謂進行了新的解釋:“概念表征”本質上可以還原為感知-運動信息,即“概念”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心理單元,而是一種心理現象的集合。如對此心理現象進行細分,則會發現所有認知領域的“概念”本質上均是由視覺、聽覺、體感、運動等基本感知運動信息根據一定模式進行組合而成的。具體而言,Barsalou假定,人類頭腦中存在“模擬器”和“認知框架”,感官輸入的感知覺信號通過感覺通道的“模擬器”轉化為概念并在中樞系統中以“認知框架”進行組織,完成“概念表征”過程;而在記憶時,“概念”亦不是記憶的存儲單元,而是被拆解為不同感覺通道的感知覺信號保存在不同的“模擬器”中,并配以相應的“認知框架”以在提取時進行組織。

Barsalou知覺符號理論(PSS)的核心在于:將“概念”這一傳統“符號表征”主義所創造出來的、借以分析和解釋心理現象和心理過程的“心理單元”徹底擊碎,將其定位為心理過程的中間環節,而心理過程追根溯源的終點,應當在作為身體基本能力的視覺、聽覺、體感、運動這些基本身體經驗上。PSS從基本身體機能出發對其“上層建筑”進行建構,從感知、體覺,到相對復雜的表象、圖式、語素等,再到相對高級的圖像、概念、語詞,最終建構出包含語言、思維、情感、記憶等在內的所有認知過程。相對于CMT,PSS從基本身體能力出發的理論建構,無疑在對心理現象的認識上更為本質,研究層次更為深入,換言之,其“具身性”更為徹底。因而從Barsalou(1999)開始,其后的情境認知(Barsalou,2009)[27]、索引假設(Glenberg,2002)[28]、浸入式框架(Zwaan,2004)[29]均采用從基礎的身體經驗出發,對包含概念表征、情境交互、語句理解、語篇理解等內容在內的心理過程進行分析和考量,這種更為“徹底”的具身認知理論取向,又被稱為“強式”具身認知取向。

(二)認知神經方法在隱喻研究中的運用

“強式”具身認知所聚焦的認知-生理基礎,必然將落實到對認知神經生理的實證研究中。近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研究手段的發展,事件相關電位(ERP),磁共振成像(fMRI),經顱磁刺激(TMS),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方法逐漸被運用到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其中,事件相關電位(ERP)方法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研究方法,在隱喻-具身認知研究中主要側重于語言學層面,如以尾詞范式、雙詞范式等研究范式考察隱喻-非隱喻句、常見-新異隱喻句的認知差別:Coulson和van Petten(2002)[30]采用字面義-比喻義相關兩類句子,發現相較于字面義相關句,隱喻句引發了更大程度的N400 波幅;Yossi Arzouana等人(2007)[31]則將常見-新異隱喻與普通句三種句子進行對比,發現新異隱喻由于其難以預估的特性,誘發了較常見隱喻更大的N400波幅,表明新異隱喻概念加工過程更為復雜、所需認知努力亦更大。國內研究中,趙玲軒(2014)[32]采用三字短語研究漢語隱喻,發現與Arzouana研究類似結論,語境的可預知性造成了對N400波幅的顯著影響;唐雪梅(2016)[33]等采用尾詞范式對科學用語隱喻、科學用語直義句、日常用語直義句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發現科學用語隱喻句引發了最大的N400負波幅,表明科學用語、隱喻均增加了語句的不透明性。可以發現,這些隱喻研究主要考察了句式、熟悉度等特性對于語義通達的影響,這種對比建立在隱喻聯系與普通單個概念的差異上,從而發現了隱喻聯系在語義整合上的特殊性。然而,這種對比并沒有考慮隱喻詞句與感知覺信息之間的關系,其所觀察的指標亦僅限于N400、P600等語義通達指標上,未涉及感知覺信息整合的P1、P2、P300等指標,并未對認知的“具身特性”作過多考量。

同樣聚焦于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認知神經成像技術則較好地貫徹了對認知生理基礎的研究,尤其偏重于探究認知過程所激活的腦區與生理狀態:Pulvermulleret al.(2006)[34]采用fMRI方法對語音知覺的聽覺-動覺所涉及到的腦區進行了定位研究,實驗采用如/r//l/等涉及到舌部運動的音節,發現當被試在聽其他人進行發音時,其與舌部相關的大腦的運動區、前運動區均得到了激活;De Zubicaray et al(2010)[35]采用了TMS方法研究了同類現象,實驗中令被試聽與手、腳運動相關的句子,同時使用TMS探測相應手、腳部位對應的腦區,發現與身體部位相關的句子顯著地降低了該部位對應腦區的準備狀態(MEPs)。Pulvermuller&De Zubicaray發現的這一現象稱為“動感共振”,即概念理解的聽覺、動覺與之間存在生理基礎上的重疊,聽覺形式的概念理解將誘發相應的動覺激活。“動感共振”現象無疑契合了Glenberg(2004)的“索引理論”,即對于字詞所代表的概念理解應當通過激活其相關感知覺屬性而達到理解,從而間接地支持了知覺符號理論等強勢具身觀點。

(三)對于概念表征生理基礎的探索

除心理語言學研究之外,在其他研究領域亦存在針對“具身性”展開的研究。“單側忽視”是同時發生于時間-空間認知表征中的現象:Basso et al.(1996)[36]首先發現,右側頂葉皮質損傷的病人不僅存在對左側空間視覺的缺失,同時對于左側視野的時間估計偏高,對右側視野的時間估計偏低;Danckert etal.(2007)[37]同樣發現,在正常人、右腦損傷但空間知覺良好、右腦損傷且左側忽視三類人群的時間估計任務上,僅左側忽視的病人表現出了明顯的時間知覺偏差。上述“單側忽視”現象中表現出的功能缺失表明,時間-空間概念表征很可能在腦區和認知機制上存在重疊。類似的現象亦存在于溫度-人際認知領域中,Kang et al.(2011)[38]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測量了不同溫度條件下的人際信任博弈中的神經活動。結果發現,冷刺激條件下,被試腦島區域活躍性提高,且更大可能性伴隨不信任決策,熱刺激條件下卻未發現差異。這一現象表明,腦島作為溫度-社會情感機制的共享腦區,在物理溫度與社會情感的認知加工中起到了調節作用。

就目前來看,強勢具身認知框架下的認知神經研究集中在上述語言心理、客體認知兩個模塊內,其語言學部分印證了Glenberg(2004)“索引理論”與Zwaan(2008)“浸入體驗框架”的語義還原假設;而客體認知的認知神經研究則深入至生理層面,以概念、概念結構為研究單元進行了生理-心理機制的研究。Louwerse(2011)[39]對這兩類不同層次的研究進行了統攝和歸納,提出了“符號交互”假設:概念加工過程可以分為兩層次,當目標概念層次為相對簡單、常用、提取容易時,語義加工起到主導作用,因而神經系統無需在頭腦中進行檢索,主要憑借語詞聯系、語法規則與常識進行判斷;而當目標概念復雜、新異、需要深度加工時,個體將更偏向于提取組成該概念所需的身體經驗與概念圖式。這一理論將概念加工分為了兩個層次,即從概念端來看,與概念端較近的為與之相關的概念、語義節點;而從根本上來看,概念表征的基本層次與基本單元應當是身體經驗,具身模擬層面的概念理解是一種完整、精確、基于情境的理解。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將側重于語義聯系的概念隱喻理論與強調“感知模擬”的知覺符號理論進行了融合,將兩種解釋偏向統合在概念表征機制的框架下;但同時亦強調了身體經驗的基礎性作用。

四、小結與展望

無論是知覺符號論、索引理論、浸入式體驗框架、符號交互論,均可以被整合至“強勢具身認知”的框架內——在理論假設上,將感知覺等身體經驗作為概念表征的基礎;而在研究視角上,從生理-心理機制的角度對認知活動進行考察。“強勢具身觀點”所秉持的觀點和視角反映了與之前的“離身認知”、“概念隱喻觀點”所不同的研究層次——“離身認知”完全將身體狀態置于考慮范圍之外,僅在概念層面內部進行計算、轉換與迭代;“概念隱喻觀點”從語義研究中發現了具身性現象,并對這種現象的規律與特性作出了描述、歸納和預期,然其研究部分停留在語義層次,未深入到生理基礎與機制的層次對這種現象進行剖析。“強勢具身認知”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在上述理論的繼承和深入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亦采用了多種認知神經手段,代表著當下和未來研究手段的發展方向。結合以上分析和總結,可以對未來研究做出以下展望:

(一)對于“感知覺模擬”模型的驗證和修正。本文例舉了大量行為和認知生理隱喻、具身研究,然多數行為研究主要針對隱喻或具身這一現象展開,其側重點在于對該領域隱喻本身的探究,嚴格來說,僅有Slepian(2014)的研究按照“感知覺模擬”這一理論假設出發進行了實驗設計,對給定隱喻框架內概念表征激活感知覺信息的情況進行了探究。在認知神經研究方面,ERPs的研究則更偏向于語義理解層面,與“感知模擬”模型距離較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著手結合行為和ERPs技術,對概念表征中感知覺激活的時間進程、誘發的認知成分、整體的認知過程進行探索。如采用啟動范式,在復雜概念如“重要性”激活后,對緊隨其后的“重量”感知信息加工啟動效應的時間進程和成分作相應的研究和分析,從而在具體研究領域對“感知模擬”模型作驗證和補充。

(二)對于語義、感知經驗在概念表征中作用層次的研究。本文涉及的“強-弱”具身理論主要包括Lakoff的概念隱喻論和Barsalou的知覺符號論,兩理論除對概念表征的觀點不同外,在研究層次上亦有差異:體現為對語義和神經生理兩個不同層次的側重。Louwerse嘗試將兩個研究層次整合成為統一框架下的具身模型,這一符合交互觀點的可行性仍較少有研究涉及。同第一點,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行為和ERPs技術,對概念表征激活下語義、感知信息作用和加工過程作探究,ERPs 現有指標中 N1、N2、P1、ELAN、LAN、N200、N400、P600等指標對詞義、詞形、句法、語境等語義成分的反映已日漸完備,而客體認知研究中P1、P2、N1、N2、P300、LPC 等研究指標亦能初步反映出感覺通道中外源、內源性主義等感知覺加工層面的信息。因此采用ERPs對語義、感知覺在概念表征中誘發成分、時間窗口、所激活腦區的分析必然能夠對此兩者的作用層次和機制提供進一步線索。與此同時,fMRI等高空間分辨率的研究手段則更能從大腦各個部分的作用模式上對兩者不同功能成分進行揭示。

(三)各具體認知過程作用模式的共性和特性。就目前來看,研究者已經在方位-道德、潔凈-道德、溫度-人際感受、體積-權利、體積-輩分、顏色-情緒、重量-重要性等多個感知覺-概念研究領域發現了具身特性,表明概念表征與感知覺特性之間的聯系是普遍存在于各個具體概念領域的。問題在于,如方位-道德、潔凈-道德均存在隱喻聯系,那么作為感知經驗的方位、潔凈與道德概念表征之間的聯系機制有何差異?兩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對于這個問題,Lakoff認為隱喻映射存在多重性,同一概念可建立多種始源域映射,然而并未交代這種多重聯系的相互作用結果;而知覺符號理論等強勢觀點則從更為深層、一般性的角度對普遍機制作了解釋,可見這兩類理論均未解釋具體概念表征模型的作用過程。縱觀具身認知興起的三十年來,完成了在整體理論框架、研究視角、研究手段上的轉變與革新,然而在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概念表征、加工、儲存等心理模型、心理機制的層次等角度,具身認知更多地是以一種理論取向與研究視角的角色而存在,距離成為完整、宏大、層次分明的理論體系,還需要結合已有“符號認知”的理論模型、對認知神經研究不斷開拓、以及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好奇心與不懈努力。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a[M].New York:The Morden Library,1954.

[2]葉浩生.心智具身性來自不同學科的證據[J].社會科學,2013(5).

[3]姜永志.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貢獻[J].心理研究,2014,7(13).

[4]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40(12).

[5]張恩濤,方杰,林文毅,羅俊龍.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認知觀[J].心理科學進展,2012,21(3).

[6]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Lakoff,G.&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8]Ortony,A.Metaphor:a multidimensionalproblem.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Engl-an 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9]殷融,曲方炳,葉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

[10]Boroditsky,L.Doeslanguage shape thought?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conceptionsof time [J].Cognitive Psychology,2001,43(1),1-22.

[11]Kiverstein,J.The meaning of Embodiment[J].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2,4(4),740-758.

[12]Dempsey,L.&Shani.I.Stressing the flesh:Indefense of strong embodied cognition[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12,86(3):590-617.

[13]Williams,L.E. & Bargh.J.A.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 [J].Science,2008,322,606-607.

[14]IJzerman,H.,Padiotis.N.&Koole.S.Replicability of social-cognitive priming:The case of 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

[15]Jostmann,N.B.,Lakens.D.&Schubert.T.W.Weight as an embodimentofimportance [J].PsychologicalScience,2009,20,1169-1174.

[16]Meier,B.P.&Robinson.M.D.Why the sunny side is up?Associations between affect and vertical pos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4),243-247.

[17]Casasanto,D.& Boroditsky.L.Time inthe mind:Using space to think about time[J].Cognition,2008,106,579-593.

[18]Sarrazin,J.C.,Giraudo,M.D.,& Pittenger.J.B.Tau and Kappa effects in physical space:the case of audition [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7,71,201-218.

[19]Droit-Volet,S.,Clement,A.&Fayol.M.Time,number and length: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scrimina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8,1,1-20.

[20]Zhong,C.B.& Leonardelli.G.J.Cold and lonely:Does social exclusion literally feel cold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838-842.

[21]Lee,S.& Schwarz.N.Washing away 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J].Science,2010,328(5979):709-709.

[22]Song,H.,Vonasch,A.J.,Meier,B.P.&Bargh.J.A.Brighten up:Smiles facilitate perceptualjudgmentoffacial lightness [J].Journalof 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12,48(1),450-452.

[23]Slepian,M. L.& Ambady.N.Fluid movement and creativity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12,141,625-629.

[24]Slepian.M.L..& Ambady.N.Simulating sensorimotor metaphors:Novelmetaphors influence sensory judgments[J].Cognition.2014.130.309-314.

[25]Rizzolatti,G..&Fabbri-Destro.M.Mirror neurons:from discovery to autism[J].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2010.200(3-4):223-237.

[26]Barsalou,L.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4):577-660.

[27]Barsalou,L.W.Simulation situated conceptualization.and prediction [J].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of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09.364.1281-1289.

[28]Glenberg,A.M..&Kaschak.M.P.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02.9(3).558-565.

[29]Zwaan,R.A.The immersed experiencer: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M].In B.H.Ross(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44..pp.35-62).New York.NY US:Elsevier Science.2004.

[30]Coulson,S.&van Petten.C.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etaphor: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Memory&Cognition.2002.30(6):958-968

[31]Arzouan,Y.,Goldstein.A.& Faust.M.Brainwaves are stethoscopes:ERP correlates of novel metaphor comprehension[J].Brain Research.2007.1160(1):69-81.

[32]趙玲軒.上下文語境對漢語三字詞動賓隱喻加工機制(博士學位論文)[M].浙江大學.2015

[33]唐雪梅,任維,胡衛平.科學語言的認知神經加工機制研究:來自 ERP 的證據[J].心理科學.2016.39(5):1071-1079.

[34]Sotillo,M.,Carretie,L.,Hinojosa,J.A,.Tapia,M.&Mercado.F.Neur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etaphor comprehension:spatial analysis[J].Neuroscience Letters.2005.373(1):5-9.

[35]De Zubicaray G.I.etal.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Neuroimaging Genetics.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2008.2:258-263.

[36]Basso,G.,Nichelli,P.,Frassinetti,F.&di Pellegrino.G.Time perception in a neglected space[J].Neuroreport,1996.7(13).2111-2114.

[37]Danckert.J..Ferber.S..Pun.C..Broderick.C..Striemer.C.,Rock,S.&Stewart.D.Neglected time:impairedtemporal perception of multisecond intervals in unilateralneglect[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7.19(10),1706-1720.

[38]Kang,Y.,Williams,L.E.,Clark,M.S.,Gray,J.R..&Bargh,J.A.Physic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rust behavior:The role of insula [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Neuroscience.2011.6.507-515.

[39]Louwerse.M.M.Symbol interdependency insymbolic and embodied cognition [J].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1.3(2).273-302.

(責任編輯:丁芳琴)

B84-0

A

1007-9106(2017)12-0112-08

*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心理促進機制研究”(13&ZD155);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隱喻認知/腦機制及對漢語母語者認知的影響”(14XNLQ05)的階段性成果。

李子健(1991—),男,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助研,碩士。

猜你喜歡
概念理論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 国产第三区| 91亚瑟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高清免费毛片|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五月婷婷丁香色|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一级毛片高清|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区国产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久久77777|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另类色|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性欧美久久|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一区二区影院| 在线a网站|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日日拍夜夜操| 91www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99ri国产在线|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青青青国产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美女免费|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