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如何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高榮偉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值得注意的是,“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首次成為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定語。去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首次明確提出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的五大手段——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這些新的提法,引起業內人士廣泛熱議。那么,“2017年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是否會繼續加碼?”“2017年房地產市場將如何發展?”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
2016年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2016年前8個月,上海等一線城市新房均價上漲達28%,二線城市均價上漲10%。易居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認為,房價上漲過快,致使“去庫存壓力變成了補庫存壓力,所以這就需要相關政策層面對其進行積極關注。”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7年房地產調控的總體思路:一是抑制房地產泡沫,主要是土地市場和房價的泡沫。二是防范市場出現大起大落,讓市場更加穩定。可以看出,中央決策層清醒認識到房地產存在的問題,絕不容忍投機的泛濫。
2016年房企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銷售收益率大幅增長,增幅居然達5個百分點。究其原因,在于企業成本上升,特別是拿地成本高企,加之管理運營成本控制能力也較弱,導致全行業盈利能力乏力。業內人士指出,“從房地產實際情況來看,后續各類政策調控以及實施意見,都需要在長效機制建立的前提上進行出臺。”
建立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關鍵是政策適合國情,還要符合市場規律。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在2016年“去庫存”的背景下,具有優質公共資源、人口吸引力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而缺乏優質公共資源、沒有人口吸引力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仍然在下降。因此,2017年,房地產市場“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調控政策要進一步加強。
2017年,中央政府的調控措施仍有后手,除開現有推行的限購、差別化信貸、嚴控開發商融資等措施之外,房地產稅立法推進、限制按揭貸款發放速度均是儲備手段,政策調控最終目的還是平抑資產價格泡沫、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因此,房價的調控也需要從供求兩方面入手。一、二線城市房價不斷上漲的現象背后,是由于人口在不斷增加,導致住房供不應求;三、四線城市則正好相反,由于人口在不斷流失,導致住房供過于求,去庫存的壓力很大。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防止大起大落”。
“樓市發展需要平穩健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過去的樓市調控政策更多是偏向短期的,一些政策相互錯位,不是相互配套的,所以經常因為經濟走勢不同而出現波動。由此觀之,為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顯得尤其重要。
立穩方能負重,行穩方能致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總體布局,會議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就樓市發展來看,2016年以來,大量房地產企業為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布局和開發戰略,各類資金加速向一、二線城市集聚。盡管全國房地產去庫存化加速,但住宅與商業、不同規模的城市之間去庫存化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全國房地產商會主席顧云昌表示,2016年的中國樓市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年,同時也是最復雜、最糾結的一年。“從2016年整體的形勢看,上半年的任務是去庫存,下半年的重點變成了控房價。”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的到來,房企又開始向去杠桿方向轉變,房企公司債發行和再融資兩方面,均呈現出監管收緊趨勢。隨著相關融資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對房企拿地資金來源的審核和檢查力度,依法查處房地產開發企業不正當經營行為,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總體來看,2016年度,受銷售業績大幅回升的影響,房企負債水平稍有下降,但資產負債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等相關指標仍處于高位。地產債供給發行約8820億元,是2015年同期發行量的2.6倍;2016年中報顯示上市房企應付債券規模已經達到長期借款規模的一半,成為房企融資的重要渠道。值得警惕的是,地產行業整體負債率居高不下,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仍在60%以上,凈負債率超過100%,資金杠桿率依然維持在高位。隨著房地產市場累積的風險進一步凸顯,整體市場預期呈現較為悲觀的基調;房企居高不下的債務水平與緩慢的存貨周轉效率疊加,極易放大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危及企業的生存發展。
為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未來的房地產調控將堅持穩中求進,更加強調控房價、去庫存和制度建設。穩中求進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堅持的總基調,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年,堅持這個總基調更加重要。《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6-2017)》指出,本輪樓市過熱主要集中于一線城市與部分二線城市等熱點城市,無論是熱點城市房價的上漲幅度還是風險的積累程度,均已超過2009-2010年,值得各界高度警惕。但全國總體風險仍然處在可控的范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調控政策,關鍵是要完善長期制度建設,堅持穩中求進方針,處理好住房消費與投資、房地產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對于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構建上,第一,調整發展戰略,讓房地產與國家宏觀經濟、城市化協調發展。第二,加快相關制度改革,釋放新需求去庫存并對沖市場調整。第三,在土地、金融、財稅等關鍵領域實現改革突破。從中央會議內容來看,預計房地產稅等長期政策有望加快落地。第四,健全樓市調控的工作機制,完善樓市調控的問責機制。
有專家表示,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具備長效發展機制,具體說來,一切工作要圍繞著三個方面入手,關鍵是做好供應、成交和價格三個變量的穩定。如果房地產市場發展具備長效化的模式,那么房地產市場的各類指標也會總體上表現穩定,比如房地產投資、房地產企業拿地規模、房地產項目價格、房地產市場交易規模等。這些指標穩定了,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會穩定,房地產才能行穩致遠。
去年12月16日正式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提出了新的工作部署。“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戰略性定位,被看作是在減弱住房金融屬性,看似通俗的表述,背后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未來或將出臺措施,嚴防金融資金炒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為保障正常的購房和貸款需求,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房地產調控的本質是抑制其投資品屬性,恢復其商品屬性。因此,有必要采取適當監管手段來遏制房價上漲過快,促使各類投資更多投向實體經濟部門。
“炒房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用自有資金炒房,而在于用金融資金炒房,金融機構參與是造成高杠桿的主要因素。”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指出。未來金融監管層面的關鍵,就是要防止股市、債市、保險和銀行資金違規進入樓市。其中,銀行發放的夾層融資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2016年以來不少民營房企借力“夾層融資”競逐“地王”,助推了地價的飆升。對于“夾層融資”,亟待在全國范圍內嚴格規范并予以清查管控。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此輪樓市過熱,最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機構利用監管漏洞,采取不同形式讓資金繞道轉入房地產市場”,這就要嚴格規范并清查開發企業土地拍賣中的資金來源。
與此同時,會議在增加土地供應、落實人地掛鉤等方面的部署,也決定著2017年樓市調控的基調和市場走勢。會議指出,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對此,有專家指出,落實人地掛鉤政策要區別看待:三、四線城市的情況是地方政府大量供應土地,由于供應總量多,房價反而會低;但在一、二線城市,由于主、客觀兩個層面的作用造成土地供應不足,形成土地的饑渴和短缺,加上土地拍賣制度把地價搞得特別高,所以,必須采取措施合理分配建設用地指標。會議指出,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只有確保住房回歸居住和消費屬性,才有助于房地產市場擠出泡沫,顯現真實的供求關系,這樣才能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成天下之大功者,有天下之深謀者也。”如今,“十三五”藍圖已經繪就,2017年樓市發展方向已經明確,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我們腳踏實地,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去貫徹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