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濤 周萍
營改增對建安業的影響分析及應對措施
齊濤 周萍
營改增稅收制度的建立,對于建安業的發展和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營改增的實行是新時代企業發展的要求,建安業要順應潮流發展,改善以往的傳統管理模式,與當前的營改增賦稅制度有效連接在一起,從而讓自身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在新環境中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其次,營改增的實行其主要目的是給企業減輕稅收負擔,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打下基礎。營改增政策的實行,既促進了企業發展,又促進了企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同時,也促使建安業逐步完善體制建設和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業競爭能力。第三,營改增稅制改革使得建安行業在采購材料環節獲得的發票可以抵扣進項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稅收成本,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便于國家對建筑行業整體質量的把控。
稅負的影響。建筑施工過程中采購材料所繳納的稅收,在建安業整個稅收中占比較大,建筑施工企業在材料的采購前后均需承擔一定稅負,致使采購渠道混亂,發票不正規,假票、收據、白條較多,財務管理很不規范,為稅務部門核算企業所得稅帶來難度。營改增政策的實行避免了這種重復征稅、發票造假、財務賬目不規范現象,降低了建筑施工企業的稅收負擔,減少了企業經營中出現的稅收不規范現象,使稅收機制更加完善,同時,讓建安行業的稅收行為更加合法、合理。
規模的影響。由于營改增讓企業施工所采購機械也可從進項中抵扣,企業愿意通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最大程度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工作效率。同時,由于營改增新政中稅收和稅率的變化,明顯地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給企業節省了一部分資金,企業又可以用這些資金來促進企業規模的發展,加快產業鏈間的相互融合,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經營規模。
內部管理的影響。實行營改增后,建安業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因而企業可按照自身實際積極調整發展戰略,由原始的制造、生產逐步轉化為集制造、生產、服務為一體的融合機制,提高了企業內部整合的效能。如:企業可將人力資源外包,以抵扣進項稅額,增加了企業的運轉能力;采購的發票與進項稅抵扣,降低了采購成本,促進了企業對施工設備的更新和施工工藝的革新;新政對財會人員要求更加嚴格,不僅在專業財會知識,最新稅收政策的了解,而且對相關的施工項目有所熟知,尤其對于其管理流程更要熟練掌握,這樣企業只有通過對財務人才的培養來達到財務新規劃和新制度的構建,便于稅企聯合辦稅,提高了企業納稅遵從度。
強化合同管理,完善企業進項稅額抵扣環節。通過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流程,對供應商是否具備增值稅納稅人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對合同上的材料供應、增值稅專用發票開票的時間等進行詳細的規定,避免企業出現無法及時抵扣進項稅的情況。并且,對施工企業建立一套完善的供應商管理信息系統,對納稅資格是否完備、信譽是否可靠進行評價和篩選,對資格完好且物美價廉的供應商優先合作,對無法及時取得進項稅發票的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排除,保證進項稅抵扣環節的正常進行。
強化內部管理,規范企業經營方式。為了應對營改增政策落實,加強建安企業內部管理、規范企業經營方式是建安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部分建安企業由于自身資質低的原因,采用繳納管理費掛靠在具備一級資質的法人單位進行投標,這種模式在稅收管理上具有較為明顯的缺陷,而營改增抵扣政策的出臺較好地規范了這種管理模式。要求通過集團公司統一承攬,然后對子公司進行任務分配,成立了利潤中心,并對利潤進行統一核算,各參建子公司不需要進行獨立核算,只負責參建施工,最后共享所獲得的利潤,這樣不僅降低了子公司的稅收和人工成本度,而且,使得公司的內部管理和經營方式更加合理、更加規范。
強化人才管理,提高企業會計核算水平。營改增政策對建安企業財務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企業應加大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出一批思想素質高、業務水平過硬的財會隊伍。尤其要提高財務人員稅收管理核算的精準化和規范化水平,使會計人員能夠更加準確、高效地核算進項、銷項等稅額,并對稅收項目進行詳細的整理和陳列,使統計情況一目了然。如果企業發生混業經營,會計對其核算時要注意詳細整理分類,按不同的經營項目分別核算并做詳細列表,避免由于核算失誤產生較高的稅率,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企業可以加強對增值稅知識的培訓,提高員工在材料采購、建設施工等方面索要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意識,使財務管理人員可以準確、有效的處理稅收方面的問題,確保國家的賦稅制度得以平穩過渡,使企業的發展邁向一個新的高度,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強化稅收籌劃,建立獎懲機制。如何充分利用國家的稅收政策,通過合理的納稅籌劃達到減輕企業稅負的目的,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方向。營改增不僅減少建安行業的賦稅壓力,提高行業的利潤空間,而且,讓建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獲得更好的提升。為此,一方面,企業應做好營改增的稅收籌劃,設立專職崗位,定職、定責、定目標,通過既定目標的實現達到全部目標的完成;另一方面,企業內部要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量化、細化考核指標,對能充分研究利用國家稅收政策,給企業稅收減負貢獻突出的人員予以重獎,對因業務能力不足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人員進行處罰,并建立相關問責機制,嚴控稅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