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宣沖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論學習型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
——基于中國現代化進程視角
葛宣沖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由于現代化是一個包羅宏富、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過程,對“現代化”涵義的界定更是涉及不同層面與角度,馬克思所提出的“現代生產方式”蘊含了“新興生產力是歷史進程的主導力”思想,而勞動者作為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理應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關注的焦點和目標。學習型社會是社會發展的現代特征,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根本旨歸;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創建學習型社會,既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學習型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現代化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就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將學習目標貫穿于社會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之中的新思想,又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理念。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社會建設目標,又在理論上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內涵,并大力倡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統一。 因此,深化對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內在聯系的認識,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繼承與發展,又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學習型社會又稱學習化社會、教育化社會,它是基于社會發展的現代特征的一種理論性描述。具體來說,學習型社會是指在信息或知識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重要支柱的條件下,關于未來的社會發展的方向,以及學習、教育與社會內在聯系的科學構想。學習化社會與終身教育的思潮發展為現代教育思想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在《學習化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新構想,并闡發了“永恒主義教育”的新理念。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對學習化社會做了描述:“教育正在向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未來的教育必須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內,社會的一切部門都從結構上統一起來。這種教育將是普遍的和繼續的。”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進一步論述了終身教育的思想:“這四種‘知識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中每一種應得到同等重視,使教育成為受教育者個人和社會成員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一種全面的、終生持續不斷的經歷。”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要言之,未來的每個人都是學習者,每個社會組織都是學習型組織,社會形態也將是學習型社會。
學習型社會作為社會發展的現代特征,緊緊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并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的社會化和普遍化。在未來社會里,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黨支部、學習型企業等不同類型的學習型團體、組織,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育的對象,擁有廣泛而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換言之,學習行為將不再局限于學生個人,學習的場域也將突破學校或課堂的空間限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面臨的新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僅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美國科技史學家德里克·普賴斯在《巴比倫以來的科學》一書中,將科學雜志和學術文章作為知識發展的兩個重要指標,對知識量的增長率進行了推算,提出“科學發展是按指數增長的規律進行”的結論。這就需要人們運用各種手段,抓住各種機會,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總言之,社會是知識產生的場所,也是傳播知識的大課堂。
二是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了生產和社會的巨大變革,而變革帶來的職業的變更和人員的流動促使每個人的學習日趨終身化和常態化①顧明遠:《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求是,2003年第6期,第42頁。。1965年,法國人郎格朗首次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的總結報告中闡明:“教育并非終止于兒童期和青年期,它伴隨人的一生持續地進行。教育應當借助這種形式,滿足個人及其社會的永恒要求。”這一倡導終身教育的理念突破了教育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推動了終身教育得以在各國用法律形式加以維護。其中,法國頒布的《終身教育法》、美國實施的《終身學習法》以及日本通過的《終身學習振興法》都是典型的例證。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確定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規劃。可以說,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就是終身學習和終身受教育。
三是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的目的性和創造性。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但人的素質是諸種因素中最為重要的。而要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學習型社會所要追求的主要目的,就需要加強教育和學習以提高人的能力,也需要通過合理的用人機制,促使人的潛力得以充分利用。學習作為人類實現自我超越的一種手段,將會日益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進而成為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也就是說:“學習型社會把教育和社會聯系在一起,將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使人的整體素質得以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社會,教育已經不只是為了變換職業和謀生的需要,而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②顧明遠:《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求是,2003年第6期,第42頁。
在論及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關系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的歷史過程,其中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它在社會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活動不是毫無目的的,而是必然地為了一定目的而生存的。最初的人類活動是為了追求生存,而當一旦解決基本生存問題之后,就必然將人類的發展作為重要的內容。“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兩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頁。。這表明馬克思將社會發展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增長的結果和表現。然而,由于受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所限,人的全面發展將是一個復雜的長期過程。換言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人類所追求的未來社會的最終目標。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代替了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將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頁。。這樣的聯合體就是未來的理想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要言之,這種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頁。。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反過來,人的全面發展也只是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方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標。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既不能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近在咫尺的,也不能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遙不可攀的。目標與過程、理想性與現實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由于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的制約,人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認識要經歷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同樣,人的物質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人的能力的發展和個性豐富化、人的交往的社會化、人的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也是與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這就決定了人的發展要經歷許多歷史階段的發展,才能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⑥成長春:《人的全面發展是目標和過程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第3期,第105頁。。可以說,只有當人獲得全面的發展,才能夠創造更多地物質文化財富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而物質文化條件的不斷改善又進一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互相滲透、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歷史過程。
在相當長的時期,我們都忽視了把人的全面發展真正地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或者是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地位,或者是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和影響,許多人把追求經濟發展的指標與追求產值、利益當作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標準,甚至有些人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工程”而大搞勞民傷財的事情。這樣的社會發展是畸形的,最終是要失敗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顯。因此,就出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以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這種發展從人出發,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追求人、社會與自然的協調、持續、全面的發展。這種發展觀確立了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核心地位,強調和恢復了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這一核心內容和本來的價值取向”①郝立新、王衛民:《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4期,第5-6頁。。
盡管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兩者都是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但是,它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前者依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運行,而后者則是在人的主體性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中運行。既不能混淆了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區別,也不能用社會發展代替人的發展,因為,人的全面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標。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涵就是推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能力。”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頁。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頁。。毛澤東也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理論;鄧小平則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強調從“以人為本”出發去實現科學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則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學習型社會是社會發展的現代特征,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基礎,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創建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創建學習型社會反映了當代世界發展的趨勢。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世界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在社會發展中作用日益重要。人類面臨著新的挑戰,更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學習,學習,再學習”是把握機遇和不斷發展的根本前提。其次,創建學習型社會體現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特點。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召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以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就涵蓋了學習型社會的創建,也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創建學習型社會。最后,創建學習型社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學習就是為了不斷創新,缺少創新動力的社會不是真正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為激勵人們創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機制和良好的氛圍,拓寬了人們進行學習創新的渠道,使從事創新活動的人能夠得到相應收益和獲得尊重,從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學習型社會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紐帶,是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雙向互動的場域,而創建學習型社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形成和完善有效的社會機制,整體推進創建活動。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構建“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一項新的課題,尤其是通過發揮科技、教育、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優勢,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更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這方面,全國各地已取得了不少好的經驗。如杭州市提出的“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扶持、社區自主參加、群眾廣泛參與”的做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領導管理運行機制。
第二,要努力創造鼓勵學習、促進創新的文化氛圍。創建學習型社會決非一般意義上的提倡學習,而是劃時代的新要求。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的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才會有未來的眼光和意識。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目標,要求各項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率先模范踐行,積極推動全黨和全社會的學習之風。如果這個社會沒有學習之風,是不能夠稱之為學習型社會的。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率先學習,永不停息地創造和更新知識,推動全社會學習蔚然成風。
第三,要培育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觀念和機制。首先,把整個教育體系納入終身教育體系之中。不僅要重視正規教育,而且還要更加重視非正規和非學歷教育。并且,學校教育也要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進行改造,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其次,把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起來,建立社會教育的新機制。不僅要實現教育在時間維度上的延伸與空間維度上的拓展,還要做到學校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常態化。最后,把各種社會機構擴展成為學習型組織。要把組織成員培訓和繼續學習納入組織發展和管理之中,通過學習促進創新,通過創新促進發展。在推動組織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人的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要大力加強國家信息網絡的建設,改善知識傳播的技術條件。社會越發展勢必帶來信息的不斷豐富,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將日益多元化。同時,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對教育環境和條件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可以說,學習型社會是與經濟全球化、科技高新化、信息網絡化共生的,必然也是以它們的出現和發展為媒介和基礎的。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改善知識傳播條件,開發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與模式,是滿足人們教育條件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物質技術基礎。也只有在學習型社會的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才能夠以未來的眼光應對新信息、新環境的挑戰,并對新事物、新情況做出的正確的判斷。
在當代,社會現代化是人的發展最顯著的社會背景。現代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通行模式,也是當代人的發展的必經之路。有學者曾列舉了對現代化涵義的幾種理解:一是認為現代化是指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上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二是認為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化,即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三是認為現代化是自然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總稱;四是認為現代化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即代表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①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9-15頁。。顯然,理解現代化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并得出不同的定義,但對于現代化作為近代以來各國家地區通過社會轉型走向發達過程這一意義的理解,卻并無歧義。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人與外部條件的關系發生了截然不同于以往的顯著變化:一方面,現代化增強了人應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以往不可比擬的物質和制度條件;另一方面,現代化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激化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②陳新夏:《唯物史觀與人的發展理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3頁。。不可否認,在人的發展與社會現代化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中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是推進人的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自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連續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長,中國也從一個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的貧窮落后國家,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改革開放并沒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論所倡導的“休克療法”,試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各種扭曲,而是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根據中國社會的承受力和可動用的資源以雙規漸進式的方式來推進,隨著條件的成熟,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般來說,一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主要決定于以下三個因素: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的增加;生產結構從低附加值的產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的升級;技術的進步③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頁。。在這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技術進步。而中國人口眾多,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方面的比較優勢,曾因沒有跟上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進入借助于科學實驗獲得的階段的歷史步伐而喪失掉了。但是,最近20年,中國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發展迅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可以說,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會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使個人能力的輻射范圍越大,以開展技術創新進而推動經濟發展的條件越好。
學習型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條件。第一,經濟新常態下的動力轉換需要學習型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的挑戰。”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聚焦發力貫徹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日報,2016年1月19日。可以說,經濟新常態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隨著我國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更加明顯,“劉易斯拐點”正在到來,帶動外向型經濟的傳統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內涵就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就是要逐步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轉入創新驅動型的經濟新常態。因此,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動力轉換提供高質量、高素質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資源,已顯得十分迫切。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學習型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面對中國經濟呈現的下行態勢,增長速度從2010年的10.6%逐年下滑到 2015年的6.9%。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應當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舉措,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和實質(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社會轉型)都離不開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場域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換言之,“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都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理解與支持,更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共克時艱。要言之,創建學習型社會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推動經濟向好的優越環境以及能夠扭轉經濟下行的參與主體、決策主體、動力主體、創新主體。第三,“五大發展理念”需要學習型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把“創新發展”、“共享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一道,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堅持的“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理論成果,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全球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更是當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而學習型社會正是“五大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人的全面發展則是“五大發展理念”開花結果的關鍵支撐和根本旨歸。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將“五大發展理念”寓于學習型社會的創建過程中,融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之中,對于聚力于民、共享于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吉爾伯特·羅曼茲.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文章.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與市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何玲玲.馬克思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關系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許崇正.人的發展經濟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C 校對:L)
C912.67
A
1004-2768(2017)01-0092-04
2016-12-07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群眾路線在企業民主管理中的應用——基于勞企共贏的視角”(2016BY035)
葛宣沖(1990-),男,山西運城人,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