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及應用
郭弘宇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國注冊會計師國際化關系到企業對外的投融資、相關市場的準入以及征信等級等方面問題,而這些都需要有執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評價,并出具公平、公正的評價報告。文章從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設計入手,同時對其在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方面考核進行一定的應用,最終提出提升我國注冊會計師勝任力的策略及建議。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研究
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一般企業年度審計報告、央企或國有企業負責人的離任審計及經濟責任審計、企業對外融資及上市前的準備工作、企業對外貿易經濟活動等方面都需要出具由注冊會計師審計、鑒證并簽署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方可被相關人員或是機構認可,所以建立一個針對注冊會計師勝任力的較為系統而完善的考核模式非常重要。
(一)注冊會計師勝任力內涵
我國結合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注冊會計師的從業水準要求及執業過程中的需要,于2007年發布的《勝任能力指南》中對于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做出了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使得注冊會計師勝任力問題首次以“中注協規范”的形式確定下來,因而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及權威性,同時也是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基本要件。
(1)專業知識指的是要通過中注協設定的考試科目,包括:第一階段的會計、稅法、審計、經濟法、財務成本管理及第二階段的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同時隨著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向前發展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注冊會計師還應該掌握計算機網絡及信息技術。
(2)執業技能指的是注冊會計師在其實際執業過程中應具備的技能、職業判斷力及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注冊會計師職業要求相關從業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技能,還應將其與實際執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有效結合,運用其職業判斷力準確判斷。
(3)職業操守問題對于注冊會計師的勝任力及執業水平等方面顯得至關重要,注冊會計師在其執業過程中,人為因素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果注冊會計師不能保持獨立性、客觀性的原則,沒有基本的社會責任感,甚至不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而出具不公正、不客觀的審計報告將會為被審計單位的投資人、債權人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為我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4)工作經驗。具有一定經驗的注冊會計師有利于提高其職業判斷力,同時其還可以運用其所掌握的經驗指導及糾正被審計單位出現的一些財務、審計以及稅務方面的問題,以期達到被審計單位規避財稅風險的目的。
(二)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研究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成熟、壯大,為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了較為充裕資金的同時,也為國內外閑置資金創造了較為便利的投資渠道。然而,企業要符合較為苛刻的上市條件才可以,比如連續三年盈利,并且利潤率要達到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另外,企業即使上市后增發股票或是在“披星帶帽”后扭虧轉盈,也需要由注冊會計師出具相關報告,才能得到證券監管部門的認可。可見,企業上市融資及上市后的相關事項所有涉及到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鑒證問題,都要注冊會計師的核準。這就為注冊會計師賦予了相當大的認證權限,而國內的注冊會計師能否擔當得起、勝任得了這個重任,其勝任力問題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一)國內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原則
對于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方面應該在了解其概念框架及要求的基礎上,參考國際上發達國家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考核的經驗,同時結合國內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特點及我國企業的運營狀況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評價指標體系[1]。
1.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是指在注冊會計師勝任力體系模型構建的設計過程中,要將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執業技能、職業操守、工作經驗全面考慮,而不能只考慮其中的一個方面。另外,在考察注冊會計師的勝任力水平時,不能僅簡單地對注冊會計師進行定量分析,如從創收角度來衡量。
2.重要性原則。重要性指的是,對于注會人員勝任力的綜合評價,要突出重點,要重點對那些影響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關鍵因素,著重將那些直接衡量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指標引入到評價模型體系中來,并且要力求簡單、明了。
3.目的性原則。目的性是指,注冊會計師勝任力評價指標模型體系應圍繞評價目標而做出一定的選擇。因為影響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應以評價目標為中心,層層推進,構建一種合理的、嚴謹的、邏輯性較強的勝任能力模型體系。
4.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在對注冊會計師進行勝任力考察的過程中,要注重成本與能夠獲取預期效益的關系,即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的評價。因而,在建立指標體系時,應當保證評價指標所需要數據具有較為經濟的可獲取辦法,且相關指標計算要簡便、適用、易于操作,最終使得總體評價成本可控且能夠取得預期效益。
(二)國內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設計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中,參照中注協發布的《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將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相關指標分為A、B、C、D、E五類,并設定了5項一級指標21項二級指標。其中5項一級指標包括,專業知識、執業技能、職業操守、工作經驗、其他。在評價指標的選取與確定過程中,為了增加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專業項、可操作性,在充分考慮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自身特點及其執業要求的基礎上,將人力資源考核中的KPI績效考辦法運用其中,以增加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構建后的實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2]。
1.專業知識指標選擇及設計。專業知識在勝任力模型構建方面顯得至關重要,在考核權重上應占有較大的比重,因而專業知識指標在勝任力模型構建上應作為重點考核。專業知識指標包括核心專業知識、網絡信息、及其他經濟法律知識,在專業知識指標的選擇過程中,通過對專業知識中各個項目的合理甄別、分析后,將學歷結構作為衡量專業知識的首要指標。之所以要將學歷結構指標作為專業知識的首要指標,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歷高低可以表現出注冊會計師的智力情況、知識積累情況、接受新事物狀況、繼續學習情況;專業資格證書獲取方面可以從考核個體的個人學習、考試以及專業積累等方面情況;后續教育體現了注冊會計師取得執業資格證書以后接受新的財稅知識及國際最為流行的會計、審計理念的情況;網絡信息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過程中能熟練地運用網絡信息、大數據、云計算的信息知識,這不僅可以適應當今不斷向前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還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并為進一步的持續性審計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不斷地走向文明、國家的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今天,注會人員應該對于基本的經濟法律、行政法律乃至于刑法等法律知識有所了解。因此,將學歷、專業資格證書、后續教育、網絡信息知識及其他經濟法律知識列入到勝任力模型構建之中是極為重要的。
2.執業技能指標選擇及設計。執業技能一般包括人的智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職業判斷力等方面,這些關乎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的質量,也直接決定著其勝任能力。在眾多的執業技能中,將職業判斷力列為執業技能指標的首選項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以我國目前的注會考試的教材來看,雖然看似較為全面,也很貼合實際,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有許多業務看似“伯仲之間”,沒有一個完全的標準。另外,在原有職業技能基礎之上,還將計算機應用水平、外語能力加入到執業技能指標當中。至于說個人技能、對外溝通能力、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組織與企業管理能力在執業技能中是已經存在的必備項,在這里也就不再贅述[3]。
3.職業操守指標選擇及設計。職業操守,其內容包括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責任感,應有的職業懷疑態度,以及為客戶信息保密、遵守法規等內容。職業操守指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屬于人的意識形態的范疇。會計師事務所也需要生存、發展,注冊會計師也要“吃飯”,在面對注會行業市場如此白熱化程度的今天,為了其業務能開展下去,為了能夠賺到錢,就會失去一定的原則性、獨立性、客觀性成為一些公司謀取利益的工具。
4.工作經驗指標選擇及設計。工作經驗方面,筆者將其歸結為兩個方面,即實際執業年限及工作時間曾經執業的行業及領域。除此以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量,現任職級等也能對于勝任力考核有著一定的幫助,所以將后兩項也作為勝任力模型構建的重要指標。
5.其他項指標選擇及設計。注冊會計師的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況成為其他項指標的選擇對象,一個人如果其身體及心理狀況不佳將難以承受注冊會計師行業高強度、緊張的審計工作。

表1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體系構建說明
(一)確定勝任力模型中各類指標的權重及考評等級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的應用可以參考人力資源的“KPI”考核系統進行,采用一級指標設定權重、二級指標分等級評分方式進行。5項一級指標的權重占比分別是:A:30%、B:25%、C:25%、D:15%、E:15%。二級指標分數設定中,每項一級指標總分均為100分,最終以該項下所有二級指標總分乘以相應權重比率,得出該項一級指標的得分數具體設定如表2所示。
同時,將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按考評得分的多少設定優秀、良好、基本勝任、一般、不能勝任幾個等級。
優秀:90分以上;考評等級優秀的注冊會計師可以執業涉外業務、涉及上市公司業務及大型中央企業的相關審計及咨詢業務并簽署審計意見;
良好:80-90分之間;良好者可以承擔除優秀等級以外的其他公司審計及會計咨詢業務;
基本勝任:60-80分之間;基本勝任可以協助優秀及良好等級的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業務,相當于審計助理人員,但其沒有簽署審計報告及審計意見的權限;
不能勝任:60分以下;不能勝任者基本上不允許參與執業,待繼續再教育培訓合格后方可擁有執業資格。
(二)確定各個指標中的評分標準
對于注冊會計師勝任力的評價,應該遵循一定的標準,并且將其數據化,從而得出優、良、可、差。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評價工作清晰、有序,也具備一定的說服力。筆者在參照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的考評標準后,覺得最多可將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分為五個層次,即A、B、C、D、E并分別對其打分,其中A為本指標滿分100%,各指標具體評分標準見表3、表4、表5、表6、表7。

表2 注冊會計師勝任力模型體系考評分數

表3 專業知識各項指標評分標準

表4 執業技能各項指標評分標準

指標代碼B3指標名稱外語掌握程度評價標準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通過英語專業六級考試通過英語專業四級考試沒通過英語考級、英語水平一般ABCD 100% 80% 70% 60%指標代碼 評價標準B4指標名稱個人技能 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實務中不能完全靈活運用相關知識AB 100% 50%指標代碼 指標名稱 評價標準B5對外溝通能力與客戶、相關政府部門溝通能力很強基本能滿足溝通上的要求溝通能力一般溝通能力較差、缺乏應有的溝通ABCD 100% 80% 60% 0指標代碼B6指標名稱市場開發能力 能夠獨立擔任開發市場的能力不能擔任獨立開發市場評價標準AB 100% 0

表7 其他項指標評分標準

表5 職業操守各項指標評分標準

老6 工作經驗各項指標評分標準
(一)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后備力量培養
從注冊會計師培養的形式來看,大多數還是以自學為主、社會輔導為輔的教學模式,學員一般很難從正規的渠道獲取專業知識。因此,能不能在各大高校中設立注冊會計師專業,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對其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從而使其在通過相關規定科目考試的同時,其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也有顯著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注冊會計師,從而起到加強注冊會計師后備力量的作用[4]。
(二)提高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力度
建議中注協應該提高繼續教育力度,定期組織各地注冊會計師進行應有的培訓,培訓后要對其進行嚴格的考試,對于考試不合格者暫停其執業資格,待其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這樣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打破注冊會計師“終身制”,從而敦促注冊會計師對于其自身的職業素質及修養的提高。因此,提高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力度,是提升其業務水平的一個較好的途徑,最終實現提升注冊會計師勝任力的目的。
(三)完善注冊會計師績效考核及薪酬激勵制度
據統計,截止至2015年末全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已達到8 331家,如此多的事務所,其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已呈“白熱化”狀態。事務所中,薪酬待遇最好的往往不是業務能力最強,審計質量最高的注冊會計師,而是那些能拉來客戶、能找到活源的人員[5]。事務所的負責人,似乎也認為提高業務、提升勝任能力沒有太大的意義。為了事務所長遠發展,應該鼓勵執業人員努力提升其勝任能力,并對其實施物質上的獎勵,這樣即使這部分人員對外攬不到活源,因其業務能力提高,勝任力增強,同樣也可以拿到高薪,從而在根本上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勝任力。
[1]謝露露.我國環境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4.
[2]申璐.我國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評價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3]譚雅芹.會計舞弊的社會性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4(2).
[4]戚少麗,岳虹,2013.注冊會計師行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與策略——基于會計師事務所視角[J].會計之友,2013(31).
[5]陳懷珍,2014.勝任力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
(責任編輯:C 校對:L)
F233
A
1004-2768(2017)01-0127-04
2016-10-27
郭弘宇,男,湖北武漢人,注冊會計師,湖北經濟學院,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