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市R區法院為例探索人民參審員選任機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平民法官”民主化司法的困境與出路
——以D市R區法院為例探索人民參審員選任機制*

2017-04-11 19:10:14楊慶玲
時代法學 2017年3期

楊慶玲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平民法官”民主化司法的困境與出路
——以D市R區法院為例探索人民參審員選任機制*

楊慶玲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平民法官”的陪審地位削弱了民眾在分享審判權中的能動性,應摒棄“人民陪審員”的稱謂,以“人民參審員”取而代之。“參而不審、形式化參審”已成為延緩參審制改革的桎梏,究其根本,源于選任制度的瑕疵。應在源頭上消解阻礙“平民法官”參審的不利因素,在選任權屬設置上消解法院對參審制運行的制約,并明確權責,懲戒“消極參審”。

平民法官;參審員;司法民主化;選任制度

一、“平民法官”的定位及履職困境

我國陪審員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由盛轉衰直至復興的過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7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明確將陪審員制度定性為一項憲法基本原則。其后的三十年間,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動蕩,命運多舛的陪審員制度最終在部門法中得以保留,成為了一項基本的訴訟制度。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曾向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報送《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草案)》。但經審議后,鑒于對人民陪審員的職責定位、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等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入研討,該草案的審議工作被擱置。直至200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規定了人民陪審員選任的條件、程序、權利及義務等具體內容,才正式開啟了陪審制度的改革復興之路。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印發了《關于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上述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陪審員參審案件的范圍并規范了具體參審行為。

同時,隨著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的召開,陪審制度日漸成為中國共產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心。2015年《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進一步確定了在10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宣誓規定(試行)》以強化陪審員履行職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至此,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了一年,各地法院在人員選任,履職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基本實現了“平民法官”數量倍增計劃。同時在選任機制上,各地落實了改革良策,例如“三個隨機抽選”機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陪審員在人民群眾中的代表性和廣泛性;“履職培訓”機制有效提升了陪審員履行職責的能力和水平。但筆者認為,作為一項兼具民主政治職能以及司法職能的重要舉措,陪審制度改革創新的步伐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硬件條件的齊備與完善,接替性任務乃解決實踐中普遍存在的、更為艱巨的“陪而不審、裝聾作啞”的現象,對這一問題的清理必將觸及陪審制度改革的實質。即制度設計的初衷為何?“聽話的陪審員”一定能實現司法民主嗎?無錯案追究機制的約束如何保證這種民主化司法的公正性?失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的司法能否遏制權力腐敗的侵蝕?筆者認為,回答上述問題之前,首先要厘定權力的來源。究竟是誰賦予了“平民法官”司法民主化的權力?

自《大清刑事民事訴訟律草案》第一次規定陪審制度,至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程序》,再到新中國成立至今,多部法律規范的表述中,始終沿用了“人民陪審員”的稱謂,筆者對這一表述始終耿耿于懷。

一方面,審判制度的改革初衷在于促進司法公正,使“草根法官”的參與成為反司法專權的壁壘,進而杜絕司法腐敗,濫用職權,使得作為法官工作結果的判決,能反映健全的市民社會的常識,提升司法公信力。毋庸置疑,這一審判制度的改革可以有效拉近冰冷的成文法典與溫暖的人情社會的距離。著名的刑法學家,刑事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切薩雷·貝卡里亞更是早在1764年就曾在其著作《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到:“每個人都應得到同他地位同等的人來裁判,這是最有益的法律。” “優秀的法律應當為主要法官配置一些隨機產生的而不是選舉產生的陪審官,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感情作出判斷的無知,較之根據見解作出判斷的學識要更可靠一些。”*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鳳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20.

可見,陪審權來源于人民,陪審的實質是要求普通公民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司法,分享審判權,與專業法官一同中立、公開的親歷爭議的解決過程,同時監督、制約審判權。由于來源的廣泛性,且其多出自平民階層,因而又被稱為“草根法官”。他們被賦予了與職業法官同等的審判權,案件的裁斷過程中,“平民法官”為職業法官提供民眾對某一問題的地方性共性認識,向專業法官表達其對市民社會的健全體驗和“良知”,向法官呈現基于日常生活培育的民間智慧;而專業法官則在向民眾展示執業技巧和嚴謹的法律邏輯的同時,切身感受、體會民眾的想法。兩方在溝通中理解、融合,實為規范與社會的融合,在這其中建立信任,從而成就為當事人和社會所認可的司法裁判。因而,從“平民法官”與專業法官的權力分工而言,二者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只有同等權重者才能實現權力的制衡。然而“人民陪審員”稱謂重在突出“陪審”二字,仍強調以專業法官為主的審判組合,自然會削弱民眾在分享審判權中的能動性。筆者認為,“參審”更能直觀體現人民司法的廣泛參與性,更能激發民眾參與的能動性,進而正確認識自己在審判席中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平民法官”介入審判亦體現了司法的民主化。作為國家的主人,人民要充分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參與司法審判就是這一權利的重要體現,而“陪審員”的稱謂再次削弱了司法的民主性,遠離了制度設置的初衷。法國一貫實行的參審制英譯為“Assessor System”,直接體現了參與人在審判過程中的權力制衡關系。雖然法國適用的為參審團制度,但筆者認為,不應因此將所有參審制都理解為多人代表團制度,它同樣可適用于我國的審判模式。

綜上,正因為 “陪審”一詞會使人產生錯誤認識——即便成為案件審理者,還是以專業法官為主,只是陪同審理,或者說只起陪襯作用而已,附和即可。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摒棄“人民陪審員”的稱謂,以“人民參審員”取而代之,進而強化司法的民主性和能動性,增強“平民法官”們的主人翁意識。然而僅僅改變“參審”的稱謂,對于全面發揮人民參審制度的政治職能及司法職能尚屬杯水車薪。

以筆者所在的D市R區法院為例,我們組織了該院人民參審員制度改革問卷調研活動,調研時間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調研目的為以問卷調查數據為依托,總結改革的階段性成果,發現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收集法院、專業法官、參審員以及參審員管理協會四方意見和建議,探索改良困境的出路。發出問卷共311份,回收問卷304份,有效問卷302份。

在面向法官發放的調查問卷中,針對“您對‘平民法官’的稱謂是否認可”這一問題,8人回答“不恰當”,占法官總數的12.30%;對于問題“您如何評價本院人民參審員在庭審中的作用?”,有33人回答“作用較小”,占法官總人數的50.76%。可見,改革實踐中,參審員在民主化司法的過程中的參與度較低,這與職業法官群體對這類“平民法官”的認可度不無關聯性。

另外,在對陪審員發放的調查問卷中,對于“在法庭調查、事實證據認定及合議環節是否提出過影響判決結果的建設性問題或意見?”,246人中有199人回答“沒有”,占陪審員總數的80.89%;對于這199名參審員,在被追問“為何沒有此經歷?”這一子問題時,其中90%的人選擇原因為“認同法官的專業意見”。誠然,對于參審制度改革的主陣地,基層法院受理的多為事實簡單、爭議較小的案件,但即便如此,普查顯示的數據比例仍然超出調研者的預期。

通過上述對法官及參審員群體的雙向調查,我們發現,“參而不審、形式化參審”仍舊是廣大基層法院普遍存在的問題,甚至有參審員在庭審全程一言不發,裝聾作啞,完全失去了參與司法的意義。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當然可歸結于審判制度上層設計的缺陷,但究其根源,離不開參審員選任制度的瑕疵。

二、“平民法官”消極參審成因分析

造成“消極參審” 的現象,筆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選任的人員存在顧慮,參審中難以直言不諱表達異見。在筆者對部分參審員的隨機調查中發現,相當部分的參審員對自己在庭審及合議環節中的表現會產生榮譽感,但同時也存在擔憂和顧慮,這種復雜的心態主要源于其對自身職業身份的認同及在該榮譽下對與之相適應的法庭表現的過度在意。

詳言之,一方面,實踐中被選任為參審員的公民,多為轄區內的“上層群體”,他們或為成功的企業家,或為教師醫生、或為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在一般公民看來,可謂“人中龍鳳”,久而久之,其對自身的職業和身份便形成了高度的認同感,他們會有意識地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人民參審員的身份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榮譽感;另一方面,在他們內心會形成一套與其職業身份相當的行為準則,這往往要高于一般社會市民。簡言之,他們不允許自己失范,希望自己的言行對得起身份。那么,在其扮演“平民法官”這一角色時,由于跨專業領域這一現實的掣肘,自然便產生了顧慮,他們時常擔心自己在專業、嚴謹且流暢的法庭審理中,問出令人鄙夷的笑話問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顧慮或擔憂越重,人就會越發“謹慎”言行,在筆者看來,庭審中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聽話的參審員”,相當一部分人是因顧慮太多,不敢發言,怕出笑話,才會屈從、附和于專業法官的權威,即便其并不完全認同專業法官的結論。這樣的參審表現當然為法院或專業法官一方所喜好,但是參審的意義何在?徒有司法民主的外表,對司法公正的監督如何實現?對司法腐敗的制約又有何作用?

綜上,筆者認為,參審員這種復雜而矛盾的心理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有在參審制度改革中把好第一關即選任環節,才能引導改革實踐者走出“參而不審、形式化參審”的困境。

其二,參審員選任權的歸屬直接影響其在庭審中的表現。眾所周知,專業法官對于參審制度的改革,對于隨機選取的、與其合作行使審判權的“平民法官”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磨合,雖然我們曾一度強調、重視陪審制,但在過去的五十年間,人民審判員始終主導著中國的審判實踐,因此,專業法官群體對于審判隊伍中的“新成員”自然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經抽樣問卷調查發現,專業法官在回答“對于有爭議的案件,您更愿選擇哪類討論對象?”時,42.74%的被調查者選擇“專業法官或具有法律專業背景者”,只有7.04%的人選擇“對討論對象沒有要求”。可見,法官們更愿與同行業人討論專業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與普通民眾的對話需要花費更多的解釋時間,而解釋的內容往往是法律常識,徒增訴訟周期,為本就繁重的審理工作增添阻礙。因而,在選任參審員時,法院一方自然喜歡“聽話聽勸的參審員”,在他們看來,庭審中來自民眾的“不同聲音”越少越好,“和諧”的審判氛圍更有利于提高審判效率,減輕審判機關,尤其是基層法院的工作量。殊不知,這一“和諧”“高效”的審判愿景,嚴重背離了參審制度設立的初衷。“聽話的參審員”如何能夠實現對審判的監督?司法腐敗、司法權濫用如何得以抑制?人類社會多年以來所追求的司法公正又如何能夠真正實現?筆者認為,“文明”“效率”“公正”乃司法價值之歸屬,但論其核心,當以“公正”為本,不公正的判決,如同缺失了司法的靈魂,必將為法制所否定。

由此,筆者認為如若在參審員的選任環節,排除法院的干擾與影響,上述與司法公正相背離的審判愿景也無從實現。但是,目前關于參審制度改革的規范性文件以及實踐中的做法令人堪憂。如2004年《決定》第8條規定:“符合擔任人民陪審員條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向基層人民法院推薦,或者本人提出申請,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查,并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出人民陪審員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另2015年《試點方案》在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程序一項中也規定:“基層和中級人民法院會同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對人民陪審員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征求候選人意見,從審核過的名單中隨機抽選不低于當地法院法官員額數3-5倍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建立人民陪審員名冊,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由此可見,“平民法官”的選取、審查、提請任命,基本上由基層法院控制、決定,并非隨機的遴選程序,至于最后同級人大常委會的任命環節多為形式作用,相比而言,基層法院對于參審員人選的認定具有決定性作用。這恰恰為法院實現其與“平民法官”共同“和諧、高效”行使審判權的司法愿景奠定了基礎,法院可以通過對參審員人選的資格審查,將可能存在異見,提出不同觀點的“多事”公民剔除出參審員隊伍,而具有高等學歷、體面職業并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將成為法院選任參審員工作的首選。

另外,在實踐中,以筆者所在的D市R區法院為例,較好的做法是成立了陪審員自主管理協會,全權負責對“平民法官”群體的管理工作,包括候選參審員的確定,選任參審員的遴選、個案參審員的隨機抽取,另外該組織還負責參審費用的發放,參審員工作的考核與獎懲等工作,這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參審群體的自治性,但對于選任環節完全排除法院干擾尚待改進。

其三,參審制度權責不明,缺乏考核量化,對“參而不審”無力懲戒。一直以來,“審議形式化”成為參審制改革過程中各試點單位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

正如黑格爾所言,“Existence is reasonable”,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任何法律現象都有其產生的條件及環境,客觀而言,“參而不審”現象真實映照了審判權配置中“平民法官”與專業法官的博弈,為保證庭審的連續性,保證主審法官對庭審中專業方向的把控,前者屈從于后者的法律權威。另一方面,做一名“聽話的參審員”亦迎合了參審制中實際權力掌控者——法院的需求,即公民參與司法可以為審判機關有效分擔訴訟壓力,大大減少專業法官的工作量。以D市R區法院為例,參審制實行之前,57名法官人均審理案件168起,參審制改革試點后,246名參審員,人均每年被隨機抽取參審案件12起,65名法官人均參審案件數量降為138起。由此可見,“平民法官”的參與和介入確為法院分擔了一定的審判壓力,在雙方看來此舉足矣,“和諧”的庭審氛圍充分證明了“司法的民主性”,除此之外的其他努力都是多余的。

對于“參而不審”,法院一方感激不盡,參審員自律組織亦沒有相應的考評標準和懲戒措施。2004年《決定》中,第17條明確對于“無正當理由,拒絕參加審判活動”、“徇私舞弊,造成錯誤裁判”這類積極違規的行為明確了懲處措施,但對于參審員履職考核標準以及消極履職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并未規定懲戒措施。久而久之,“消極參審”便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在參審員群體內部,在庭審時與專業法官的合作中,多方達成了共識——不多言,表贊同,求和諧,快速決。殊不知,這已嚴重偏離的參審制改革的初衷。

三、民主化司法困境的消解路徑

首先,把好第一道關,在源頭上消解阻礙“平民法官”參審的不利因素。如前文所述,選任并履職的參審員過多的顧慮和擔憂成為發揮其司法監督作用的桎捁,那么,如何才能打開精英參審員這一心靈枷鎖,使其憑借人類本能的良知,依賴普通人都得以接納的地方性認識,基于民主、自由的價值指引,誠實客觀的行使“草根法官”的審判權?筆者認為,依據現有的調查數據來看,若堅守“精英化”遴選模式,此題永無正解!

早在2004年《決定》第4條就規定:“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這一規定無疑剝奪了許多人受“同類人審判“的權利。受同類人審判是一個很重要的權利,因為“異己”的參審員可能對被審判的人存在偏見。以大專文化作為遴選人民審員的資格限制是不合理的、不明智的*周永坤.人民陪審員不宜精英化[J].法學,2005,(10):33.。另外,域外改革實踐亦證明這一限制的弊端。例如,20世紀初,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輔等城市,陪審團大多由貴族、政府官員和手工業者等擁有一定財產者組成。而事實上當時俄羅斯人口的2/3都是農民。這一現象受到了“無產者”的質疑和阻礙。所以,在1887年,俄羅斯頒布新的法律,允許在自愿的情況下免除陪審義務,并將擔任陪審員的人員限制在懂俄語的范圍內*胡云紅.俄羅斯陪審團制度的重建及其對完善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啟示[J].法律適用,2015,(2):41.。

基于此,2015年《試點方案》中將選任陪審員的學歷條件降低為“高中以上文化學歷”, 毋庸置疑這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中對大專以下學歷公民的歧視,在同一審判庭中,利用參審制度這座橋梁,不同職業、不同學歷、不同社會地位的參審員得以平等溝通,各自代表不同階層公民的利益展示民間智慧。

由此,筆者認為,“草根性”才是參審員選任工作的核心原則,只要年滿28周歲不滿70周歲,具有基本的是非辨識和表達能力的中國公民,即有資格擔任參審員。具體而言,應以社區為單位,于“海選”環節中網格式覆蓋轄區居民。這一范圍的候選人中,自然包含精英人才,中產階層,亦包括工人、農民,其中也不乏潛在的違法者,如此廣泛的選任范圍,恐怕如精英人士一樣存在顧慮者寥寥可數,“不敢言、怕問錯”的心理桎梏得以消解,參審者唯以查清案件事實為己任充分行使法律所賦予的在庭審中的話語權。在此過程中,法治精神經由參審制的實行而滲透到公民的精神中去,真正實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另外,筆者認為,“草根性”這一選任原則的確立有利于增強全民族的守法意識,提升公民對參審制度的社會認識度,并對提高司法判決的公信力具有積極評價意義。

其次,在選任權屬設置上消解法院對參審制運行的制約。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指出: “實行陪審制度,就可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這實質上就是陪審制度把領導社會的權利置于人民或者一部分公民之手”*[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7 .。既然權力來源于人民,則享有審判權的公民資格的確定對于具體個案便具有重要的意義。換言之,在選任的第二道關卡應嚴格篩選具體個案參審員。

依據現有的規范,這一選任權多由參審員自治組織(例如各地成立的參審員自主管理協會、參審員工作室)在參審員總名冊中隨機抽取。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類自治組織多是各地法院參審制改革試點,往往依附于法院,協會或工作室就設在法院內部,相關工作人員享受法院的津貼待遇,甚至直接由法院選派人員負責自治組織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法院派發參審費用等。如此一來,廣大的參審員受制于法院的委任、受制于法官的審判意見便成為了無可奈何之舉。我們更無力阻止在具體個案中,在參審員選任環節中來自審判系統的人為干擾,即便我們努力把控參審員選任的第一道“海選”關,但若在這一環節失卻獨立性、自主性,同樣無法實現實質的民主化司法。

因此,筆者建議,在第二道選任環節強化參審員自治組織的權力,同時為保障個案庭審的公正性,應當在選任中征求原被告雙方及其代理人(律師)和檢察院的意見,三方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清單的方式確定具體個案參審員。例如對于詐騙案件,可詢問參審候選人“是否有過被騙的經歷?”“是否與行為人有類似的生活經歷或職業經歷?”“是否認識本案律師或檢察官?”等等,預設問題的目的在于保證隨機抽取的參審員在爭訟雙方認可的前提下,能夠排除偏見中立地評價待審案件。通過這樣的方式最終確定的參審員可以滿足爭訟雙方的利益需求,而在此過程中,法院與參審員自治組織都應保存中立,由自治組織主持并監督選任程序。

另外,關于自治組織的職能歸屬,一直存在不同觀點,有人提出由人民法院管理自治組織;有人提出由司法行政機構管理;有人提出由人大管理;還有人建議脫離上述各權力機構,由參審員自行組織管理。筆者認為,從應然層面考慮,前三種主張都存在司法不公之嫌,第四種意見有助于實現參審制度的司法獨立性。但從實然角度考量,我國目前參審制度改革尚處于探索試驗階段,選任程序尚待改進,實不具備參審員獨立自治管理的能力,管理工作規則、管理人員遴選、自治組織經費來源等問題實實在在延緩著改革的步伐。權宜之計乃暫將自治組織的權屬劃歸人大,為便于開展日常管理工作,設立常駐審判機構的工作處。筆者認為,這并未與人大的立法權合體,相反,自治組織是以司法監督者的角色行使審判權,這與人大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權高度契合,具備一定的可行性。當然,筆者仍贊同待參審制改革條件成熟時,該組織從人大分離,形成獨立的,不受任何機構、團體制約干預的真正意義的參審員自治組織。

再次,明確權責,懲戒“消極參審”。 一份合格的判決,理應兼容法理與情理兩面。一直以來,法官為了維護所謂的司法獨立和中立,自愿與真實而喧囂的市民社會隔離,對市民社會缺乏全面而健康的體驗,作為法官工作結果的判決,就時常被指責為不能反映健全的市民社會的常識*李飛坤.人民陪審員主體要求相關問題研究——以陪審制度價值衡平理念為視角[J].人民司法,2007,(1):36.。“平民法官”較之于專業審判人員而言,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他們代表不同階層發出聲音、反饋民意。二者相得益彰,才得以展現庭審之上情與法的相濟相融,才得以鑄就得民心、得民意的,具有較強公信力的司法判決。由此,庭審之上“平民法官”與專業法官的“混合雙打”必須權責分明,各司其職,默契搭檔,通力合作。

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司法改革中對參審員權責分工的規范日趨合理。早在2004年《決定》和2010年《規定》中就明確“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這一規定被指脫離參審實際,容易激化審判矛盾,因而飽受詬病。至2015年《試點方案》,對此作了修改,將參審員的審判職能限定為“事實審”,這一規定更加趨近參審制度改革的初衷。

然而,筆者認為,對于非典型性案件而言,嚴格區分“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實屬不易。例如詐騙類案件的庭審中,對于被告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行為的認定,屬于客觀事實審自不待言,但對于被告人身份的認定則可能關涉普通詐騙罪與特殊詐騙罪的法律適用。如若證明行為人屬于保險關系中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則其利用保險合同實行的詐騙行為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98條認定為保險詐騙罪;若一般主體利用保險合同實行詐騙行為則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認定為普通詐騙罪。由此可見,犯罪主體這一構成要件要素的認定既屬法律事實也可能屬于客觀事實。但即便如此,筆者認為,“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工實有必要,畢竟上述非典型案件不為多數,且通過定期參審員履職培訓可以加強“平民法官”對二者的甄別能力,并不會出現越權審理的無序現象。另外,筆者建議,為規范參審員庭審行為,應在庭前閱卷環節與專業法官溝通確定責任分工,具體羅列問題清單,以此明確權責。

如此,積極應對消解了“參而不審”的不利因素,明確了權責分工,參審員便不會被專業法官的“法律審”牽著鼻子走,將形成另一條與之平行的庭審主線——事實審。

另一方面,應加強懲戒力度消解“參而不審”。“消極參審”的現象之所以長期存在,令改革者無可奈何,主要癥結還在于缺乏相應的懲戒措施。各地對于參審員的考核標準主要體現于參審實績、參加培訓、審判紀律、審判作風等方面,換言之,只要參審員行為規范,按時出庭,定期接受培訓,規規矩矩履職便可順利通過考核,至于履職表現并未納入考核體系。在個別參審員看來,形式上參審即可,判決如何事不關己,久而久之,這勢必削弱參審員群體的責任心。事實亦證明,目前為止因考核未通過而“下課”的參審員幾近為零。由此,考核純粹歸于形式。

筆者認為,當建立與積極措施相應的懲戒規則,強化參審員的責任意識。對于庭前不閱卷,未列問題清單或規避清單問題罔顧事實審判,泄露國家秘密或審判工作秘密,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參審員應予以警告、訓誡;對嚴重者予以清退、免職;必要時啟動錯案追究機制約束“消極參審”。讓規范性懲戒制度真正成為懸在參審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強化其責任意識,使其時刻謹記參審的職責,以此提高參審質量。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DemocratizationJustice of “Civilian Judge”—Explored the Elect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Assessorsin the Case of the R District Court in the D City

YANG Qing-ling

(DaqingNormal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163712,China)

“Civilian judge”whose jury status was weakened as the public share jurisdiction in the initiative, we should abandon calling them “people’s assessors”, to be followed by a “people’s participation”. “Attend but not judge, formalized judge” has become the shackles of the reform, investigate its fundamental, it is the result of selection system defects. We should resolve the disadvantage obstacles at source of “civilian judge”; clear up the retaining ownership of court in the right of selection; furthermore, clear responsibilities, retribution “negative judgment”.

civilian judge, judges, the judicial democratization ,selection system

2017-04-11 該文已由“中國知網”(www.cnki.net)2017年5月9日數字出版,全球發行

楊慶玲,女,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刑法學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DOI.10.19510/j.cnki.43-1431/d.20170509.001

DF84

A

1672-769X(2017)03-0099-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九九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欧美精品xx|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精品福利网| 国产91高跟丝袜| 一级毛片高清|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一区二区午夜|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欧亚日韩Av|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找国产毛片看|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资源站| 国产va在线|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无码专区第一页|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色综合成人|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x|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最新国产网站|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