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祝 武
(中國礦業大學 教務部,江蘇 徐州 221116)
近年來,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1-4]。明確要求各高校要聚焦教育教學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強實踐教學工作,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切實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能力和崗位就業競爭力。當前,實習教學是實踐教學中最薄弱環節,深化實習教學改革對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引導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及創新鏈有機對接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隨著教育主管部門政策引導和經費投入,眾多高校把實踐教學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要切入點,積極推進實習教學方面改革,不斷強化校企合作,引導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形成了一些可借鑒做法和可推廣經驗[5-19]。我校實習教學改革遵循實踐教育規律和特點,注重整體系統設計,注重各環節有效銜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經費保障、基地保障、安全保障和質量管理 “五位一體”的實習教學管理與保障的體系,有效解決了實習教學“縮水放羊”和“落地難”的問題。
實習教學的“縮水放羊”和“落地難”是當前本科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問題根源在于學校內部管理體制、資源配置以及國家政策引導、教育經費投入和社會資源支持等幾個層面。
(1) 認識不清。學校對實習教學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實習教學工作擺在應有地位,主動集聚社會資源參與人才培養的活力不夠,主動對接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意識不強,主動優化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的內生動力不足。
(2) 責任不明。對實習教學責任主體界定不夠清晰,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系(所)的實習管理職責不清晰、工作機制不健全,專業負責人和指導教師工作職責不明確、精力投入明顯不足。
(3) 經費不足。對實習教學經費投入不到位。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近年來大幅增加,高校特別是部屬高校辦學經費明顯改善,但是新增撥款用于實習教學的經費投入明顯不到位,現有經費投入難以支撐培養方案規定的實習學分數足額開展。
(1) 職責不清。對政府、企業等不同主體參與學校辦學的責權利尚未明確界定。國家層面缺乏支持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和監督實施,出臺的相關政策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夠,制度辦法的約束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投入經費的杠桿和導向作用不明顯,缺乏科學有效的經費投入長效機制。
(2) 動力不足。企業層面缺乏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企業作為市場行為的主體,在現階段國家層面缺乏法律硬性約束和成本補償激勵的條件下,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主動性和內在驅動力明顯不足,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更多是依靠“校友人情維系”,缺乏可持續的“政策制度保障”長效機制。
實習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層面改革涉及到教學管理、經費保障、基地保障、安全保障和質量管理5個方面。我校在改革推進中突出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引領,注重整體系統設計,注重各環節有效銜接,遵循實習教學規律,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經費保障、基地保障、安全保障和質量管理“五位一體”實習教學管理與保障體系。通過4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實習教學活動實現了真正落地,管理體制機制更加順暢,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實習工作更加有序規范,實習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1) 明確職責界定。明確學校教務部、學院、系(所)及專業負責人、指導教師、督導專家等幾類主體責任,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有效解決了實習教學工作職責不明確、管理運行不順暢和質量監控缺失等問題。
(2) 規范制度建設。強化實習教學制度規范建設,修訂“本科實習工作規范”,制定“校外實習經費管理辦法”等4個文件,完整構建了“學校、學院、系(所)、教師” 縱向貫通,“教務、財務、學工、保衛”橫向互聯的責任網絡體系。自主研發并啟用實習教學信息化平臺,推行了“課程安排、經費使用、過程管理、質量監控”的全程在線管理。
(1) 科學測算。按照學校全額承擔實習教學成本,科學測算學校實習專項經費額度,由改革前600萬元提高至2 400萬元,學生人均實習經費每年達1 500元,確保培養方案規定的實習學分能夠足額開展。
(2) 制定流程管理。結合實習教學活動規律和特點,合理制定實習經費分配、使用原則,分類設定實習教學經費標準,明確實習經費列支范圍,優化經費使用流程,強化經費使用監管,完善獎勵激勵機制。依托自主開發的實習教學信息化平臺,實現了教學活動和經費使用匹配一致,充分發揮了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1) 基地建設。創新校院聯動、校企協同的基地建設工作機制,推動了“運行管理標準化、教學內容課程化、教學資源共享化”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增設基地建設專項經費,實施基地建設負責人制度,提高了基地運行效率。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新建了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省級實踐教育中心和230個實習基地,截至目前,學校共建有434個校外實習基地,確保實習教學活動能正常有序開展。
(2) 內涵發展。重點建設了10個跨學科、多專業的高質量開放共享基地,實現指導教師提需求、基地做教學計劃,共同參與實習教學活動,建立實習經費學校與實習單位直接結算機制,極大減輕了帶隊指導教師基地落實和經費報銷負擔。拓展海外實習平臺, 2016年共選拔90名學生分赴美國、澳大利亞實習。
(1) 規范管理。重視師生人身和交通安全保障,通過學校統一招標,確定4家實習用車以及師生意外傷害保險供應商,推行校外實習租車統一承運模式,為師生集體購買人身安全保險,極大降低了實習安全風險和隱患。
(2) 明確職責。學校明確實習教學安全主體責任,抓牢夯實實習前的安全教育,共同簽訂《實習安全協議》。強化實習中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監管責任,暢通學生安全信息交流溝通渠道,促進了校內、校外實習安全工作機制有效銜接,實現了4年學校實習教學活動零事故。
(1) 實行雙導師制。推動行業企業參與實習教學活動,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共同制定實習教學大綱和考核細則,推行現場操作、實習答辯、筆試、口試、實習報告等多元化實習考核方式。
(2) 加強過程管控。成立實踐教學督導專家委員會,強化實習教學專項檢查,實習全程跟蹤,現場督導和電話督導同步,其中,專家現場督導達到外出集中實習組數的15%。 學校實習教學活動實現了全過程管理,真正做到實習前有明確要求、實習中有嚴格監督、實習后有考核評價的質量管理機制,形成了“學校督導、企業反饋、學院改進”的質量保障閉環工作機制。
我校實習教學改革獲得了學生、教師及企事業單位的一致好評,受到上級主管部門、行業及兄弟高校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和社會影響。
學校實習教學活動實現了真正落地,涌現出了一大批典型的實習教學案例。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基本實現了學院統一安排的“課堂化”的實習教學; 畢業實習初步形成了基于現場問題解決方案 “微課題”模式。通過實施改革,學生綜合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明顯提高,就業率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學生學科競賽成果顯著,4年來獲省部級以上獎項3 000多項,其中特等獎100多項,一等獎600多項。
學校實習改革相關做法經驗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學會、兄弟院校的高度認可。學校受邀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等5家行業協會的交流研討會上做大會報告或主題發言,廈門大學等40余家兄弟院校來??疾旖涣鲗W習。2016年6月18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以《中國礦業大學讓學生“上得了礦山、學得到干貨”——434個校外基地錘煉學生真本領》為題,專題報道了我校本科生實習教學改革情況。2016年4月15日,《江蘇教育報》頭版頭條以《校企共育“國際卓越采礦工程師”》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多家媒體予以轉載。2016年3月29日,江蘇省教育廳第30期專報信息以“中國礦業大學構建五位一體本科實習管理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大提升”為題進行了報道。
通過實習改革,我校構建了“經費保障、基地建設、教學組織、過程管控和質量評價”五位一體的本科實習管理體系,解決了實習“縮水”和“放羊”老大難問題,切實增強了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提高學校人才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匹配度,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就業率多年保持98%以上。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2012] 4號[Z].
[2] 教育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 教思政[2012] 1號[Z].
[3] 教育部等.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 教職成[2016] 3號[Z].
[4] 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教高[2016] 2號[Z].
[5] 馬雙忱,權宇珩,閆 蓓,等.高校專業實習的改革思路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46-147.
[6] 朱 程.高職高專學生頂崗實習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1):192-195.
[7] 鄭世鴻,梁 軍.高校生產實習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6):159-189.
[8] 劉宏珍,侯義斌,黃樟欽, 等.國際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5):16-18.
[9] 李紹中,歐陽葵.開放式高職學生頂崗實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方法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9):156-157.
[10] 周 英.落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8):11-13.
[11] 林曉艷,陳 群,王東星.立體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模式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0):143-146.
[12] 艾 寧,阮慧敏,劉會君,等.創新生產實習教學模式強化工程實踐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150-153.
[13] 姚嘉凌,閔永軍.高校生產實習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3):81-82.
[14] 陳子輝.高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70-171.
[15] 劉元林,張增鳳,孟慶強.實踐類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8):127-128,184.
[16] 黃大明,黃俊明,黃 偉,等.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推進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40-143.
[17] 吳 軍.工科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166-168.
[18] 夏海蘭,張文璐.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419-423.
[19] 楊正強,何萬國.應用型高校政產學研合作機制的調研與分析 [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6):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