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云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探討
董秋云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文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從微觀層面考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銷售投入強度、人力資本投入對企業績效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其當年的R&D投入強度負相關,與其銷售費用投入以及滯后一期的R&D投入強度正相關,與其人力資本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投入強度關聯度不明顯。
科技型中小企業;企業績效;影響因素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高速發展,2014年,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7萬億元。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后備軍,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培育創造新技術、新業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其成長壯大將直接影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未來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員工以科研人員為主,科研經費投入高,主營業務是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和服務,并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其主要特點:第一,企業擁有技術成果、技術基礎比較雄厚,從事高科技產品生產或服務,或者運用高科技進行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第二,企業以技術創新為主,科研投入較高,企業的R&D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一般都在5%左右;第三,企業的科研人員比例高;第四,企業以研發創新為主要存在目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涉足的行業領域包括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是大型科技企業的搖籃,也是我國國家創新的主體。如何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已成為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一個焦點。我國的“十三五”規劃和十八大報告中都明確指出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的前沿性創新研究,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物資產少、技術含量高、專業化集中度高,在其成長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場、資源以及技術。企業的內部資源約束了企業成長的速度、方式和限度。在現實發展過程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多存在著研發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弱、科技創新人才缺乏、市場開發力度不夠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成長和持續發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
近年來,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角度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機制進行了探索,經過深入的文獻調查,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的R&D投入與績效的關系等幾方面。
關于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源動力來自于三個方面:(1)知識資本的不斷更新,即人力資本的積累、技術創新和模仿創新成果被選擇和復制。(2)系統要素之間的競爭性合作。競爭和合作是系統發展和演化的真正動力源泉。(3)內外部環境的隨機漲落,如管理團隊的變動、新技術的創新、高素質人才的獵取等都可能形成一個“漲落”。此外,影響其成長演化的因素還有如市場條件、資源稟賦、宏觀政策、資本結構形態等都構成直接或間接的支撐條件(趙馳,2012)[1]。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的障礙主要有:(1)技術稀缺性與擴散性并存。隨著知識擴散導致核心技術逐漸轉變為非核心技術。(2)學習策略缺失。(3)制度創新不足。管理不規范成為大多數創業企業的“通病”之一。(4)組織文化模糊(陳文春,2012)[2]。也有學者從仿生學的角度,以11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研究樣本,通過實證研究提出技術創新、企業家素質、產品與市場、人力資源等要素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內生成長的根本動力(張魯秀,2016)[3]。
關于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原因包括:制度環境變化、技術變化、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市場競爭壓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內部原因包括:創新思維、創新目標、創新興趣、創新的心理需求、創新的經濟性動機和責任心(王文昌,2007)[4]。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自主創新過程可以分解為創新資源投入、研究開發、生產制造以及產品銷售等環節,相對應的影響因素分別為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以及產品銷售能力(李文輝,2010)[5]。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合作創新的障礙主要有:技術溢出,產學研合作問題,專利產權與利益劃分不清,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由于利益取向不同,造成合作的持久性較差(陳丹,2010)[6]。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對既有產品和技術領域關注較多,主要是對現有產品和工藝進行改進,而其自主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余菲菲,2012)[7]。
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構建,劉妍提出“大學—產業—政府”創新和“銀行—產業—政府”融資的雙三螺旋結構,政府在兩個螺旋之間起平衡作用,實現兩個三螺旋的協同效應(劉妍,2009)[8]。可以從創新流程、創新內容和創新績效這三個維度來比較全面地把握技術創新的內涵,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流程包括:技術創新源形成→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執行→技術創新產出→技術創新成果市場化(侯祥鵬,2009)[9]。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選擇:種子期的企業采取合伙戰略;初創期和成長期的企業采取依附戰略;穩定期的企業采取共生戰略;蛻變期的企業采取整合戰略(楊世信,2012)[10]。
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R&D投入與績效的關系,現有研究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種結論。如崔也光對高新技術企業的R&D投入、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基本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崔也光,2007)[11]。而另一些學者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實證分析了我國高科技上市企業的盈利能力、增長潛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與科研投入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發現我國高科技上市公司科研投入與其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研發經費增加,增強了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但具有滯后效應,滯后兩年的效果比較明顯(王玉春,2008)[12]。而且企業的研發投入具有累加效應。研發人員的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研發人員的投入強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微弱的負相關關系(張濟建,2009)[13]。
從現有文獻的研究結果,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主要的成長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隨著商業競爭中技術的快速變化和產品周期的縮短,企業必須保持強大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因此,技術是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決定性因素,高科技企業的成長與技術的創新緊密相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未來利潤增長的源泉,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核心,研發活動則是創新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是創新的重要來源。只有加強對研發活動的關注和投入,才能真正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此外,要有合理的創新人員結構,把企業與科研緊密結合起來,使科技成果能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我們要注意新產品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和在總銷售收入中的比例,只有繼續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并成功地實現了新產品的市場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才能獲得持續成長的動力。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其當年的R&D投入強度負相關。
H2:R&D投入強度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具有滯后的正向影響
H3: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其人力資本投入強度正相關。
H4: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其研發人員投入強度正相關。
H5: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其銷售費用投入強度正相關。
(一)變量選擇
被解釋變量: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成長性是指企業在未來獲取報酬的能力。高成長性的企業在占領未來的產品市場,以及吸引投資者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脫穎而出,快速擴大規模,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作為盈利組織,財務績效是最為重要的。現有的文獻中,大多采用營業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來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盈利能力。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之間的相關性,本文選取了銷售收入的增長率來評價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GROW)。GROW=(本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銷售收入增長率越大,說明企業的成長性越好。
解釋變量:R&D投入強度,采用企業研發投入在其銷售收入中的比重來衡量。盡管企業在進行研發時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以及信息等資源,但這些最終都可以用資金投入來衡量,這個比值越大說明企業對研發活動的投入越多。考慮到R&D投入的效果具有滯后性,選用了連續三年的企業R&D投入數據進行分析。人力資本投入,采用企業職工總數的對數值來衡量。企業研發人員的投入強度,采用企業研發人員的使用占員工總數的比例來衡量。企業的銷售投入強度,采用企業銷售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來衡量。銷售費用是企業在銷售商品的過程中,以及銷售企業產品的專業銷售組織(包括銷售網點、服務網點等)的經營費用。

表1 各變量定義
(二)研究樣本及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科技100指數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查閱了騰訊財經和新浪財經中科技100指數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012—2014年的年度報告,并對其披露的R&D投入的狀況進行了統計和篩選,通過對原始數據的處理,剔除所有的杠桿值和異常值,剔除了核心變量中存在的缺失值和樣本中的異常值,最后得到了76家公司,即本研究的樣本。這些高技術行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板中,規模比較接近,成長性都較好。研究樣本的區域分布和行業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樣本企業的區域分布和行業分布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分析,得到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可以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銷售增長率和研發人員投入差異較大,極小值和極大值相差較大,均值和標準差的差異較為明顯,分布比較分散;銷售費用投入的極小值和極大值分別為0.25和52.26,差異也比較明顯;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的極小值和極大值相差較大,但從均值和標準差來看,分布并不分散。

表2 變量的描述統計分析
應用SPSS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其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α為常數項,βi(i=1,2,3,4,5,6)是各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ε代表隨機誤差。采用向后逐步回歸法進行回歸分析,最終得到的回歸結果見表3和表4。

表3 模型摘要

表4 回歸結果
在表4中,VIF是變異數膨脹因素,與Tolerance(容忍值)一起來評估共線性的影響。Tolerance值越小,VIF越大,表明兩個變量共線性越明顯。從回歸結果的數值來看,兩個變量之間基本不存在多元共線性問題。從表4系數評估結果可以看出:銷售費用投入強度、研發投入強度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具有較明顯的解釋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與其當年的R&D投入強度負相關,與其銷售費用強度投入、滯后二期的R&D投入強度正相關。
通過對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作用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與其當年的R&D投入強度負相關,與其滯后二期的R&D投入強度正相關。假設1和假設2得到證實,此結論與大多數實證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加大當期的研發投入雖然不會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銷售收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效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企業的成長的。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應重視技術創新的發展潛力,應重點關注研發投入前沿的新技術、新發明。加大新技術、新發明在企業成果引用中占的比例,增加研發成本的投入,建立研發中心和技術創新平臺。
(2)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與其人力資本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投入強度關聯度不明顯,假設3和假設4未得到證實。這表明,增加科技人員的投入可能無法提高產出效果。這可能是由于一般科技人員的增加會降低科研和科技人員的人均成本,反而會影響科研人員中的關鍵科研人員的激勵作用。同時,科研人員投入產生的績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當期的企業銷售收入影響不明顯。
(3)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與銷售費用投入正相關,即接受研究假設5。說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了銷售成本的投資力度,將有利于企業的成長,這說明科技型中小企業應注重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率和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增強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成功地實現新產品的市場化,才能獲得持續的成長動力。
[1]趙馳,周勤,2012.科技型中小企業R&D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成長路徑的關系[J].科技進步與對策(7):75-82.
[2]陳文春,2012.科技型創業企業成長障礙與路徑分析:基于信息空間視角[J].生產力研究(6):209-211.
[3]張魯秀,王鵬,劉德勝,2016.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5-102.
[4]王文昌,秦作棟,2007.論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動因和有效組織[J].科技進步與對策(3):78-81.
[5]李文輝,2010.基于SEM的科技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6):12-15.
[6]陳丹,劉馨,2010.科技型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動機與障礙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11):111-114.
[7]余菲菲,黃永春,2012.“文化-技術”融合視角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轉型“三維動態”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0):94-98.
[8]劉妍,宮長亮,2009.全球金融危機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增刊(下):178-182.
[9]侯祥鵬,2009.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J].現代經濟探討(11):48-52.
[10]楊世信,2012.基于技術創新視角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外部組織模式選擇[J].企業經濟(9):18-22.
[11]崔也光,李乃俊,2007.北京市工業企業研發費用績效探析[J].財政研究(6):41-43.
[12]王玉春,郭媛嫣,2008.上市公司R&D投入與產出效果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6):44-52.
[13]張濟建,李香春,2009.R&D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業績的影響[J].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3):73-78.
(責任編輯:D校對:L)
F276.3
A
1004-2768(2017)03-0069-04
2017-01-09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基于生態位視角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研究”(14SA0011)
董秋云(1968-),女,四川綿陽人,管理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組織與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