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薄
2016年7月15至26日,短短12天里,全國各地就發生了12起兒童意外墜樓死亡事件:其中最大的孩子8歲,最小的受害者僅1歲7個月。而慘劇發生時,年幼的孩子幾乎都是單獨被留在家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于“家庭保護”明確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但實際操作中,多少歲以下不能獨自留在家中的操作細則,在法律上還是空白。
參考美國,也只有少數一些州的法律對于未成年人不得單獨留在家中有明確規定。即使有這類法律的州,對孩子的年齡規定也各不相同:伊利諾伊州的規定是14歲以下,馬里蘭州的規定是 8歲以下, 俄勒岡州規定是10歲以下,而美國全國兒童安全運動組織的建議年齡為12歲以下。
那么國內法院會怎樣判決此類兒童墜亡事件呢?有一個典型案例:2015年5月,廈門某單位宿舍內,父親打麻將,母親午睡,8歲幼兒意外墜亡。事后該對夫婦起訴要求賠償,2017年2月廈門海滄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孩子父母應承擔七成責任,被告單位承擔三成責任,賠償給孩子父母27萬多元。
輿論對此事爭議紛紛,失職監護人雖然是失去孩子的受害者,但他們也是疏忽大意造成悲劇的加害者。為什么他們反而能夠獲得賠償?
公開信息顯示,兒童監護失職問題已經在立法層面引起重視,民政部、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制定未成年人家庭監護干預政策,相關指導性意見擬于2017年內出臺。
最高法研究室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方芳此前曾介紹,本次對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的研究,就是希望通過行政與司法相銜接,實現對失職監護人監護權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