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周琳
很多App都違背了“必要”原則,獲取了很多不必要的權限以搜集用戶個人信息
聊天App必須開放位置信息,云筆記App默認讀取用戶通訊錄,就連孩子做個培訓、寫個作業的App,也要讀取位置……在給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App也在大肆索取一些“并不必要”的用戶信息。在個人信息保護愈加重要的時代,該如何為這些App的權限劃界?
位置、聯系人等權限受關注
安裝App時,都會被要求象征性地同意一則用戶協議后,才能安裝成功,但是這個協議中有多少“坑”,恐怕很多人并不知曉。
在本刊記者安卓手機上安裝的61款軟件中,所有App都有“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權限,由此可以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及分析同行情況;第二受關注的權限就是“讀取本機識別碼”,這用于確定用戶,因為每個手機的識別碼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三則是“讀取位置信息”權限,以此可搜集用戶的活動范圍。
是否申請某種權限,似乎并無可循之規。
一是同類App,共同“越界”。本刊記者在一款安卓手機的應用商店中搜索了“手電筒”App,排名靠前的10個App,除相機等基本權限外,有8個都請求發送和查看短信、撥打電話和管理通話以及位置信息等三大權限。
二是同一App,不同系統中需要不同權限。以微信為例,如果在安卓手機中關掉其位置權限,則無法使用這一App;但如果是在蘋果手機上關掉這一權限,使用仍然是正常的。
三是同類App,不同權限。以最近火熱的共享單車為例,本刊記者調閱安卓手機應用權限發現,摩拜單車、優拜單車、永安行等App,就比OFO共享單車多要求了通訊錄的權限。
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重點,
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表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現在很多App都違背了“必要”原則,獲取了很多不必要的權限以搜集用戶個人信息。
例如,“調用攝像頭”和“啟用錄音”是很多App熱衷獲取的權限。“百度新聞”客戶端就默認獲取了相機、電話等7項權限,但是本刊記者反復查閱“百度新聞”客戶端,卻沒有發現有用得著相機或電話的地方。
實際上,監管部門對此也有所關注。2016年5月,安徽省工商局曾對市面上20款左右的手機進行質量抽檢。其中,6款來自金立、Vivo、斐訊等品牌手機預置的應用軟件存在未經消費者允許通過wifi網絡、GPS和基站等定位技術收集消費者位置信息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個人隱私。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2016年中國Android手機隱私安全報告》顯示,非游戲類App獲取隱私權限普遍增多,越界行為增長明顯。例如,高達13%的非游戲類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9.1%的非游戲類App越界獲取“訪問聯系人”權限;高達26%的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
越界獲取權限的背后,涉及當前互聯網企業的商業邏輯。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互聯網企業通過免費模式吸引用戶后,后續的變現模式就是精準營銷,要想做到精準就必須盡可能多地掌握用戶的數據。“搜集的數據多一點,營銷價值就會提升很多。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重點,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
法規雖有,知名判例鮮見
第三方數據機構TalkingData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App數量超過1700萬個。數量如此龐大的App,如果越界索取了用戶權限,將大大增加用戶信息泄露的風險。
對于App索取用戶權限的現象,有關部門早已明文禁止。2016年8月起生效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就明確規定,未向用戶明示并經用戶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不得開啟與服務無關的功能,不得捆綁安裝無關應用程序。
但是在操作中,很多企業都無視這條規則。對此,資深互聯網法律研究者劉春泉告訴本刊記者,“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盡可能多地搜集信息,我對這個問題也抗議了很久,但由于既得利益非常大,不僅大企業不聞不問,連很多小企業都無所畏懼。”
一方面是企業利益驅使,另一方面則是鮮有處罰案例。劉春泉告訴本刊記者,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雖然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規早有明確規定,但是對于不守法者的懲罰缺乏明確規定,至今仍缺少知名判例或罰則。
同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還要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趙占領認為,雖然管理諸多App不太現實,但是監管部門還是可以從應用商店入手,通過管理平臺間接管理App,加強應用商店的審核標準,以不斷改善App過度索取用戶信息的局面。
面對App系統性的過度索取權限,用戶能夠做的不多,但是也可以有所作為。對此,多位技術人員告訴本刊記者,“現在無論是安卓還是iOS的安全管理都在提升。通過設置,用戶可以禁止App調取不必要的權限,并且仍能正常使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