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斌
摘 要:今天大數據已經像空氣一樣進入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了它使我們更方便地完成各類事物,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確地辨別自己所需,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給傳統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學生學習的需求更加分散,隨之而來要求我們要適應大數據變革進行教育和教學模式的開放與革新。
關鍵詞:大數據 教育 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b)-0164-02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使用,數據量正以驚人的指數級增長,據IDC報告顯示,未來10年的數據將增加50倍。從學校、金融公司、銀行、商場、航空、酒店服務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數據的變化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地發生著,我們既是大數據的消費者也是各類數據的生產者,我們很難想象也很難接受大數據爆炸的事實。而到2020年,預估計全球數據使用,加上“免費使用”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猶如一場海嘯,席卷整個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改革的浪潮。一直以來,高職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補充,秉承著以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宗旨和特色在努力實踐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在“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選擇的同時,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也給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行變革創新是高職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課題。
互聯網的急速發展產生了諸多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對傳統的產業產生強烈的沖擊,高等職業教育因為身處教育與職業技能雙向指導的環境下,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因此,采用開放、協作、創新、分享的互聯網思維來重新審視和定位教學改革,借此實現對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需求聯結、協作分享和價值引導”的有機融合,提升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的緊密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迫切任務。
回顧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兩個階段,從由紙質、人工手寫到電腦化;再由數據本地化到網絡化再到“互聯網+”的變更,已經實現了各類資源的互相貫通。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深海資源,深入挖掘“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重要價值,更好地履行職業教育職責,應該從以下幾點加以思考。
(1)充分分析數據資源,使教育定位與決策更加精準。
精準營銷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目的。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個性化的顧客溝通服務體系,實現企業可度量的低成本擴張。精準營銷的基礎就是大數據的采集及其分析運用。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是現代化企業找準產品市場突破口的重要工具。在大數據到來之前,高職教育的定位會參考職業與行業相關單位的數據匯總,進一步加以分析,以確定更優化的教育定位,但這些數據通常是靜態的、局部的或者是片面的,這樣對于決策的創建與執行會造成延誤與偏差。在大數據面前,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發展所需,充分獲取行業與企業技術發展與用人需求的發展規律,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專業發展規律和人才需求進行預測與分析,確保專業與教育的準確定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檢測,簡單來源于能否正常上課,是否有遲到、早退等情況,無法對其學習與生活狀態進行實時、動態的觀察。在大數據環境下,學校可以制定各種分類管理方法,以目標為導向,在問題驅動下對學生進行持續監控,使得管理更加精確化、規范化,同樣可以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心理發展規律進行有效預測,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早期干涉和預防。
(2)充分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協作,使教育、教學更加智慧。
將互聯網技術與云計算技術準確運用到教學過程管理和云智慧教室建設中,通過互聯網建設將每個教室的信息化設備與所有學生和老師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在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學生和教師不必為以往和教學相關的資源反復移動和變更而苦惱,所有前期教學資源能夠靈活有效地作為共享資源保存在系統中以供后續學生和老師學習訪問。同時將學生課上考核、課業成績、師生互評以及學生學籍管理等所有相關信息整合到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平臺上,各個相關部門能夠實時獲得各類分析數據,進一步了解教學和學生管理的工作情況,對教學效果進行實時可觀的評價。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地學習和分享全世界著名大學的著名課程,老師可以借鑒兄弟院校的優質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的智慧化與集約化管理提供了條件。
(3)充分尊重學習主體特征,提供個性化資源與服務。
大數據使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成為可能,將傳統的全體教育轉為個體教育,運用大數據技術,實時記錄學生的個性、學習與行為特征,通過這些數據的技術整合與分析,確定學生的行為狀態、學習特性以及與專業的匹配度,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有優勢與長處,規避和改進自己的缺點和短板,尋找適合學生選擇的專業和學習方向,為學生提供最為真實和個性化的個體數據信息,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
(4)不斷更新迭代,實現教育理念與教育思維的創新。
傳統高職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的補充,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基本沿用了本科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對于職業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養勢必會造成誤導,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上也秉承了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的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針對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記錄與分析,對學生的培養效果進行跟蹤,總結最適合普通高職教育教學的方法。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實現例如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輔導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內容上通過整合、引入及自主開發MOOC、微課等課程資源,使得教育內容更適應學習者碎片化的學習要求;在管理及服務方面,“互聯網+繼續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多樣化、個性化和規模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大部分政府投入不足,以及政策配套不到位和傳統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觀念的影響,高職教育在本科教育面前始終是“低人一等”的。但是,高職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充分彰顯高職教育的價值,不斷增加高職教育吸引力,高職的教學改革就成為打造高職品牌,凝聚社會共識,助推觀念轉變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是為了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是要不斷獲得社會、企業和學生的認可,打造特色品牌,取得競爭優勢。這不僅靠做,更要靠“說”,口口相傳,以口立碑。因此,培養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培養“超乎企業預期”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個培養過程就是一個轉變觀念,擴大影響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過程。
不難發現,我國已經進入以大數據為特征的知識時代,大數據不僅是應用性工具,更是重要的思維方法。重視大數據以及大數據的有效運用,是一次重要的思維方式的變革。作為教育機構,應該從對大數據的基本認識開始,探索工作和教育的基本規律,掌握工作方向與目標,為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服務。
參考文獻
[1] 戴永佳.用互聯網思維跨界[J].經營者,2013(8):68.
[2] 魏玉山.互聯網思維辯證談[J].出版廣角,2014(13):4.
[3] 周鴻祎.互聯網思維[J].商周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