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刮地風》是流傳于甘肅省定西市的一首民歌,帶有濃郁的家鄉特色和地域文化,內容和演唱形式體現了甘肅省定西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節氣,流傳于70年代,但因地區偏遠文化經濟較為落后逐漸不為人知;本為從《刮地風》的音樂特色、歌詞特點、地域方言和獨特的音樂表現和地理環境對這首逐漸失傳的民歌進行分析。
關鍵詞:地域 《刮地風》 分析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勞作中,隨心所起,經過長期的口頭傳唱所形成的和發展起來的。千百年來,我國西北部流傳和發展數以萬計的民歌,它與歷史緊密聯系,生動與現實的記錄了人類生活,勞動和斗爭。民歌《刮地風》是甘肅省定西市傳唱的一首小調;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基本無娛樂設施,旅游業滯后,經濟來源主要靠農耕,這首歌在定西傳唱于70年代,因其旋律簡單易學,歌詞簡單樸素、其中又帶有定西方言特色,而作為閑暇時娛樂廣為流傳,深受廣大定西民眾的喜愛。《刮地風》是一首很接地氣的歌曲,歌曲展現了定西人民從正月到臘月特殊的節氣、農作和地域特色等。
一、 從音樂特色分析
《刮地風》是一首小調,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中用以抒發情感、娛樂消遣的民歌;流傳廣泛、普遍,形式較為規整,表現手法多樣,音樂曲折而細致;而這首小調表現手法簡易,旋律規整,以濃郁的地方特色抒寫了別具風格的節氣和生活方式等特色。
《刮地風》旋律采用方整型結構,音樂大量使用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大切分等節奏型,這樣的歌曲演唱出來有歡快,跳動的旋律感覺,輕松愉悅,適合活潑輕松的曲風,并且易于演唱者演唱;節拍采用四二拍,旋律線條平穩、沒有高亢、明亮等特點,平穩。
歌曲共有15個樂句,都是陳述句,旋律采用同頭同尾的方式,1—7小節旋律歡快進行,音階式上下行,歌詞采用說話的方式表達。
中間兩小節過度,8—9小節旋律減慢,逐漸平穩,起到一個過渡作用。歌詞采用肯定句式。10—13小節旋律相同,節奏逐漸變慢,為結束句做了一個鋪墊,也使歡快的旋律逐漸平緩下來。最后一句旋律用了完滿終止的創作手法,歌詞用了襯詞,表達了歌唱者喜悅的同時也有對生活滿足的表現。
二、從歌詞分析
正月里來是新春吶,青草芽兒往上升(哪哎嘿呦);
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吶);
人憑上心吶(哪呀咿呀嘿)。
二月里來春風刮哎,只等天公把雨下(哪哎嘿呦);
吃土的尕娃們你就河沿上跑啊,
河沿上跑啊(哪呀咿呀嘿)。
三月里來是清明吶,桃花不開杏花兒紅(哪哎嘿呦);
過路的蜜蜂兒你要想好了采呀;
想好了采呀(哪呀咿呀嘿)。
四月里來春風刮哎,種了豆子種西瓜(哪哎嘿呦);
田埂上下苦的人就閑不出手來呀;
閑不出手來呀(哪呀咿呀嘿)。
五月里來女人們忙哎,莊稼地里熬時光(哪哎嘿呦);
拔出個雜草嗎你就隨心著唱呀;
隨心著唱呀(哪呀咿呀嘿)。
六月里來日子嗎長哎,莊稼漢們睡不著(哪哎嘿呦);
大麥子割罷了小麥子黃啊;
小麥子黃啊(哪呀咿呀嘿)。
七月里來七月七呀,牛郎不用多穿衣(哪哎嘿呦);
織女嗎本就該是你牛郎的妻呀;
牛郎的妻呀(哪呀咿呀嘿)。
八月里來月兒圓吶,全家老小都團圓(哪哎嘿呦);
蒸下個新面饃饃你就炕桌上端呀;
炕桌上端呀(哪呀咿呀嘿)。
九月里來九重陽哎,黃菊花兒開路旁(哪哎嘿呦);
有心腸摘過來你就沒心腸戴呀;
沒心腸戴呀(哪呀咿呀嘿)。
十月里來寒冷天吶,碌碡磙子團團轉(哪哎嘿呦);
五谷們碼成堆了你就倉里頭滿呀;
倉里頭滿呀(哪呀咿呀嘿)。
十一月里冬至節哎,又刮風來又下雪(哪哎嘿呦);
吃酒的老漢們你就門前頭過呀;
門前頭過呀(哪呀咿呀嘿)。
臘月里來日子嗎短哎,有錢人們花不完(哪哎嘿呦);
窮人們刮個頭了也要過上個年吶;
過上個年吶(哪呀咿呀嘿)。
通過十二句不同的歌詞,給大家展現了:一月份正值春節,天氣逐漸轉陽,小草也冒出了尖兒;二月喜迎龍抬頭節,一年中降雨的時節,大溝小渠里都流滿了降落的有雨水;三月將至清明節,山間桃花跟杏花相繼綻放,蜜蜂也開始忙著采蜜;四月依然是春景,到了定西人民種植豆子與西瓜的季節,下雨還要悉心照顧農田的景象;五月將要迎來端陽節,定西人民要將楊柳條兒插在自家的門窗上,還要喝雄黃酒驅蟲避災;六月到了定西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收麥子的時候,更是他們每年最忙碌和辛苦的時候;七月份人們最期待的就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之日;每年八月的十五都是月圓之日,也是團圓之日,這時候不管再忙一家老小都要團聚在自己的家中;九月正值黃色菊花開,善良熱愛自然的定西人民卻不隨意采摘,只來欣賞;十月天氣逐漸變冷,定西人民用碾壓小麥的“碌碡磙子”研磨麥子,以便堆積糧食過冬;十一月逢冬至,又刮風又下雪,人們靠喝酒來取暖;十二月也就是臘月,快要過年,淳樸的定西人民再窮困也要讓自己有新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唱這首歌曲的時候如果不加入這些定西本土的方言,唱出來的韻味兒完全變了,正是這些比較鄉土的韻味才體現了這首歌出于大西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三、從調式分析
《刮地風》旋律采用方整型結構,音樂大量使用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大切分等節奏型,這樣的歌曲演唱出來有歡快,跳動的旋律感覺,輕松愉悅,適合活潑輕松的曲風,并且易于演唱者演唱;節拍采用四二拍,旋律線條平穩、沒有高亢、明亮等特點,平穩;在演唱曲目中這樣的歌曲往往易于記憶,唱詞特色鮮明,音樂旋律簡單上口,易于傳唱。調式采用我們民族五聲調式,速度隨心而變,為單樂段的形式。旋律共有四小句,節奏規整,歌詞都是以說話的形式體現,朗朗上口,歌詞中間夾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有顯著的民族地域特色。
歌曲共有15歌樂句,都是陳述句,旋律采用同頭同尾的方式,1—7小節旋律歡快進行,音階式上下行,歌詞采用說話的方式表達。
中間兩小節過度,8-9小節旋律減慢,逐漸平穩,起到一個過渡作用。歌詞采用肯定句式。10-13小節旋律相同,節奏逐漸變慢,為結束句做了一個鋪墊,也使歡快的旋律逐漸平緩下來。最后一句旋律用了完滿終止的創作手法,歌詞用了襯詞,表達了歌唱者喜悅的同時也有對生活滿足的表現。
四、方言演唱形式
這首歌在在演唱中大量使用了方言的讀音,這里的方言接近甘肅平涼、榆中方言,前后鼻音分不清楚,而且重音在每一句的字尾。加上當地語言特色,使民歌更具有民族特色。
綜上所述,民歌《刮地風》旋律簡單,歌詞樸實,但是就是這樣簡單又樸實的甘肅定西民歌,讓人倍感親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詞詼諧幽默帶有家鄉的鄉土氣息,表現藝術直白,畫面生動有趣,表現了十二個節氣里甘肅人民的淳樸勞作、生活方式和方法。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民歌,以多樣化的載體、歌唱形式和內容,反映本地區特有的歷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傳承。要深入了解各地方人民的生活,就要從當地民歌談起,但是已有很多有當地特色和民俗的民歌逐漸失傳,不為人知,作為小時在定西生活過的我,更希望將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傳承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陳藝.民族民間[M].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咸鳳,研究生,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