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是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邁出的重要一步,社會治理所強調的過程性特征,是對社會利益共享的細化過程,當前我國社會正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不同于社會管理的宏觀和一刀切,社會治理更多地強調自我發展、個性化、多元化,這也越來越多要求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有高度契合性,其服務型治理、精細化服務,對于社會治理精細化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 社會治理精細化 契合性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任務。社會治理的精細化作業,使得能同樣提供精細化服務的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的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含義與現實意義
社會精細化治理是社會管理和服務方式“微創新”的過程。在“技術—治理”型邏輯的引導下,政府的“精明行政”與其他社會主體能動式參與相結合,在理念創新、流程塑造、標準設置、工具科學化等中微觀層面進行持續性改善,調動整個社會的積極力量,化零為整,實現治理的細節化與系統化的有效轉換。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領域的精準化概念不斷提出,既是對我國民生領域發展現狀的精準定位,也是中央對該領域工作的新一時期的要求,社會治理更多的要求精細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極大地拓寬了社會領域的覆蓋范圍,其所轄事物也愈加復雜,社會治理模式的構建腳步卻明顯落后。政府、企業、社會三方關系緊張,基層民眾生活問題眾多,特別是個別地方官員政績優先,工作不作為、亂作為,社會問題變得愈加難以解決。在這些情況下,必須改變過去以權壓人,一概而全的籠統粗放的做法,明確具體問題,制定科學的方案,“精細化”解決社會領域各項問題。
二、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契合性
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社會治理精細化是中央對于我國民生事業發展所提出的一個具體的要求,精細化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政府在發揮著其所在位置的作用,各類社會機構組織以及個人都以各種形式參與其中,精細化的社會治理能夠對癥下藥,找準目標,力促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和諧,避免社會生態環境的惡化,人民幸福感降低。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服務于困難群體,解決社會問題,對于提高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二者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服務型治理的作用,其對象人群為社會困難群體、困境群體,通過溝通和交流,以參與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協商共建的態度,構建各方利益的公共平臺,使各方利益得到表達,解決關系失調以及利益失調問題,改善或改變這類人群的內在和所處的外在環境,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獲得相關利益從而促進社會治理。
通常所公知的社會管理基本上是以政府為權力和管理主體進行自上而下的、結果為導向的行為模式,問題發生之后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對問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解決,著重于眼前問題的解決帶來的結果是,這種問題的“治理”是帶有強制性,往往可能會帶來社會矛盾。社會工作強調過程目標和結果目標的結合,且更看重過程中的改變,并且只有在當事人在思想行為層面自愿做出改變,才算是真正的“治理”,所以,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通過社會工作的社會公正,去協調利益各方關系,改變利益結構,真正意義上地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性地良性互動,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和諧共生。
所以,無論是服務理念、服務方法還是達成目標,社會工作所進行的社會治理更多的是一種較為精細化的、更具體的服務,更能夠在社會治理精細化這一環節中發揮積極且重要的作用。
三、以社會工作達成社會治理精細化
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精細化這一使命目標的達成有著高度的契合性。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它通過切實了解困難群體的需要、設計科學的服務程序、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工作的服務型治理的實踐是對社會治理精細化這一目標達成的有力保障。
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是基于對問題的詳細了解,從這一角度來看,全面準確地了解問題所在,是展開社會治理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工作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重利用和改變案主周圍的多項系統資源,以系統化的視角,更為全面和具體地促進問題的解決。社會工作注重科學評估基礎之上的方案的實施,以及過程目標和結果目標的實現,強調各方的積極參與、共同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社會工作服務是計劃性、準確性和科學性的,通過搭建平臺,使各方有話同說、有難共商、切實解決問題,促進社會治理在微觀層面更為精細化地執行,也能在宏觀上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構。
四、結語
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服務型治理的特點與社會治理精細化有著高度的契合性,通過具體服務,需要滿足,問題解決,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正,社會治理的共建共享。目前,我國民生領域的矛盾問題眾多,政府及其上級部門亟待轉變維穩思維,加強民生領域精細化管理,包括社會工作在內的民間力量也要切入到社會治理過程中來,更好地處理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
[2]王思斌.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特點及其貢獻[J].社會治理,2015.
[3]李迎生,方舒.中國社會工作模式的轉型與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3).
[4]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重慶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左世宇,社會工作研究生,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