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
摘要:新時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面臨新問題、新形勢,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理念被提出并貫穿于經濟建設與文化教育中。從基礎教育入手,深刻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小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題中之義。本文首先簡單剖析小學科學教育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意義,然后,探究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育。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 可持續發展理念 指導
“可持續發展”源于上個世紀末英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旨在利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來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科學的、先進的思想。新課標改革以來,小學科學成為一門重點學科,是集地理、物理、生命科學等為一體綜合型學科,基于學科的教學內容,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支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指導性理念,相反,小學科學也成為傳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提供了平臺。
一、小學科學教育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意義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小學科學教育相輔相成
小學科學本身是一門科學學科,是對自然現象、科學規律、社會現象、自然科學知識等的總結與傳授,科學教育的一大理念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合理利用自然科學規律來改造社會,這其中勢必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因為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
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靈魂。小學科學教育又是一門綜合型學科,其中涵蓋很多同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知識,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借助小學科學教育這一載體來教育學生。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另一方面使他們接受自然科學知識,通過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來提升小學生的思想覺悟,深化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才能確保學生積極踐行這一理念。
(二)踐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是對學生科學素質的熏陶與培育。所謂“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指導學生在尊重自然科學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充分把握規律來服務人類,支持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建設,支持人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小塑造學生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綠色經濟建設、生態保護等活動中,使他們具備良好的素質和理念,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傳承與貫徹落實打好基礎,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學科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與發展勢必都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最關鍵是要有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與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理念無論應用于經濟與社會建設還是教育教學都是一種科學的理念,在教育領域它主張支持人的全面發展,積極更新與塑造學生的價值觀,理清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從而使他們從小就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善于科學運用自然規律來為生活造福,這樣才能體現學科的價值,實現學科教育的意義,使小學科學學科更具生命力,實現學科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途徑
(一)主題活動與實踐活動齊頭并進
要緊密圍繞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目標開展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
首先,重視可持續發展知識的傳授。開展專題教育活動,例如:大氣污染專題、水資源專題、瀕危物種專題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傳授環保知識,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要豐富主題活動的開辦形式,例如:學生的專題演講,生態環境問題辯論賽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間接地傳授知識。
其次,組織學生親身實踐。要積極提倡可持續發展教育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親自調研、考察與訪談來獲取最直接的資料和感受,從中領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
再次,在學生考察調研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調研資料,分析當前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并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針對問題來探究解決對策,研究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方案。
圍繞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目標展開的小學科學教育更具有實踐性、技術性以及科學性,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活動的組織與協調,支持學生的自主參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塑造學生良好品行,支持學生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突出價值就是提倡尊重,尊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然而,尊重的前提是塑造學生優良的品行,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與道德水平。因此,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將學生的素質教育放在突出、顯要位置,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尊重整個自然、社會環境,同時,也要支持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例如:學校可以在“科學”學科的基礎上開設二課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尊重每一名學生優良的業余愛好,欣賞學生的優點,鼓舞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挖掘教育資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教育要有充足教育資源的支持,教師要最大范圍內搜集教育資源,例如:觀察現實生活,圍繞身邊事物來收集材料,或者借助網絡信息系統來獲取第一手材料,要盡量尋找時下炙手可熱的新聞信息,例如:世界環境日,08年汶川大地震等,以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議題為核心切入,將其同學科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先進、具有說服力的教育資源,圍繞一些炙手可熱的話題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要求他們針對環境問題寫一篇報告,或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根據自身的興趣來編纂一篇小說、抒寫散文等,為學生提供相對自由的寫作空間,以此來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此外,小學學科由于是同現實密不可分的學科,可持續發展教育也要走向現實生活,從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入手,教育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節約用水、用地,不浪費紙張,超市買東西自備購物袋等。只有讓小學生從生活點滴做起,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支持小學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三、結語
小學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學校要積極重視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用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來支持學科建設,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使他們接受并認同這一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夏業云.小學科學課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策略——《測量》教學案例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11).
[2]劉田華.體驗探究,完善驗證——淺談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
(作者單位: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達字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