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翔
摘要:近年來,新媒體因其具有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特征,吸引眾多網民參與其中,成為新時代的寵兒。而隨著新興的網絡社交軟件和新媒體的普及.網絡新媒體成為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為民主監督提供新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關鍵詞:民主監督 網絡新媒體 青年聯合會
一、新媒體的誕生為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帶來新變化
(一)新媒體為民主監督提供新渠道
網絡輿論監督向來作為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之一,發揮其他監督方式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而新媒體的產生使得網絡輿論監督能力大大加強。
第一,自媒體曝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強大的交互性與共享性。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主導權掌握在媒體權利擁有者手中。大眾傳媒給予我們什么信息,我們就只能接受什么信息。而在新媒體的作用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分享發生在身邊的新鮮事。
第二,微博論戰。隨著新興的網絡社交軟件和新媒體的普及,微博論戰一詞不斷充斥人們的眼球。這一特殊的網絡現象時有發生,引發眾多網民圍觀。微博論戰既是思想文化的斗爭,又是對現實社會沖突的反映。微博論戰不僅僅能夠使得社會不滿情緒發泄。同時也有利于問題和矛盾的解決,關鍵在于人們是否找到運用沖突來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每每發生微博論戰都能吸引大量的網民圍觀,加之有影響力的“大v”參與,論戰所折射的社會問題能夠得到充分關注,從而推進事件的解決。
(二)新媒體為民主監督帶來新問題
網絡新媒體作為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的確發揮出其他民主監督不可比擬的作用,但也正是因為網絡新媒體的交互性、共享性的特點,也為民主監督帶來不少新問題。
第一,傳遞信息真偽難辨。“隨著信息傳播模式的轉變也決定了媒介權利形態的轉變,新媒介背景下媒介權利不再是媒介資源壟斷者的權利,而是信息擁有者的權利。”這使得任何掌握信息的人都有充當媒體人的可能。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信息碎片化。微博上對于某一事件的信息往往是支離破碎,因此針對這樣的事件而開展的論戰往往會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第二,易演變為網絡暴力。一個事件在網絡傳遞的影響下。短短幾秒就能聚集大量對這一事件的充滿興趣的關注者。基于對事件的共同關注和共同觀點使得這些關注者迅速形成了一個暫時的論戰群體。此后這些關注者的行為變得難以琢磨。
二、網絡新媒體監督參與者的群體特征要求加強青年聯合會工作
(一)青年為主要參與群體
根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與2014年底相比,20歲以下網民規模占比增長1.1個百分點。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青年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其他群體不可比擬的接受能力,且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年的維權意識、政治意識、法律意識均高于其他群體。因此,在網絡新媒體中民主監督的主要參與群體為青年。對于青年的團結和教育工作自然而然落到了青年聯合會的肩上。
(二)參與群體內部等級分化
在前網絡時代。由于人們是被動接受信息。因此獲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而新媒體時代,每個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主動獲取感興趣的信息。但每人關注事件的時間長短、對于事件的理解都有差異。加上每人受教育程度不一。學習專業不同和所代表的個人利益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對于事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也存在差異。而這種差別便使得參與群體變得等級分化。掌握信息多的人在群體說話更具有權威。更具有影響力。而掌握信息少的人相對而言就沒有了話語權。成員若想改善群體中的地位,只有通過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來獲取更多相關的信息。
(三)從眾心理與群體無意識產生重要作用
任何人在網絡上言論的目的,都是試圖通過自己言論來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微博論戰的實質也是一場價值觀的較量,論戰中你一言我一語,都想著能在語言和論據上壓制對方。而一切得到多人認同的意見就成了評論中的“熱門”。網友們選取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同或者自己認同的評論進行點贊。由此一些極具人氣的熱門評論成了“主流價值觀”,這些“主流價值觀”深刻影響參與論戰的人員。而這些觀念。在群體無意識和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對參與網絡民主監督的青年產生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