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佐證。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終于回到了秦國。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于誦。”這里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秦漢以后,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于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并列關系。《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系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占,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于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