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林
混合銷售可轉變為代購貨物來節稅
王國林
某商貿公司,為甲縣某水泥廠在甲縣區域的獨家代理,主營水泥銷售兼和運輸業務,兼營代購業務,代購水泥收費標準為每噸10元。2016年5月至12月份,銷售水泥并運輸水泥計10萬元,取得混合銷售收入2000萬元,其中水泥銷售1000萬元,運輸收入1000萬元。水泥進貨成本900萬元,進項稅額153萬元;提供運輸的進項稅額51萬元。為客戶代購水泥每噸收取10元的手續費用。
由于銷售水泥并提供運輸為混合銷售,這樣就將運輸服務的稅率由11%提高到了17%,增加了6個百分點的稅率。稅務顧問認為,該公司水泥銷售對象主要為居民以及大部分不需要抵扣的納稅人,對于這種銷售對象,使用混合銷售就有點“吃虧”,建議商貿公司改變合同內容,將混合銷售變成代購業務。具體操作辦法:與購買方簽訂代購合同,并收取手續費,購買水泥的款項由消費者直接匯款到水泥廠,由水泥廠向消費者開具發票;運輸費用由商貿公司收取并開具運輸發票給消費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營業稅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財稅字[1994]26號,以下簡稱26號文件)第五條規定,凡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不征收增值稅;不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無論會計制度規定如何核算,均征收增值稅:受托方不墊付資金;銷貨方將發票開具給委托方,并由受托方將該項發票轉交給委托方;受托方按銷售方實際收取的銷售額和增值稅額(如系代理進口貨物則為海關代征的增值稅額)與委托方結算貨款,并另外收取手續費。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以下簡稱36號文件)附件1《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第四十條規定:一項銷售行為如果既涉及服務又涉及貨物,為混合銷售。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貨物繳納增值稅;其他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按照銷售服務繳納增值稅。本條所稱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包括以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或者零售為主,并兼營銷售服務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在內。
兩種方案比較:
第一方案:采用代購貨物
商貿公司為消費者代購水泥,符合26號文件規定的條件:受托方不墊付資金;銷貨方將發票開具給委托方,并由受托方將該項發票轉交給委托方;受托方按銷售方實際收取的銷售額和增值稅額與委托方結算貨款,并另外收取手續費(每噸收取5元)。
商貿公司代購貨物取得的手續費金額10元×10萬噸=100萬元,應納稅商務輔助服務的增值稅為:100萬元×6%=6萬元(為了計算方便,未進行價稅分離,下同);為代購水泥提供運輸取得的收入1000萬元,應納稅=1000×11%=110(萬元),進項稅額51萬元,應納稅=110-51=59(萬元);手續費和運輸兩項銷售服務合計應納稅額=6+59=65(萬元)。
第二種方案:銷售水泥并提供運輸
商貿公司銷售水泥并提供運輸服務,按照36號文件規定,屬混合銷售,混合銷售額為2000萬元,計算的銷項稅額=2000×17%=340(萬元),水泥的進項稅額153萬元,運輸的進項稅額51萬元,應納稅=340-153-51=136(萬元)。
從上面計算結果來看,方案二比方案一節約稅金71萬元,這就是說代購方案比混合銷售方案好。從利潤來分析,代購貨物也不差,如代購貨物取得100萬元的手續收入,混合銷售的水泥項目收入為1000萬元,成本也有900萬元,利潤也只有100萬元,轉變銷售模式不影響企業的利潤。當然,如果嫌收取的手續費過高,納稅人還可以在運費與手續費之間調整,這樣也比混合銷售稅負低,在此就不需重復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