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實
“互聯網+”時代中的氣象影視發展新生態
□徐 實
本文在“互聯網+”這種新經濟模式的啟示下,結合氣象影視與“互聯網+”的關系,嘗試提出一個概念化的構想:無處不氣象?;凇盎ヂ摼W+”模式下的新思路,探索在該模式背景下氣象影視可能形成的新生態,利用現有技術和渠道,嘗試搭建這種新生態下的新體系、新結構,從受眾需求、服務內容、互動體驗等方面,打破傳統氣象影視服務目前的局限性,探索新模式、新環境下的氣象影視新服務。
互聯網+;氣象影視;發展新生態;無處不氣象
“互聯網+”,籠統理解就是把互聯網嫁接到各行各業中去,形成以網絡為載體、大數據為依托、移動端作傳播介質的新經濟模式。國務院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推動互聯網向生產領域拓展,各大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新思路,創造出“互聯網+”的新產品。把氣象影視嫁接到互聯網上會衍生出什么,這是本文思考的核心內容。
第一,“互聯網+”模式中的線索。點對點,縮短傳播距離,打破傳播空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第二,成功轉型經驗。中央廚房、阿基米德、澎湃新聞等,品牌化、資源共享、多渠道分發,與受眾間的良性可持續互動等,從內容、形式到傳播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更快、更廣、更精準地實現內容的靶向傳播。第三,制作新技術。開發快速定制、制作、合成、加工、包裝、分發的氣象影視節目系統。
這里提出一個概念化的構想:無處不氣象。在“互聯網+”時代里,餐飲、支付、交通、物流等,已基本實現24小時覆蓋,氣象影視節目最終也必定要走向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貫穿于公眾的生產、生活中。
(一)無處不氣象的生態框架構想
目標式傳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為公眾的生產、生活提供個性化針對式氣象服務。細分受眾、區別場景、異化載體,提供具體的、有區分的、更具實用價值的氣象信息。利用現有車載設備包括手機、導航、調頻廣播等,同時建立用戶反饋路徑,通過語音、視頻、圖文等形式交換信息,不斷推進氣象服務發展。
品牌化發展。通過多產品的組合效應,打造氣象品牌,除氣象影視日常節目以外,以氣象服務為核心,把氣象影視產品附著到生活用品當中,直接提供氣象信息,并予以生活建議。用智能水杯為公眾提供空氣濕度及飲水建議,用靠枕為公眾提供日出日落時間及睡眠建議等等。同時,可以增加簡易的反饋機制,通過智能水杯、靠枕等第一時間將簡單的使用體驗反饋到云平臺,形成良性回路。
(二)氣象影視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縱觀“互聯網+”模式下的新形式,互聯網是信息傳遞和溝通的便利渠道。各行業“互聯網+”的產品紛紛成功,如網上購物、共享單車等,這種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無疑是適應當下的生存之道,這為氣象影視也帶來了啟迪。對于氣象影視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從發展思路著手,互聯網是渠道,互聯終端是媒介,最終實現的依舊是人到人的服務。氣象影視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即是充分借助這一渠道和平臺,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時代的優勢,將氣象影視產品第一時間傳送到用戶手中。
(三)氣象影視的點對點服務
受眾需求決定了氣象影視發展的產品樣態。就目前而言,受眾偏好于接收簡短、精悍的傳播內容,傾向直接、迅速的傳播方式。如受眾需要實時天氣,只需要鍵入查詢即可獲得,傳統的視訊方式顯然已滿足不了受眾需求,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具備實時更新、雙向互通、滿足用戶需求的終端平臺,基于這樣的平臺來傳播氣象影視內容,基于用戶需求和偏好,提供差異化、可選擇的氣象影視產品。
通過多樣化的媒體表現形式和方式,具象化氣象行業專業信息。例如紫外線強度5級,可以通過真人表演的流媒體形式呈現。另外,碎片化、快餐化的“消費”方式也是當下的傳播特點之一,氣象影視的生產者們必須改變思路,制作精良、具有爆點的氣象影視節目,快速、精準地傳播給目標用戶。
(四)氣象影視與新技術的“聯姻”
科技是氣象影視發展新生態的第一驅動力?;诨ヂ摼W的飛速發展,智能穿戴設備,如手機、手表、眼鏡等,其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傳播優勢。虛擬現實技術逐步成為潮流,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革新,公眾已經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設備進行虛擬現實互動、藝術創作、游戲娛樂等活動,在未來,這種互動和交融會充斥我們的生活,極大程度上模糊現實與虛擬間的界限。
創新科技為氣象影視發展保駕護航。氣象影視的制作水平相較于同類影視作品確有差異,其中原因諸多。不過,同時也說明氣象影視在新技術的運用上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3D技術、虛擬場景等都是不錯的手段和方法,增強從業人員對剪輯、調色、包裝軟件的應用能力,加強學習理論知識,具有創造性地完成氣象影視節目的后期制作,最終達到自動化制作。
(五)氣象影視以內容為核心、服務為關鍵
內容需求決定產品樣態特點。內容要豐富,可看性強,除了日常的天氣情況和氣溫情況,氣象影視要加強一切與氣象相關的衍生服務產品,例如災害天氣防護知識、養生知識、道路安全指南;形式需多變,兼具生活娛樂與實用性,聯合智能端工具類、游戲類等的軟件,服務到位,解決公眾在生產生活中與氣象相關的實際問題。
氣象影視為受眾提供必要的氣象信息,包括天氣資訊、天氣預警、氣象科普和生活氣象等,氣象影視在“互聯網+”模式下的新生態,就是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淘汰被受眾所拋棄的節目類型,打造氣象影視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為用戶提供更貼近其實際需求的氣象影視服務。
(一)打破傳統僵局,重塑氣象影視新形象
開拓思路,圍繞“無處不氣象”,將氣象信息植入各個場景。充分調查用戶需求,確定與渠道相適應的傳播形式;聯動生產,用最便捷的技術實現更優化的效果;提供和確保反饋互動渠道,為傳播提供循環可持續基礎。
完善氣象影視服務。氣象影視不再是數字播報機,更應是生產生活的保障軍。氣象與人息息相關,我們不得不應對天氣的變化,氣象影視力求定制化服務,為人們在不同環境、不同時刻提供24小時全方位的氣象服務。
(二)共享大數據,傳播視野轉向智能設備
互聯網飛速普及,大數據陸續共享,智能移動端廣泛應用,這三個方面為氣象影視帶來了無限創新可能,氣象影視必須聯合這些新科技產物,打造出人類的未來氣象生態。
科技推動產業,氣象影視要抓緊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一是新媒體平臺優勢足,二是多屏互動趨勢顯,三是新興科技便利強。從制作到播出,聯動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為溝通爭取時間。對于氣象影視傳播的氣象信息而言,對時效性的要求更甚,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新興技術帶來的傳播優勢,充分利用,提高氣象影視的傳播效率。
(三)改造產品內容,提高服務效果
服務效果關鍵在于內容。第一,需求牽引,內容為王。公眾需要的信息不止于數據,而是這些數據背后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氣象影視應致力于對氣象信息的解讀性傳播,避免停留于“轉述”的角色。第二,高可視化,便利解讀。為受眾省去二次加工的過程,氣象影視將可視化數據、文字等抽象內容,以具象化圖形等方式呈現給受眾。
提升服務效果方法有二。第一,新媒體、智能設備先行。手機、電子報刊等的移動端是首選介質,合理擴展移動應用軟件,更快、更廣、更高效地傳播氣象影視節目。第二,從衍生產品著手,嵌入公眾日常生活。打造傳播氣象服務的生活化產品,形成氣象影視品牌化效應;開發相應軟件、游戲,增強用戶對氣象信息的體驗;大力開展公益活動,讓專業氣象走進公眾生活;大力發展粘性用戶,最終產生經濟效應。
加強與各行業間的合作,更有效地服務于受眾需求。旅游、交通、海洋、農業、電力、水利等,在目前的聯通基礎上,增強氣象信息的傳播效應,提高氣象服務產品的可視性,拓寬各路傳播渠道,加強受眾反饋,有針對性地制作不同的氣象影視節目,真正實現氣象信息的有效傳播。
互聯網+氣象影視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直接性、趣味性的氣象服務才是受眾所需要的服務。在“互聯網+”模式盛行的新時代背景下,氣象影視要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和用戶習慣,以更為有效的傳播為基本要求,做好氣象服務。打通多路傳播渠道,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效率,形成“無處不氣象”的氣象影視新生態。同時,氣象影視工作人員必須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模式,打破原有禁錮,突破多方束縛,在新的科技時代里創造氣象影視服務新生態。
1.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95-107.
2.孫麗紅,王浩宇,蘇曉妹.氣象影視的創作原則與思路探討[J].科技風,2016(12):174.
(作者單位: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