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永晟
對于同一類型新聞集中報道的社會影響思考
——以國人國外失蹤事件為例
□ 喬永晟
熱點事件是新聞媒介機構和整個社會都愿意跟進的重要議程,但是在這個集中跟進報道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跟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旨在對這些負面影響進行探討,希望喚醒社會和媒介機構對于新聞真實和社會平衡的重視。
集中報道;議程設置;社會效益
同類新聞集中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對于新聞媒介來說,將同一類型的新聞事件集中報道,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具集中性和有效性,進而可以引起受眾關注,也可以使新聞報道取得成效。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的話,同類新聞集中報道也是有弊端的,我們可以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大眾傳播理論中找到依據。
麥克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這一大眾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白h程設置”理論具有三個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點是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2.“議程設置”理論所考察的,是作為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這里著眼的是傳播日常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所產生的影響。3.“議程設置”理論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從這個理論出發,同類新聞的集中報道會首先影響人們對于外部環境的知覺,進而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行為,并對整個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今年,新聞媒體對于國人在國外旅游、留學失蹤的案例有過集中報道的例子。2017年1月2日上午,在日本愛知縣豐川市豐川町的一家商務酒店內,發現了一具中國女子的尸體。當地警方隨后逮捕了犯罪嫌疑人。2017年3月20日,一名中國女子在濟州島遇害,韓國警方緊急逮捕一名韓國男子。2017年6月10日中午,美國警方宣布對章瑩穎失蹤案正式立案。2017年7月11日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接到中國公民求助,稱兩個女兒在日本橫濱失聯,后來證實遇害。
在網絡上網羅的2017年的部分相關案件的受害人都是中國女性。麥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的第二個特點是:“議程設置”理論所考察的,是作為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例如,章瑩穎失蹤案發生一個多月里,媒體不斷地跟蹤案件進程進行報道,這一國人國外失蹤案件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為媒體和撰寫新聞報道的記者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應,那么其它的新聞媒體為了應對競爭也會選擇已經成為熱點事件的同類型新聞進行刊發,也就是“蹭熱點”。例如新浪網《國際研習社|章瑩穎美國失蹤、小姐妹日本遇害……來,讓我們談談在國外如何保護自己!》、浙江新聞《杭州夫婦美國失蹤已十天不是他們不小心而是這世界太不同》等。我國的新聞媒體實行“事業性質,企業管理”模式,要求自負盈虧,所以新聞媒體這樣的做法在應對市場方面無可厚非。美國新聞傳播學者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對我們評估新聞集中報道現象具有指導意義:國人國外遇害的新聞被新聞媒體不斷提上議程,受眾會產生國外的治安環境十分惡劣的印象,對于女性來說更不安全。這是集中的新聞報道所起到的負面影響。美國批判學者格布納認為,新聞機構的新聞報道對于受眾有潛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從這個觀點來看,持續的新聞報道起到的負面社會影響會相當嚴重。新聞媒體對于這些失蹤案件的連續報道已經讓新聞產生了“累加”的社會影響。不斷重復的新聞報道會影響受眾的社會認知、心理和行為,受眾的社會認知經過一次又一次同類型新聞報道的鞏固,會內化成為受眾自己的“刻板印象”。而偏負面的印象想要改變是比較困難的。2013年,新聞媒體集中報道“校園血案”的新聞現象,就有人提出,傳媒不應對此類亊件進行頻繁、細致的報道,因為媒體過量的報道可能會引發“示范效應”,使越來越多的潛在危險人物效仿,以身試法,還會在民間造成恐慌情緒。
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養直接對應的是國民能否正確地使用媒介資源。如今的受眾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受眾,他們大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文化,希望獨立思考,而且具有批判精神,特別擅長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進行逆向解讀。但是涉及到專業的媒介素養問題,受眾則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受眾中的大多數無法正確區分媒介新聞報道背后的具體社會含義。而網絡平臺與傳統媒體互相起到輿論導火索的作用,網絡平臺可以提供議程,傳統權威媒體進行跟進報道,同樣的,在新聞媒體報道熱點新聞之后,網民也會自發整理相關的解讀信息來與新聞媒體爭奪輿論的主導權。曾經的復旦投毒案引發出20多年前的清華投毒案,而民間輿論場又有網友將“馬加爵殺害室友”“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因口角捅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學腐尸”“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命案”羅列,并且得出結論,在新浪微博上形成了“感謝曾經的室友不殺之恩”的熱門話題。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認為:“在當下中國,客觀存在兩個輿論場,即黨報、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組成的官方輿論場,都市報特別是互聯網構成的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重疊的部分越大,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越強;兩個輿論場重疊的部分越小,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兩個輿論場根本不能重疊,主流媒體就有喪失輿論影響力的危險?!毙侣剛鞑キh境如此復雜,而新聞媒體所沿用的指導方針并沒有與時俱進,媒體和有關機構雖然也在不斷探索,但只是相對縮短了理論滯后現實的距離。
瀏覽關于國人在國外旅游遭受意外的網民評論就可以發現,盡管事件的受害人是自己的同胞,盡管受害人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受害,可是網民們認為在國外旅游遭致意外歸為活該的評論占據了絕大多數。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說明了受眾人文關懷意識的淡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網絡暴力”現象的嚴重,這樣的現象是媒體沒有妥善引導所致。微博出現后,新聞媒體都向新媒體進行轉型,紛紛開設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與傳統媒體在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上的嚴謹態度不同,傳統媒體的新媒體都被新媒體環境所影響,在新聞發布方面向私人和娛樂博主的發布形式靠攏,追求眼球和市場效益,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社會效益。
李良榮老師在《新聞學概論》中提出新聞的真實性,意外事件固然不斷發生,但是要避免熱點新聞出現之后,同類型的新聞事件在網絡上和媒體之間“扎堆”出現的現象,把握好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郭慶光老師在《傳播學教程》中提到我國的新聞媒體不單單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承擔社會責任。而做到捍衛新聞真實性和承擔社會效益,就要在把關發布新聞的時候考慮更多的社會影響。除了承擔相應責任之外,媒介在進行相關新聞報道的時候還應當講求一定的報道技巧:首先,不要渲染暴力,不要描述血案的細節,不然會造成更大范圍的心理刺激;其次,要報道國家政府對于國外公民人身安全保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再次,要在新聞報道中加入對于輿論的引導,遏制不文明評論和“網絡暴力”的產生;最后,要加強犯罪嫌疑人被國外政府處罰判刑的后續報道,傳播司法公正性。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環境充滿了各種復雜的因素,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對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活動產生作用,新聞報道活動稍不留心就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而集中報道作為新聞媒體與生俱來的市場導向產物,適度使用勢必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但是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對于集中報道的度的把握還需要持續探索。
1.張柳.談同類新聞事件集中報道的傳播效果[J].新聞傳播,2016(09):9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沈曉曉.新媒體環境下同類事件集中報道的成因——以系列高校校園傷害案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5(04):214-215.
(作者系廣西師范學院2016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