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薇
媒介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策略
——以上海踩踏事件為例
□孟 薇
突發性災難事件頻發,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報道直接影響著公眾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和反思力度,新聞媒體的媒體策略對塑造公眾認知的擬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踩踏事件為例,探索傳統媒體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策略。本文認為傳統媒體在報道上利用圖文的報道方式,深度解析事件全過程,并且在報道平臺上,打破傳統媒體原有的單一傳播途徑,巧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實時跟進事件發展情況。
媒介融合;災難事件;新聞報道策略;上海踩踏
近年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突發性災難事件頻發。從中國九寨溝地震等自然災害事件到西班牙巴塞羅那恐怖襲擊等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公眾正處在一個跌宕起伏的風險世界。媒介作為人的延伸,新媒體讓任何一種突發事件都能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完整的面貌展現于世人面前。也正因為如此,傳統媒體關于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策略也正在發生改變。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及時、準確地報道重大突發性災難事件是其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針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優秀新聞報道能打造媒體品牌,提升公信力。本文選取上海踩踏事件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通過文本分析,探索傳統媒體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策略。
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上海市黃浦區外灘在群眾自發進行的迎新年活動中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其中受害人員多數為學生。上海市連夜成立調查組,調查事故原因。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上海踩踏事件的調查報告,宣布此次上海外灘擁擠踩踏事件是一起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擁擠踩踏并造成重大傷亡和嚴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包括黃浦區區委書記周偉、黃浦區區長彭崧在內的11名干部都受到處分。
在媒介融合的新環境下,新舊媒體合力,共同完成了此次上海踩踏事件的新聞報道。
首先是踩踏事件發生的最初階段。2015年1月1日01:25,@頭條新聞發布消息:網友@小鐵煉鋼ing微博稱上海外灘跨年活動現場發生踩踏,多名游客躺在地上,正接受急救。02:56,@新民晚報發布消息,確認外灘發生踩踏,有數十人受傷被分別送往多家醫院,第一人民醫院至少收治了20余人。04:01,“上海發布”再次確認了踩踏事故,同時稱“上海市連夜成立工作組。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新浪微博在此次新聞事件報道中率先發聲,隨后傳統媒體開始轉發微博,開展一系列的傷員救助、問責報道。
其次是踩踏事件發生的第二階段。事故發生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作出明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傷員,加強安全措施,確保節日期間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對傷員、家屬的心理援助工作啟動。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上海發布”發布36位遇難者名單。另一方面,政府緊急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北京日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第三是踩踏事件發生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集中于對踩踏事件的反思、質疑和追問,新京報在網絡平臺發表《不該橫亙在跨年路上的悲傷》,財新網發表《此秀非彼秀外灘緣何不封路》的評論文章,進一步質疑政府的節假日管理。
(一)報道方式——圖文結合,深度解析事件全過程
在此次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大部分的媒體實時更新新聞報道,派出大量記者赴第一線進行采訪報道,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踩踏事件的發展實況。新聞報道涉及現場還原、全力救治傷員、徹查事件原因、后期控制城市流量、一系列的問責等多個方面,涉及面較廣,報道詳盡。
在報道方式上,新聞媒體多采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報道方式。和文字相比,圖片更具有視覺沖擊力。例如,在2015年1月1號的頭版,《新民晚報》左邊將事發場景用數字圖片的形式再現,右邊則放置了一張醫務人員忙于救人的圖片,4版則投放了三張在醫院內醫護人員忙于救人的圖片和一張事發現場的搶救圖片。1月2日的頭版為一張市民祭奠事件中逝去生命的鮮花的圖片,2版是護士救人的照片,3版是市民、游客夜晚燭光祭奠生命的遠景圖。到了1月3日后,除了頭版的護士照顧傷者的照片,其余都是通過文字報道該事件。
(二)報道平臺——巧用新媒體,實時跟進事件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為首的新媒體開始占據新聞傳播領域的一角。傳統紙媒不僅僅在報刊上深度報道新聞事件,而且還利用新媒體實時滾動播放新聞消息。例如,《解放日報》官方微博實時跟進事件發展情況,讓受眾第一時間獲得信息。2015年1月1日,《解放日報》官方微博陸續發布了6條有關上海擁擠踩踏事件的微博——5:07,第一時間發布事故現場以及傷亡人員情況,并配有8張現場圖,真實還原上海擁擠踩踏事件現場;5:27發布醫生救治現場,并配有2張醫生現場緊急救治的圖片;6:07發布上海領導部署救治工作;7:08發布最新的傷亡人數;9:01默哀;12:50發布善后情況,公布服務專線。2015年1月2日,《解放日報》官方微博發布兩條微博,核實遇難者身份。1月5日到6日該微博發布兩條關于受傷人員康復的信息,1月21日發布四條問責微博,1月25日發布人大代表關注“特大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的微博。《解放日報》在新媒體平臺上有卓越的表現,實時滾動報道彌補了當天報刊發表新聞的不足。
微博的實時更新再一次詮釋了新媒體的強大。但是過多的碎片化信息并不能引起公眾的深層次思考。在此次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傳統媒體不僅發揮了自身的內容優勢,而且還利用新媒體,滾動播放新聞,實時向受眾傳達事件發展情況。
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已然開始擁抱新媒體,針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傳統媒體第一時間搶占新聞熱點,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發聲,搶占輿論制高點,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宣傳作用。傳統媒體善于利用微博滾動播報新聞事件,這既彌補了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上的不足,也發揮了新媒體的優勢,將新聞傳播效率實現了最大化。但是,對于這類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傳統媒體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更好地傳播信息。傳統媒體不僅僅第一時間發布新聞,起到環境監測的作用,而且還應該在突發事件發生前、發生后都要有所作為。
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預測性新聞。對于此次踩踏事件,新聞媒體完全可以提前預警,在收到上海地段人流最擁擠的信息時,理應第一時間發布預警,提醒市民注意出行。而對于不同類型的突發性災難事件,新聞媒體也可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歷年來數據,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災難事件進行即時預測。
其次,積極引導輿論。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應積極負責地應對,挖掘并發布最新的進展信息,杜絕謠言,積極引導輿論導向。
最后,時刻堅持發揮媒體自身的信息發布權和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快速準確地對突發性事件做出反應。
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這本書里說:“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正處于一個風險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新聞媒體客觀、公正、及時的新聞報道不僅在于守望社會,更在于為政府和公眾提供優質的決策信息,有助于提升國家形象,并且有助于形成社會動員,凝聚全社會的力量來應對災難。因此,新聞媒體在報道重大突發性災難事件時,應該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挖掘自身的內容優勢和品牌公信力,使自己的新聞報道出彩,這樣才能在互聯網時代里脫穎而出,形成自身的個性品牌,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1.陳俊.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03).
2.樊曉奇,劉牧.試論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策略——以上海“11·15火災”報道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1(06).
3.范·哈克,米歇爾·帕克斯,曼紐爾·卡斯特.新聞業的未來[J].國際新聞界,2013(01).
(作者單位:武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