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淺析新媒體時代知識鴻溝產生的原因及其消解策略
□馬 艷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時代到來,意味著傳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由信息的工業時代過渡到如今的信息時代。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時代具有信息海量性、獲取信息便捷性等特點。本文側重說明移動傳播時代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鴻溝擴大而非縮小的原因以及消解策略。
新媒體;知識鴻溝;消解策略
1970年,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溝理論。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會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各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之勢而非縮小之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電子技術的提高加快了移動傳播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新興的第五代媒體推動了傳播媒介的發展,與此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在海量信息的傳播下,人們獲取到的信息有可能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有的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檢索到許多信息從而獲取知識,而有的人如果缺乏網絡信息檢索能力和傳遞信息的媒介,則獲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那么二者間將會產生知識鴻溝。新媒體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知識鴻溝,我們的任務在于發現在新媒體時代數字信息資源利用中知識鴻溝擴大的原因,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改善信息傳播和教育的條件,提高社會文化水平,才能有效縮小傳播效果溝。
(一)社會經濟狀況的制約
根據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比達95.1%,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手機網民的比例,表明了移動傳播時代的到來,成為一個新的轉折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移動傳播時代,普通手機的成本也在不斷地降低,人們為獲取知識或信息所付出的代價不再那么大,傳統媒體與手機移動客戶端的媒介融合也給人們獲取信息和新聞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之間獲取信息的量和質量是趨于相等的。在知識經濟時代,有許多網絡課程以及金融咨詢等信息資源需要付費,上網時產生的流量費用以及信息傳輸設備與數據存儲設備等工具獲取和使用不同形式的信息需要承擔基本費用,這些都會對獲取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的程度造成影響。經濟條件往往會成為獲取信息的分水嶺,將經濟狀況良好和經濟狀況差的人隔離開來,在他們之間將會產生知識的傳播效果溝。
(二)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對傳播效果溝產生的影響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征
海量的數字信息也被稱為信息爆炸,它是一種信息超載的現象,過量的信息超過個人或系統的吸收能力時,導致發生故障。不同人群之間的信息獲取能力有所不同,信息獲取能力強的人,能夠從海量的資訊、知識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信息檢索和利用能力差的人,往往很難或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即使是信息檢索能力強的人也容易被各種推送和信息干擾,過多的信息將會使得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被湮滅,造成信息浪費。如何保持專注和檢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成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強弱,也使得二者之間形成“馬太效應”,懂得檢索信息和保持專注的人將會在有限時間內獲得越來越多的有效信息,而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情況下將更難獲取有效信息,進而產生越來越大的知識鴻溝。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征
由于許多自媒體篇幅的限制或為迎合大眾的碎片化時間閱讀的需要,許多新聞、報道、文章等,通常都不會太長,并表現出明顯的時效性,對于網絡上引起大量討論的事情,當天就能做出評論和跟蹤報道。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自媒體推送的消息紛繁復雜,但作為讀者來說很難很好地從系統上去認識整個事件或某種知識。過多地被動接受碎片化的知識,對于事實的認識不全面和不深入將會造成思考能力的缺失,不能很好地整合知識。但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獲取信息變得便捷,能得到不同角度的看法,并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人們對信息利用和思考能力的差距,導致傳播效果溝在新媒體時代不斷擴大。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
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征造成自媒體發言人或者評論人責任感缺失,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聲,許多人通過自媒體、微信、微博等,對于突發公共事件即時發布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沒有對事實進行全面的跟蹤和調查,僅憑一時所見所聞而發布觀點和評論。由于缺乏媒介素養,海量意見的生成,會造成專業性稀釋,甚至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批評,也容易造成信息污染,使得網民無法分辨信息的對錯。
(三)獲取信息的動機不同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選擇性比大眾傳播媒體更為豐富,受眾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信息去閱讀,但即便是選擇同一種媒介,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動機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媒介只是為受眾服務,提供受眾盡可能滿意的信息,媒體無法控制受眾的選擇,無法強求受眾接受自己所傳播的訊息。這充分體現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傳播效果溝上所起的作用。
(四)媒介使用能力的差別
有時大眾在網絡中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下載這些信息資源又需要下載安裝瀏覽器,或者需要運用一些數字信息能力。而那些受經濟條件和受教育程度限制,或是沒有及時接受數字信息教育的人則會在獲取數字信息上遇到困難和瓶頸,從此望而卻步。有些信息需要通過學習不同的解碼方式才能夠獲得譯碼,媒介使用能力強的人將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與媒介使用能力弱的人拉開信息資源擁有量的差距,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知識鴻溝的產生。
(一)加強信息消費保障,消除數字信息資源消費上的差距
對于收入低保家庭或學校的貧困學生,在使用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時可以采用免費獲取或優惠獲取的政策。新聞門戶發送的新聞或文件等信息可以通過基層干部進行宣傳,教授大眾獲取免費信息和資訊的方式。
(二)使傳播內容有趣和有用
對于媒體傳播的信息,受眾有自由選擇權,媒體要盡量提高傳播信息的趣味性或知識性,這樣才會吸引更多受眾觀看,從而改變他們對于事件的認知和態度,以及對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作為媒體人或輿論領袖,需要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應當具有作為媒體人的責任感,遵守道德準則,不刻意制造和煽動公眾的情緒,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盡量生動有趣,不過多推送毫無意義的文章,要做出客觀的評價。
(三)提高公眾的傳媒素養
傳媒素養指人們對大眾傳媒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包括對媒介積極作用的開發和利用能力、對媒介消極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對媒介內容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傳媒素養也可以認為是信息素養,作為一種能力,不僅傳媒工作者需要具有,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在網絡信息時代,辨別信息的真偽、合法地傳遞信息、減少謠言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有利于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為人們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行公眾傳媒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消除數字信息資源利用意識和能力上的差距,縮小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鴻溝。
(四)完善信息監管舉報制度,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為了減少網絡不良信息的污染,應當建立起合理的信息監管和舉報制度,如果受眾發現不良信息或者謠言等誤導大眾的消息,可以及時進行舉報,將有利于改善網絡環境,并提高網絡信息的準確性,使受眾獲得有用的信息。信息監管部門應及時發現并清理錯誤信息,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信息社會,將有利于縮小人們之間的知識鴻溝。
1.趙建國.傳播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2.陸剛.數字信息資源利用中的“馬太效應”及消除策略[J].圖書館建設,2003(06):43-45.
3.張越.試析新媒體時代的“知溝”表現及原因[J].新聞世界,2014(07):142-143.
4.童曉渝.第五媒體原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
本文是2016年河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規劃項目“新聞價值理論視域下的媒體新手成長規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SKGH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