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建明
新媒體形勢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探析
□ 姚建明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媒體傳播環境發生變化,媒介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媒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類媒介形式與內容讓受眾群體應接不暇,一些受眾也因此變得麻木,電視臺新聞報道難度越來越大。電視新聞欄目若想持續發展,要適應新媒體環境,有效吸引受眾群體,加強節目改革創新,采取符合時代特點的新聞報道策略,打破傳統電視新聞欄目形式與模式,適時、適當地迎合受眾,站在受眾需求角度上考慮新聞報道策略。本文將針對新媒體形勢下電視新聞報道的策略展開分析,以促進我國電視新聞工作的開展。
新媒體;媒體環境;電視新聞;新聞報道;報道策略
電視新聞是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民眾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工具,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職能,發揮著社會輿論引導功能。但近些年,新媒體形式的出現給電視媒體帶來巨大沖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媒體形勢下,電視新聞并不具備競爭優勢。而且在傳統報道中存在一定問題,難以有效吸引受眾注意力,已逐漸無法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新聞需求。電視新聞節目若不進行改革創新,最終將被新媒體所取代。因此,電視新聞節目應積極改革報道策略,轉變傳播手段,增強節目可看性,吸引更多受眾,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
電視新聞報道是以新聞材料為基礎,通過現代電子技術,利用電視屏幕,形象地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手段,在傳播中,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圖像。其制作程序分為電視攝像、記者采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等幾大步驟。電視新聞不同于傳統報紙新聞,可形象、生動、系統地對報道事物的發展過程進行解說與介紹,是現代電視節目的主體內容。常見的電視臺新聞欄目類型有實況電視新聞、人物式電視新聞、評論式電視新聞、直播式電視新聞等。國內較為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有《新聞聯播》《東方時空》《世界周刊》等。從電視新聞報道的基本特點來看,要求客觀、真實報道,不得過度加入個人感情色彩,所報道的內容通常具有時效性、指向性、定期性、記錄性、報道性,涵蓋多個領域,涉及經濟、文化、科技、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對社會信息傳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媒體是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化媒體形式快速發展形成的新概念,涵蓋所有數字化媒體形式,其傳播通常以互聯網為信息傳播媒介,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包括數字電視、移動媒體、網絡媒體等媒體形式。
電視媒體屬于典型的傳統媒體,由于產生時間較長,運營發展模式已基本定型,有特定受眾群體,很多受眾養成固定時間收看電視新聞的習慣。但隨著新媒體形式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豐富,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使得新聞報道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電視新聞呈現邊緣化發展趨勢,已明顯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如何進行改革創新已成為業界焦點。
傳統電視新聞報道形式、手段單一,不僅信息傳播速度慢,且更無法與受眾形成及時互動,新聞時效性便會受到一定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已習慣信息的實時傳播,所以對新聞時效性要求更高。人們都希望在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真實、有效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擴大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降低了信息價值密度,導致受眾對電視新聞的有效性和權威性提出了更多要求。網絡信息權威性低下的時候,人們希望能通過電視新聞了解真實的社會信息。因此,電視新聞報道便要更加嚴謹,保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此外,受眾也對電視新聞的互動性提出了要求,這迫使很多電視新聞欄目加入了及時反饋機制,利用新媒體與受眾建立互動,如“搖一搖”“掃一掃”等。
新媒體給電視新聞報道帶來的影響已不容忽視,電視新聞若想持續發展,就要進行改革創新,應積極轉變報道策略,適應新環境,發揮自身優勢,增強媒體競爭力。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發展受到制約,電視新聞報道面臨改革。
(一)改革電視新聞報道形式
從當前新媒體發展環境來看,三網融合趨勢已十分明顯,受眾已不再滿足傳統電視新聞報道形式。傳統電視媒體傳播環境下,由于電視信號及其他原因所限,一些時候受眾無法及時觀看電視新聞節目,新聞時效性易受到影響,而新媒體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提供了更多途徑。因此,電視新聞報道應改革報道形式,將原有媒體資源與新媒體相互結合,擴大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彌補傳統電視新聞報道局限,增強電視新聞的時效性。例如,借助網絡媒介和移動媒體,為受眾提供同步的網絡直播,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手機互動、微博互動等環節,讓受眾對新聞事件進行討論,從而豐富節目形式,滿足受眾需求,激發受眾觀看興趣,增強電視新聞的互動性,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力,構建新型電視新聞報道模式。根據中國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網絡用戶數量已超過7億,移動網絡普及度非常高,電視新聞報道完全能借助網絡媒介彌補電視信號的限制問題。當前已有電視新聞節目借助移動網絡吸引大量受眾的成功案例,如《中天新聞直播》《海角新聞直播》等。
(二)轉變電視新聞報道理念
目前很多電視新聞節目,對新聞價值的強調不夠,節目報道深度不足,在新聞報道中缺乏發現意識、挖掘意識,素材選擇與發現上存在問題,只是粗淺報道,進行表面現象講述,難以剖析出獨特的新聞觀點和深層內涵,最終導致新聞報道平淡無奇,缺乏權威性,難以有效吸引受眾。電視新聞報道改革中,應積極轉變新聞報道思維和理念,增強發現意識和挖掘意識,通過深入的新聞挖掘,提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使新聞報道能得到受眾認可。在新聞報道中盡量挑選實際生活中具有新聞價值的社會信息與事件,注重新聞價值的提取,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挖掘,以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剖析,挖掘事件背后蘊含的新聞價值與深邃意義,緊抓新聞事件的敏感點,提升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三)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平民性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市場已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電視新聞報道必須面對現實,考慮到受眾需求。因此,電視新聞報道應緊抓受眾心理和新聞節目的特殊規律,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平民性,以民眾為中心去考慮新聞節目的設計思路,基于百姓視角制作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多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做真正的大眾新聞。電視新聞的服務對象是普通民眾,民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若過多使用專業術語,受眾無法看懂,便會失去觀看興趣。除了報道方式要增強平民性外,報道內容上也應增強平民性,加強新聞報道與生活的聯系,滿足受眾關注社會的心理需求,從而強化電視新聞報道的代入感。例如,吉林都市電視臺的《守望都市》、吉林長春電視臺的《城市速遞》、河北都市電視臺的《今日資訊》等新聞欄目,便非常注重新聞報道的平民性,獲得了較大成功,積累了大量固定受眾群體。以《守望都市》為例,該新聞節目為更好地吸引受眾,降低新聞收看難度,增強新聞報道可看性和平民性,采用了故事化報道路線,巧用懸念與節奏,將生活中的戲劇性和豐富性交織在一起,像講故事一樣將新聞講述出來,深受觀眾喜愛。這種故事化新聞報道模式能使受眾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這更符合廣大受眾群體的認知條件,使新聞節目更具可看性,能巧妙吸引受眾群體,激發受眾觀看欲望。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三網融合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且我國已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在這種新媒體形式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傳統電視媒體必然要受到新媒體的沖擊。電視新聞節目若想持續發展,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必須要適應新的媒體環境,轉變報道策略,加強對新媒體的利用,豐富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平民性和可看性。
1.傅冠軍.市級電視媒體重大新聞事件報道的新策略——以長沙電視臺政法頻道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6):65-67.
2.朱偉.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敘事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柳玉松.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品牌欄目的發展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4.
4.陳增偉.淺談新形勢下縣級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策略[J].中國報業,2014(02):64-66.
5.文凡.地方電視媒體新聞專業頻道的現實運作與理想提升[D].四川大學,2007.
(作者單位:南通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