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力 沈豆子
播音主持專業“以賽促教”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譚力 沈豆子
近年來,播音主持專業以其迅猛的發展態勢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之一,但較為傳統、老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高校實踐課程的教學需要,播音主持專業急需創新性的、實踐性的教學模式。“以賽促教”作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與賽事相融合,打破陳規,彌補了以往教學中的不足,更加貼合專業實際,對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播音主持;以賽促教;教學模式;實踐課程
近年來,廣播電視領域的蓬勃發展大家有目共睹。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進步點燃了播音主持行業的火熱,良好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膨脹的行業需求,播音主持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之一。藝術性與應用性是播音主持專業兩個突出的特征。在播音主持課程的設置上,學校通常秉承由基礎到專業再到實踐的培育理念:大學一年級主要進行公共文化課程與基礎理論的教授,大學二年級開始接觸專業化的課程,大學三年級進入到非常重要的實踐課程的階段。但面對著瞬息萬變的傳媒環境,盡早使學生進入實戰狀態不僅是應對就業的有力武器,更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優化課程教學效果的良好對策。“以賽促教”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在探索中應運而生。
(一)概述
播音主持專業“以賽促教”實踐課程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探索。它的教學主體為專業在讀學生,以育人思想為主導,借助高校和媒體行業展開實踐和教學的模式。與以往較為老舊、刻板的教學方式不同,“以賽促教”將灌輸式、被動式、單邊式的教學改變為引導式、主動式、競爭式的競技比賽教學方式。播音主持專業以各類專業性比賽為觸點,將比賽的考評標準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通過比賽來實現一系列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以賽促教”在高校中,特別是在播音主持類專業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因為它不僅是試金石、催化劑,同時也是很好的衡量標尺。通過“以賽促教”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預期達到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找準教學質量和學生自身能力定位。之所以稱這種模式為試金石,是因為通過一系列比賽,通過跟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同場競技,可以發現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的薄弱之處,幫助學生對自身能力得到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做到取長補短。同時,比賽能夠明確學生未來的培養方向,完善教學方案。
第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競爭力。通過比賽這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以及分析、思考、總結問題的能力;利用比賽的競爭性,則可以激勵學生不斷向優秀學生看齊,力爭在競爭激烈的播音主持行業脫穎而出。同時,“以賽促教”也可以提升高校該專業的競爭力,提升其認可度與知名度,形成特色和品牌。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建。大學階段的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塑造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向上的價值觀,樹立高尚的藝術追求與修養,培養良好的職業操守與奉獻精神,將情感積累與價值導向帶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三)教學形式
第一,緊密結合比賽的基本要求、競賽內容、程序、評價依據、注意事項等展開理論知識教學,有意識地帶領學生以比賽為支撐找準理論的側重點,掃除基礎盲區。同時,通過回顧歷屆比賽的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增強學生的比賽實戰技巧,積累經驗。
第二,采用課堂內部比賽方式。基礎性的比賽,著重考察學生的發音、氣息、表達等基本功,通過誦讀詩歌、繞口令、指定朗讀等形式來進行評比。專業性較強的比賽,考察學生的應急應變能力、即興發揮能力以及對現場的掌控能力等。特定方向的比賽則包括后期配音、廣播節目以及少兒節目主持等具有方向性的、較為具體的形式。
第三,參加社會各類型專業性比賽。除了在校內進行“以賽促教”外,還應多多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真實比賽,觸碰未來崗位,體驗具體角色。在一些權威的、競爭激烈的大型比賽中,學生通過同場競技、溝通交流以及賽前預熱和準備,達到鍛煉自己、取長補短、學習新內容、積累實戰經驗的目的。
(一)夯實理論基礎
不論任何專業的學習,理論基礎都是根本。只有將理論的地基打牢、夯實,后面建造的“高樓”才能穩如泰山。在進行“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時,首先要督促學生以比賽為契機,牢固掌握專業的基礎性知識,將理論知識中的漏洞堵住、填平。一方面,在大一和大二的學習階段就要使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以“厚基礎、廣范圍”的標準嚴格要求學生,使其摒棄理論無用、理論枯燥的負面情緒,提前將基礎扎實掌握。另一方面,進入到實踐課程中也應要求學生時刻不忘積累理論知識,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會節約出許多寶貴的時間來進行比賽的準備,同時也會為比賽增添信心。
(二)營造良好教學環境
教學模式的構建離不開良好教學環境氛圍的烘托。為了更好地運用“以賽促教”這一模式,需要多部門聯手,從多個方面打造更好的教學環境。其一,改善教學硬性條件。教師單純的講解得到的教學效果很顯然不如通過一些媒體設備的輔助來進行教學。可以增添必要的多媒體設備,例如電腦、大屏幕、投影儀、音響、話筒等來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此外相關場地的設置,如專用廣播室、模擬新聞播報間等也為教學提供了真實化場地。其二,增加教師、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學校以及院系應給予新興教學模式足夠的關注和支持,組織專業教師舉辦相關的能夠增加交流機會的活動,例如講座、交流會等。其三,學習觀摩,體味實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學校與院系應盡可能地爭取到各級各類比賽的參賽、觀摩或者服務資格,為教學和學生提供源頭保障,增加學習的機會,帶領學生作為選手、志愿者或者觀眾,參與到真實比賽中來,近距離地接觸到比賽。一方面,學生親身體驗比賽的真實氛圍,可以提前感受將來可能面對的比賽場景;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將賽場選手當作參照物,進行查漏補缺,積累比賽經驗。
(三)構建完整課程系統
教學模式的構建,除了要創新和優化各個模塊、環節,更重要的是要將部分連接起來,融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形成完善的、有程序的教學課程體系。第一,要進行充分、完備的賽前準備和預熱。在學生進入到大三的實踐課程之前,教師就應著手比賽事項的安排。一方面進行教學調研,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收集高校中以及社會上即將進行的各項比賽信息。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比賽的難度與特點以及參賽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合理安排講授內容,同時幫助學生熟悉比賽,做好充分的賽前準備工作和備戰聯系,達到預熱效果。第二,要在比賽中進行科學調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和安排,爭取做到揚長避短,發揮最大能量。在比賽當中,教師應適時將理論知識、比賽經驗、情緒調節等穿插進去,根據學生的比賽狀態與發揮情況進行控制和調整,幫助學生在主持、外形、表演等多方面得到提升。第三,實行賽后總結和反饋機制。在比賽時及時撰寫筆記,引導學生在賽后將個人感受、存在的不足以及吸取的經驗進行總結;還應將比賽的成績、評價等進行統計和分析,為以后的學習和比賽做好總結。學生的反饋將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四)跟進人員隊伍建設
第一,盡可能地配備權威性播音主持名人或專家。為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獲得較好的提升,應適時地邀請權威專家進行專業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了解一些課本中學不到的內容。第二,設置專門人員在比賽中為學生做好指導與服務。在比賽中專門配備相關的工作小組,包括帶隊老師、專業指導老師、造型師、后勤服務等,為比賽和教學提供專業的人員配備,幫助學生專注投入到比賽和學習中。第三,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素養。作為“以賽促教”的實施者和帶領者,教師的角色十分重要,影響到這一教學模式是否能夠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實踐課程教師應自覺地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和技能的學習,揣摩和探索能被學生更好消化吸收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將自己塑造成為理論儲備與行業經驗都過硬的領路人,更好地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做好指導,解決各項疑難問題。
(五)建立教學效果評價機制
“以賽促教”的實踐教學模式還在探索中,仍是一種走在成長中的教學模式,成熟完善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能夠很好地展現這種教學模式與眾不同的優越性與實際的應用效果。“以賽促教”從多主體出發,多維度展開評定,從評價結果來了解教學的真實效果。
建立“以賽促教”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具體來說,第一,要統計來自學生的評價。對教學效果最具有發言權的是身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作為教學模式的體驗者,學生擁有對自身學習情況與成果最直觀的感受,通過調查問卷、座談等形式,可以獲取學生內心對專業學習的評價,他們在描述自己學習感受的同時還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二,收集學校、院系以及教師的評價。學校和院系也要定期對教學進行監督和評定,可通過參與研討公開課、開展教學討論以及追蹤畢業學生發展情況等方式來評價教學效果。而教師則可以通過互相評定和自我審查的方式來對教學進行評價。第三,收集社會或媒體的評價。通常情況下,教師或者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意味,單純靠這些人群的評價很難給予“以賽促教”教學模式一個科學客觀的評定,這就需要結合社會上特別是媒體行業內的人士的一些評價。
“以賽促教、賽教合一”無疑是播音主持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作為教學模式的新思路,當前的“以賽促教”在實踐課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經受著很多困難的考驗,在很多環節都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但是以比賽來促進教學,從而促學、促改是不斷深化播音員、主持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需要,也是形成專業的、系統的、成熟的教學體系的必由之路。“以賽促教”不僅是理論與實踐的合璧,而且對學校、老師以及學生來說都是鍛煉與洗禮。在構建“以賽促教”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既需要學校的支持,也需要教師個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響應和配合。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以賽促教”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式一定會向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創造出新的教育輝煌。
1.肖海慧,鄧凱.“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
2.金宗安,項莉萍,李棚.“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3.王睿.“競賽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教學模式[J].西部廣播電視,2014(14).
4.劉廣亮.“以賽代練”培養模式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革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5(19).
(作者譚力系欽州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沈豆子系廣西工業技師學院教師)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中華經典誦讀大賽’與播音主持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融合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4JGB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