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關系研究*①

2017-04-12 10:28:15閆煒煒
實事求是 2017年4期
關鍵詞:新疆轉型文化

閆煒煒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 文化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關系研究*①

閆煒煒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 文化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文化轉型的動力由社會實踐的變化引起,而文化轉型的結果和目標必然指向社會發展,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繼承與創新這一轉型過程。在中華民族文化圈中,新疆文化以其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質尤為引人矚目,這種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新疆多民族共存發展、多元分布格局的社會歷史演變和相互影響的結果。我們對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可以分為古代—近代、民國時期、建國至今三個階段,通過二者相互關系的研究旨在強調,新疆民族文化轉型的顯性意義是社會的文明進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深層意義則在于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 民族文化轉型 社會發展 關系

文化轉型的研究,是西方社會學初創之時劃定自己研究邊界、獲得研究的合法性問題意識的基礎,并間接影響到中國社會學,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而逐漸恢復起來的社會學的成長與性格發展。崇高的事業需要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嶄新的社會實踐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引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矛盾糾紛不斷增加,人們開始追逐和聚焦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二者在觀念和意義層面之間的聯系與互動。特別是這種研究作用于當前歷史與現實互為鏡像造就的新疆獨特而復雜的發展格局,必然為厘清新疆社會內部諸多問題,為新疆工作總目標——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營造良好的輿論空間及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一、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

任何文化,都有一個自我的生長周期——青春期、生長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唯有不斷吐故納新、推陳出新才能永葆活力。對于文化這個復雜復合體的認識,我們必須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將其放置在時間(流變形式)、空間(組合形式)的位置之中,才能觀察到文化各種層面、不同類型模式的歷史發展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穩定只是文化的形態、結構的一個特征和短暫表現,而變遷才是文化的根本屬性和永恒的主題。關于“文化轉型”問題,如同對“文化”的多樣化認識一樣,學術界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和理解。文化轉型就是文化變遷的突變形式(湯一介);文化轉型是指人的整體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傳統向現代的根本轉變(陳一放);文化轉型是經濟轉型的必然產物(蘇前輝)。[1]“文化轉型是特定文化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基礎性因素巨變的條件下的一種質的變化和發展,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歷史性的全面的超越,是一種飛躍、升華、過渡或轉換。”[2](P10)值得關注的是有學者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對文化轉型作出深刻的闡釋:“文化轉型同文化危機一樣,亦不是經常發生的歷史現象,無論是個體的文化習慣的改變、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某些文化特質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義上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只有在大的歷史尺度上所發生的主導性文化觀念、文化理念、價值體系、文化習慣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脫胎換骨性的轉變,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3]

為什么會發生“文化轉型”?首先,文化轉型是由社會內部的變化而引起,社會實踐發生了變化,文化變遷或遲或早都會到來。改革開放之后,伴隨經濟的發展,各民族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社會行為、生活方式、語言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發生著變化,同時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危機與機遇等矛盾問題之間的博弈,如時代追求與傳統觀念不相協調、對外發展與人文素質準備不足、落后習俗與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沖突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當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轉型。其次,文化變遷的發生也離不開外部環境。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我國國門,此后我國就被迫進入到世界秩序之中,傳統的以農耕為基礎的宗法社會隨之開始發生解體,傳統的制度文化以及其核心價值(心態文化)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消亡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4](P276)在激蕩的社會浪潮中,只有積極樹立改革、開放的意識,盡快完成適應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社會結構轉型,建立主導型的文化模式,才能擺脫被殖民化和被邊緣化的命運。

文化轉型的結果和目標必然指向社會發展。這是因為,首先社會要順利轉型需要文化作支撐,需要一種深深熔鑄于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的力量,這種力量對于民族精神的培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發展更多地指向現代化,而文化轉型和現代化密不可分,社會發展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文化的進步,文化進步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和進步,即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構成了文化進步的尺度和核心。其次,倡導文化轉型就是以民族的發展與進步為著眼點和目的的,是以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和民族繁榮為宗旨的。最后,文化的轉型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價值認同、社會共識、核心價值觀念等,尤其是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問題,這對于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以及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有著深遠意義。

二、新疆民族文化轉型及其動力機制

文化與民族二者休戚與共,一方面文化的載體是民族并且是民族的標識、根基和靈魂,另一方面,民族本質上就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共同體形式。“民族發展過程”也是文化變遷研究視角的一個內在依據。鐘敬文先生曾對“民族文化”做過形象的比喻,“民族文化,是明亮的鏡子、是X光、是歷史的痕跡、是推土機,它使民族生活的面貌、內在‘肺腑’、以及走過的道路一覽無余,并且不斷推動民族文化使其前行。”[5](P194)“民族的發展,要想僅僅就在‘現代經濟理性’中發現自己的路實在是不可能的;而更有希望的選擇可能,就是如何動員更為廣泛的社會和文化的資源來提供發展的動力。”[6](P98)可以說,一個民族能夠走到今天,說明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時刻都是在反思的,都是在不斷地進行著轉型的。同時,一個民族能夠走到今天,也是堅持文化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的結果。此外,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其本族群文化的認同是其民族文化傳播的基礎,對國家主流文化的認同和適應,是其走向現代化、促進民族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要求。既要強調族群認同,但更要注重國家認同,要使人們形成超越民族、血緣、語言、習慣、地域等方面的差異,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和隔閡的價值認同。

在中華民族文化圈中,新疆文化以其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質尤為引人矚目。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新疆地區,是唯一一個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四大文明體系匯聚的地方。這種多樣深沉的文化景觀包含著古代歐亞大陸族群間不斷征戰遷徙而來的文化交流、傳播和整合;包含著由新疆特殊的“三山夾兩盆”自然地理造就的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相存相依;包含著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0世紀,多種宗教陸續傳入新疆帶來的文化遺存,還少不了公元前1世紀開通的橫貫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古代“絲綢之路”,對這種文化多樣性的持續性推進。自然,這種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新疆多民族共存發展、多元分布格局的歷史演變和相互影響的結果。由人類學的頭骨鑒定資料分析得出史前新疆古人類的人種類型,塞人、羌人創造的早期新疆文化;漢代以后,南北疆因不同民族的遷入而形成了天山南部東西文化聚合的高昌文化圈、與佛教相連的于闐—龜茲文化圈、東西文化并行的鄯善文化圈和天山北部悅般、烏孫、柔然等游牧民族“行國”文化圈;隋唐時期,西遷新疆的回紇人和當地葛邏祿民族不斷融合,奠定了現今維吾爾族形成的基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整合現象十分突出,本土民俗文化與佛教、突厥文化交相輝映,文化鼎盛繁榮;元明時期是契丹、蒙古等新成員民族遷入新疆的又一個高潮時期,同時伴隨伊斯蘭化的過程,新疆近代各民族初見端倪,文化景觀五彩斑斕;清代是新疆民族的定型時期,以維吾爾族為主的13個世居民族并存分布格局基本確立,從而也奠定了新疆的多元文化特性。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仍是各民族文化個性鮮明的基質,在各民族社會中至今還起著相當程度的社會規范作用,既有美學色彩意義,又有著以文化總體優勢互補來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類社會發展雖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本質上仍與自然界一樣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文化的變遷、轉型,必然也遵循這一內在規律。要看某種文化是否應該轉型,就必須率先認清這種文化發展的基本特性。上文已經概述了新疆文化、民族文化多元發展的現狀,分析新疆民族文化的轉型情況主要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轉型。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于2011年5月刊布)的數字,新疆全區常住人口為21 813 334人,少數民族人口13 067 186人,占總人口的59.9%,人口已過千萬。同時,2009年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統計,新疆現有10個少數民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伊斯蘭教,人口1 130多萬。[7]從兩個上千萬我們就可以看出以少數民族文化作為立論依據和量化表達是合情合理的。同時,分析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轉型不能不以維吾爾族為例,首先,源于其人口數量。根據2016年新疆統計年鑒顯示,全區目前排在前三位的是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人口數量分別是1130.33萬人、861.10萬人和159.12萬人;其次,源于其文化的代表性。維吾爾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而隨著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并取得主導地位后,維吾爾族就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使新疆維吾爾族文化兼具有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特點并成為新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是源于維吾爾族是傳統的農耕民族,與中原農耕文化有高度的相似性與相通性,分析其文化轉型具有典型性。

綜上可覽,新疆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的構成基礎必然會造成民族價值取向與社會心理的多元性與沖突。首先,“就自然而言,沒有哪塊地方像這里這樣,自然的參與、自然的色彩對歷史文化發展進程的影響和制約,如此直截了當地凸現在歷史生活的表象與深層。有時候,自然的故事整節整節地被載入人的活動歷史。許許多多富庶一時的古代城國和強大驍勇的部族神秘地消失在流沙和冰雪之下;一座座廢棄的城堡在月光下講述民族流浪的歷史;自然覆蓋了人們的生存感受,這唯一的啟示和命運的主宰似乎凌駕于社會生活的主體之上。”[8](P205)這種自然的物象既有綠洲歌舞、飄香的瓜果、成群的牛羊、清澈的伊犁河,還有白花花的鹽堿地、寸草不生的沙漠、沉寂的古城廢墟。以這種自然基調所展現出的文化精神和氣質是大氣、粗獷、豪放的,也是極致和簡約的,其所引起的人們隱性的復雜心境既是積極熱情地面對生活又有對自然的敬畏和無力。同時,新疆的這種自然生態環境以天山為界,形成了草原游牧經濟文化和綠洲農耕經濟文化兩個各具特點的文化區域,守土為業與游畜就草的農耕與游牧文化區域自然帶來了“守”與“游”的文化心理差異。守成、守業與守心的家園意識,既是一種對舊傳統和過去經驗的保護,又導致了人們安于現狀、封閉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游牧、游歷、游變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法則,只有“游”才能活,才能強,才能勝。但游牧生活的遷徙與游居,導致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文化繼承的困難,人們關系紐帶松散。其次,“新疆民族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不斷選擇和變遷的狀態,輸入性和跳躍性特點十分明顯,因而造成文化斷層、文化整合的困難以及文化傳統的無法以一貫之。”[9]繼而,宗教信仰在對世俗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絕對命運”的意識形態支配和繁雜的禮俗,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人生本位”“群體本位”和“道德本位”造成了“理性精神”的缺失。在其受到民族分裂主義的和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后,更易產生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的危機。

這些由自然歷史、民族宗教、經濟文化誘發的價值沖突勢必導致人們很難融入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的超越性與自在性的矛盾上升,自發地形成一種“內源式”變遷,這種“內源式”的變遷說到底是其傳統文化量變積累的必然結果。而在新疆社會改革、市場經濟、大眾消費文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刺激和沖擊下,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變化等,則是一種“外源性”變遷,新疆民族傳統文化的轉型更多地是依賴于這種“外源性”因素,這種被動與外生性的特點決定了新疆民族傳統文化轉型的實現程度,與現代文明的有效接觸時間、力度,與社會對異質文化包容吸收的程度有很大關系。因此,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推進這場有目的的社會革命。

三、不同時期的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

(一)古代—近代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

“新疆古代稱為‘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漢書·西域傳》云: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自此而后以迄于清,歷代著作多以西域名之。[10](P9)“新疆”一詞作為固定地名和成為正式省份的出現,要到1884年(光緒十年)。鑒于無文字記載的史前西域文化情況,我們需要借助于考古學資料來認知。人類在西域的活動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但未形成完整層面上的遺址。從新時期時代遺址遺物的分析,可發現有以大量細石器、大型磨制石器和以彩陶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0](P12)并且遺址的出土地可見新疆綠洲、山谷、高原等不同文化類型。從石器型制、打制技術、品類、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等方面看,與周邊(內蒙、寧夏、青海、甘肅)的細石器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交融性;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已有分工,某些較為發達并早于內地,但總體水平落后;產品交換已經出現,同樣出土的文物也顯示了西域與中亞廣大地區、南亞一些地區存在過的文化往來,據先秦古籍《穆天子傳》《山海經》《管子》等中記載,中原與西域之間早有往來。種種研究成果可見,西域史前文化既具本土性(主流)又與其他地區有密切的聯系。

漢朝統一西域,特別是“絲綢之路”開通后,極大地促進了西域與內地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域的農作物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除此之外還有牲畜、畜產品、藥材、玉石制品等,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傳入西域并經過此地西傳,如在樓蘭、尼雅等地考古發現的“錦”(嵌織有隸體漢字吉祥語句)、還有樓蘭、民豐出土的紙張(包括中原典章制度、音樂歌舞、漢字),都表明除物質交流外,文化交流也很繁盛。印度佛教傳入西域,并由西域進一步傳播到內地,是漢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也使西域居民的價值體系和社會心理發生了重大轉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更迭、動蕩分裂的局面對西域政局和民族結構的變遷產生了很大影響。佛教東傳,使得佛經的翻譯和佛教思想的傳播都極為興盛,出現了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民族間的頻繁遷徙以及絲綢之路新道開通,促進了地區民族大融合,形成了鄯善(以漢文化和鍵陀羅文化并行)、于闐(大乘佛教文化為中心)、龜茲(小乘佛教文化為中心)和高昌(東西文化交融為特點)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隋唐五代、遼、宋、金時期,西域與中原在石窟藝術(壁畫、雕塑)、音樂、造紙術、冶金技術、農耕工具和技術等方面的雙向交流與吸收,促進了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西域政權勢力的頻繁角逐、交替控制與“絲綢之路”的繁榮鼎盛,使得民族結構發生變動的同時,也為西域民族文化增添了突厥、漢、吐蕃、粟特等新鮮的文化因子,綠洲城邦各國呈現出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狀態。此后,高昌回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歷史文明,完成了回鶻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重構整合,加快了西域民族融合的進程,最終成為西域諸地的主體民族。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以操突厥語族語言為特質的各游牧部族的傳統文化、以伊斯蘭教為表象的新型文化,出現在喀喇汗王朝境內,并經過約半個世紀由南到北的傳播,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11](P251)西域的文化景觀也因此顛覆了以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開始發生深刻變遷。

元明清時期,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了西域和中亞地區與內地的大規模移民浪潮,這種民族間密切廣泛的往來與融合,促成了回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及近代維吾爾族的形成。以察合臺文學為冠首的西域各族文化藝術得到很大發展,史書《拉失德史》,歌舞形式《十二木卡姆》等均已形成。清王朝的建立及其對天山南北的統一奠定了近代中國西北疆域的基礎,除原有民族進一步發展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民族進入新疆,經過不斷遷徙、融合發展形成了近代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多文化格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民族在原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互相學習,互相吸收(如漢族軍民的大量進疆產生了以此為主體的西陲邊塞詩文的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主要是通過多項政策實施引導,在各地興辦“義學”或“私塾”,仿內地建置,至光緒末,實行諸多“新政”,如編練新軍、興辦實業和興辦新式學堂(伊犁、迪化首開)等,當時新疆一些青年被選派出國留學,在后來的新疆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P56)

(二)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

清代以后,新疆近代民族格局形成,同時由于西方殖民勢力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擴張,造成各民族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民國期間,新疆先后經歷了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國民黨統治時期。其中金樹仁時期為過渡時期,統治僅5年,政局不穩,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應付內憂尚恐不及,談何文化建設。”[13](P29)在楊增新統治新疆的17年間,“對于漢人稍有知識者又極力設法排擠之,使新疆教育事業日漸退化”。[14](P498)他所實施的愚民、文化封鎖政策,造成新疆文化發展落后,境外各種文化思想趁虛而入的嚴重后果。金樹仁執政后提出“開辦教育,疏通民智”,遂使一度落后的新疆教育事業有所發展,但其教育模式仍以宗教教育為主,雖建立了新式學校,但也未能扭轉文化落后局面。同時期陳獨秀高舉“民主”“科學”旗幟在內地開展的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未能在新疆扎根,新疆民族文化面貌總體處于落后狀態。盛世才執政初期頒布施政了“八大宣言”和“九項新任務”,繼而在其基礎上,又進一步概括出反帝、親蘇、民族平等、和平、清廉、建設的“六大政策”,這些文化政策是在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背景下和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協助下才得到實施的。具體的文化建設措施是“在高等教育及初級教育、社會職業教育方面實施發展教育工作計劃;形成新疆現代文化傳媒和出版的雛形;由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領導和參加的‘反帝會’及各民族文化促進會的成立對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主導作用。”[13](PP33~36)隨著國民黨勢力在新疆的發展,“反帝會”解散,“三民主義”取而代之。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以來,新疆民族文化轉型除了在時間上的滯后外,主要還是延續了本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特點,其文化結構形態的轉型主要是顯性物質文化層面的量變,但對于隱形層面—制度特別是觀念文化的嬗變與轉型表現并不十分明顯。從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次新文化新思想對新疆各族民眾的輻射和影響來看,除了抗戰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其他文化影響甚微。并且這種文化思潮是隨著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特定環境呈現出階段性高漲并非持續性高漲,一旦改弦易轍,這種和諧發展的局面也不復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農耕游牧文化自身的經濟屬性所限,這兩種文化都屬于社會分工不顯著,且以滿足自我消費為目的的自然經濟,鮮有資本主主義經濟成分的影子,這種社會經濟基礎必然影響到社會整體水平的發展。二是由于農耕游牧兩個文化圈所攜帶的“守”(安于現狀、封閉保守、小富即安)與“游”(紐帶關系松散)的文化心理,吸收新文化、接受現代文明進程緩慢,步履維艱。三是各民族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偏見與懼怕心理,這是小農經濟的一種表現,是習慣從“民族本位”角度去解釋一切,是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自省的表現。

(三)建國以來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

上個世紀50、60年代,新疆社會文化發展的主旋律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并得到了歷史性的強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特定歷史時期民族國家形象和認同功能的需要。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聚集的地方。民族間因為文化的巨大差異而帶來的持續性的分歧、沖突和融合也在所難免,這對中央政權一直都存在巨大的牽制。新中國成立后,為改變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受壓迫、剝削的現狀,以及彌合民族分歧,急需構建起一個超越文化鴻溝、凸顯民族“同一性”并可納入合法的、共享的民族國家共同體之中。“透過共同的想象,尤其是經由某種敘述、表演與再現方式,將日常事件通過報紙和小說傳播,強化大家在每日共同生活的意象,將彼此共通的經驗凝聚在一起,形成同質化的社群。”[15](P5)意識形態的宣教便是手段之一,這種“想象”亦或是“建構”也是通過文學藝術的方式得到“加強”和“凝聚”的,因為“文學作品不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鏡子,而是這些復雜意義的一部分。”[16](P55)無論是漢語文學還是少數民族文學具體的實踐路徑就是通過建構共享的革命歷史記憶,來彰顯一體化的國家意識、感召力量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與未來遠景。這種一元化所要達到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由這種幸福和喜悅感而產生自發的、由內而外的對黨和國家的贊美和頌揚。

“文革”十年,在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過程中,大批的文化、教育戰線的工作者受到迫害,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高校停止招生,以政治運動取代對知識的學習和追求,使新疆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1976年自治區7所大學在校學生僅有6 300人,比‘文革’前的1965年少1 400人。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1976年僅為5.3人,比1965年減少近一半”。[17](P258)經濟、教育、文化事業遭到破壞,團結穩定的局面出現了問題,良好的新型民族關系受到極大損害,所有這些給新疆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各民族經歷了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教育、文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傳統的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一些觀念開始發生相應的變化,各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進步,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縱觀新疆改革開放的歷程,不難看出新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有如下變化:一是文化性質從農業文化和游牧文化轉向工業文化。隨著新疆社會由游牧社會、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物質基礎的變化,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文化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二是傳統的文化觀念發生變化,文化從靜態轉向動態。美國學者哈里森曾經討論動態文化和靜態文化時指出:動態文化強調未來,靜態文化強調過去現在;動態文化重視教育,認為教育是發展的關鍵,靜態文化一般不重視教育;動態文化鼓勵異端,而靜態文化強調步調一致,等等。顯然,靜態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遲早會滅亡的文化,而動態文化則是充滿活力的、對人和社會的現代化具有培育和養成功能的文化。[18]新疆民族文化觀念由靜態向動態的轉變表現為:由封閉走向開放;由保守走向主動;由愚昧走向科學。三是文化結構由重視物質文化轉向精神文化。當前,新疆同全國一樣,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區情并沒有變,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文化還不能滿足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還未能充分發揮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人類既需要物質生活又需要精神生活。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不能說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為此,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新疆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的顯性意義,是新疆文化現代化的內核所在。四是單一的民族文化越來越向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接近。文化認同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生存之根,也是影響國家認同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有了文化上的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認同,進而上升到國家認同。文化現代化的最高層級就是政治文化的現代化——普遍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有所謂的國家歸屬感,故而社會才能穩定和長治久安,這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標準和新疆民族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深層意義所在。

總之,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社會發展關系研究,更多是考察人們在文化轉型期,在社會前行與嬗變過程中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變遷,這對于加強民族間文化交融、各民族團結互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意義重大,是凝結和鞏固各民族群眾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重要手段,并為推進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最直接的文本證明和智力支持。

[1]高靜文,張春霞.哲學視域中的新疆文化現代轉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2(02).

[2]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新疆哈薩克族文化轉型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木拉提·黑尼亞提.啟蒙精神與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轉型[J].新疆社會科學,2011(0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馬翀煒.民族文化的資本化運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7]李建軍.新疆現代文化發展戰略的實現途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8]韓子勇.邊疆的目光[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

[9]賀萍.論制約新疆民族傳統文化轉型的因素[J].實事求是,2003(04).

[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委員會,新疆歷史教材編寫組.新疆地方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

[11]苗普生,田衛疆.新疆史綱[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2]田衛疆.正確闡明新疆歷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拴乾.走向21世紀的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4]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三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15][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7]鄧力群.當代新疆簡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18]閆煒煒.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化轉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疆社科論壇,2011(06).

責任編輯:洪美云

G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4.19

①*本文系國家社科規劃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新疆民族文化轉型與長治久安關系研究”(項目號:14XZX006)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新疆轉型文化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在新疆(四首)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54
誰遠誰近?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灃芝轉型記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社會活動:我們新疆好地方
兒童與健康(2011年4期)2011-04-12 00:00:00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不卡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一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自视频| 亚洲aⅴ天堂|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欧美在线伊人|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色成人综合|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www.精品国产|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69av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欧美精品1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五月激情综合网|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日本色综合网| 久久五月天综合|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青青草综合网|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97狠狠操| 性欧美在线|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a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亚洲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网|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影院|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九色视频一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