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顏悅
“真問”與“問真”:電視問政節目的精神與使命
□ 龍顏悅
“電視問政”類節目已成為許多城市電視臺的看點,受到市民的青睞,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搭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并監督政府依法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從而“為民問政”。“電視問政”類節目成為塑造電視媒體公信力和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平臺,但是媒體對于如何向黨政機關“問難”,還存在許多心理疑慮并缺乏正確方法的指導。一些電視問政類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提問尖刻、犀利,使公眾忽略了與己相關的具體問題和基本的政治訴求,而淪為圍觀的看客,理性、批判的公民被置換成消費的市民。而也有一些電視問政類欄目迫于權力的壓力,未能問出真相,解決真問題,最后淪為政府部門的“秀場”。
筆者通過這些年參與電視問政節目制作以及對同類節目進行比較后認為,當前的“電視問政”類節目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部分:一是發問環節,即對問題發問,對真相追問,對責任追究問責;二是監督落實環節,即問出思路,問出承諾,問出成效。電視問政以“問”而立,節目“秀”的過程也即問題解決的過程,主持人層層深入的問題、官員誠懇的回答、 現場觀眾客觀的評判、現場專家剝繭抽絲式的點評,這些元素的疊合,最終呈現出一個相對理性的時政類電視真人秀節目。
電視問政類節目作為輿論監督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載體,“問”是其成功的起點和關鍵,要改變原有的觀點和克服眼前的困難,真正做到“問”而非“秀”,就需要在“問”上下功夫,其要義在于要有“真問”的精神和“問真”的使命感。
所謂真問,也就是不作假,不流于形式,不避重就輕,實實在在發問,揭示真問題。作為一檔輿論監督類的節目,首先就要敢于“真問”,也就是不畏懼政府權力,不弄虛作假,用真實的案例來發問,用理性的聲音來追問,用真正的力度來問責,將問題置于陽光下,以敦促問題的解決。
(一)用真實的案例來發問
發問是電視問政類節目的第一個環節。問題的闡發需要以真實的案例為基礎,真實的案例需要用事實來展現,從而為準確發問創造條件。以南寧電視臺《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為例,在每一期節目中,欄目組的記者都會花一到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前期的實際調查、深入走訪制作VCR,并現場播放來揭示問題,然后再由主持人向相應的政府部門現場提問。在2017年的第三期節目現場播放的VCR中,記者曝光了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工作時間看電影、玩游戲、逛淘寶等“不務正業”的行為,并以表格的形式進行了統計,不僅提供了事實,也為主持人的提問創造了足夠的底氣。
記者是現實問題的發現者,是案例的描述者,必須站在相對公允的態度,保證案例的真實可靠。由于暴露的是政府部門的問題,記者既不能去迎合政府權力避重就輕流于形式,也不能為了滿足受眾對“揭丑”的偏好,刻意渲染以偏概全。在上面的調查中,南寧電視臺的記者對相關部門進行了兩次走訪,并以數據的形式展示了兩次調查的整體情況,其中某單位“不務正業”的工作人員最多,第一次走訪為14人,第二次走訪為11人,真實有效的數據保證了案例的可信度。因此主持人的提問有理有據,才能給參與問政的官員制造壓力,封堵其辯解的可能。真實的案例是發問的基礎,科學發問、有效發問來源于記者調查的真實案例,這是真問的第一步。
(二)用理性的聲音來追問
發問只是提出問題,而追問卻是挖掘問題背后的真相。追問真相是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源,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犀利的語言制造政府部門的難堪以滿足受眾的心理平衡,從而嘩眾取寵制造噱頭,這既不利于官民矛盾的解決也不利于公民理性思維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主持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他應該是政府部門、當事人、專家學者中間的協調者,應該用更加專業、理性的思考去追問,協調各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促進問題的解決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傳播、普及。如果主持人一開始就存在明顯的“站邊”現象,將政府推向對立面作為節目所消費的對象,這與電視問政培育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民主監督意識是背道而馳的。
從南寧電視臺《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創辦初期,筆者就一直參與節目制作的全過程。可以說南寧電視臺的電視問政欄目經過三年多的打磨,已經將理性探討的聲音更多地融入到節目制作當中。現在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南寧以外城市在處理相關問題上的經驗介紹、也增加了越來越多對正面典型的褒揚。例如2016年制作的一期圍繞精準扶貧領域出現問題的節目中,欄目組既曝光了通過傳銷方式扶貧的某第一書記的惡劣案例,同時也褒揚了被特邀來到現場的六位“優秀第一書記”代表。通過正反兩面的充分展示,激濁揚清,效果更好。
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并非只有官方的不作為那樣簡單,需要政府和民眾之間齊心合力完善制度、認真執行才能得以改善和解決。簡單的官民二元劃分不應該成為尋找解決策略的路徑。電視問政類欄目通過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流讓政府部門更加通民情接地氣主動“打撈”民意,引導民眾更加理性地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問題的解決當中,這才是電視問政節目更深層次的目標。
(三)用真正的力度來問責
發問和追問的最終指向是問責,即誰應該承擔責任或為問題負責,問責的目的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責力度的大小決定著解決問題的效果。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媒體需要接受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在這種條件下,電視問政中對政府的“發難”、給政府部門的“難堪”能夠落到實處而不是“逢場作戲”,依然是市民和觀眾關注的焦點和吸引他們參與的關鍵。
南寧電視臺的《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是由南寧市委、南寧市政府主辦,南寧市紀委、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監察局和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共同承辦的欄目,其作用是發揮媒體監督作用,強化各部門服務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促進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推動南寧市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黨委和政府的支持是問出真問題、問出責任人和追究真責任的重要保證。據統計,自南寧電視臺電視問政開辦以來,就節目中反映的問題,南寧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給予244人黨政紀處分或問責處理。這些事實和數據雖是負面報道卻形成了正面效果,贏得了民心和受眾。比起政府制度性的問責,電視問政欄目通過曝光問題找到對應的主體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用輿論監督要求主體責任部門及相關責任人認真履行職責,更具常態化和靈活性。而被曝光的黨委和政府部門和責任人,也能夠起到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追究到責任部門、責任主體是電視問政有效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的重要保障。
真問是為了提出問題,挖掘真相,是追求事實的一種態度,是問真的前提和基礎。問真是一個探尋解決策略的過程,是真問的進一步升華,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問政為民”。問真的目的在于用真誠的態度問出真思路、用廣泛的社會關注問出真承諾、用后續的密切追蹤問出真成效,并將媒體的監督落實到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各個環節中去,做到全程監督、全方位監督,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一)用真誠的態度問出真思路
對于解決問題思路的提問,一是針對政府部門的相關官員,二是對相應領域的專家學者,三是普通民眾也就是當事人。提問政府部門主要是尋求對已暴露問題的解決思路,提問專家學者則是從專業領域的角度尋求關于政府部門解決思路專業化的解釋和適當的補充,起到出謀劃策的作用,提問普通民眾則是了解民眾的感受、接收民眾的反饋。
在南寧電視臺的電視問政欄目、杭州電視臺的《我們的圓桌會》等都會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一同參與,就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出切實可行的思路。政府部門主要在于表明自身態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給現場觀眾和民眾一個滿意的回復。而專家學者主要是大學教授、智庫的專家等,其角色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從知識層面進行解讀,并對政府部門的應對策略進行點評和適當補充;二是充當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調和者,化解由于問題所引發的官民之間的情緒對立,緩和矛盾沖突。
如何能讓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提出真思路,關鍵依然在于“問”得好。與前面的真問不同,前面的“真問”語言可適當犀利,直指問題的核心。這里應用真誠的態度去問,以前期的提問、追問和問責等環節掌握的情況為基礎,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真誠地發問,以解決問題為指向,將觀眾和市民的關注點拉回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來。
(二)用廣泛的社會關注問出真承諾
電視問政節目關注的問題必然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是基于社會的廣泛關注,問題的解決同樣也需要社會的廣泛監督。媒體只是問題的揭示者,對于政府作出的承諾是否可靠、可行,還需要社會民眾的廣泛的長期關注。
在新媒體環境下,市民表達自身所關注的問題有了可以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在南寧電視臺電視問政節目的錄制現場,現場以及場外觀眾可以通過南寧頭條和南寧問政APP參與滿意度調查,在節目的現場還設置有“輿情聯絡站”,現場觀眾也可以向上線單位反映遇到的問題。而在西安電視臺的《問政時刻》欄目播出平臺西安網上,網民可以通過匿名投票的形式提出自己希望被問政的單位以及參與被問政單位的滿意度調查,從而實現對問政單位常態化的監督。有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政府部門做出的承諾也才會“真”、才會“實”,也才會有兌現承諾的壓力和行動。
(三)用后續的密切追蹤問出真成效
暴露出的問題不僅需要及時得到解決,更應該做到去除“病根兒”,除了通過教育、警示等手段來加強政府管理部門的責任意識之外,后續的常態化的追蹤也必不可少。后續的密切追蹤是推進承諾落實、保證問政有效的必要措施,媒體是政府整改措施的“監督員”,通過常態化地跟蹤報道,才能“問”出真成效,避免“一股風”的現象。
南寧電視臺電視問政欄目在每期的電視問政節目前,首先會對前一期節目中曝光的問題進行追蹤報道,“行風監督員”會對之前反映有突出問題的單位進行再次走訪,報道相關問題解決的真實情況。在每期節目播出后,南寧電視臺電視問政節目還會通過《問政觀察室》欄目對節目中曝光的問題進行繼續跟蹤,對相關責任部門及責任人的整改措施、整改進度和整改成果進行監督。節目一般也會請政府部門的官員和專家學者作為問政觀察員,從政府行政管理角度和專業角度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歸納和總結,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三年來,南寧市政府部門一把手或主要領導參與問政133人次。《電視問政》節目中曝光的326個問題全都得到整改落實,2785個熱線來電與8068個網絡問題全部得到回應或解決。
電視問政還致力于曝光一個典型案例,帶動一個系統整改。在2015年第四期節目中,曝光的油煙污染問題帶動了市環保局制定聯防聯控方案,在全市一萬兩千多家餐飲店展開為期兩年的專項整治行動。為了解決系統問題,填補管理盲區,制度層面的設計也接踵而來,《南寧市噪音擾民管理辦法》《南寧市物業管理辦法》(修訂版)等規章制度進入立法和出臺實施程序,一個個社會難點問題也因此從根源上得到治理。
電視問政欄目能夠在全國多個電視臺開播,其核心在于搭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回應了國家和人民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呼聲,從而得到廣大市民和政府部門的廣泛支持。“問”是電視問政類節目的起點和關鍵,電視問政欄目的編輯記者應該具有敢于揭露真問題、挖掘真相、追究真責任的“真問”精神,有堅持問出真思路、真承諾、真成效從而為人民服務的“問真”使命,只有這樣電視問政類欄目才能贏得電視觀眾的信任,獲得政府部門的支持,并扮演好自己的“橋梁”角色。
(作者單位:南寧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