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薇
從《共贏海上絲路》看地方媒體如何做好國家戰略題材
□ 池薇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建設正在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前景廣闊,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命題,也是可以挖掘的新聞素材“富礦”,并已經成為近年來熱門的報道選題,但如何做出特色和深度無疑是一個難點。深圳衛視2016年推出8集系列演講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該片打破了溯古述今、宏大敘事的常規敘述路徑,從“一帶一路”倡議獲得的早期收獲出發,緊扣深圳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區位特點,以具有強烈現代意識的“深商”為切入口,用“小視角”闡發時代大主題,展現深圳企業在海外拓展打拼的故事,闡釋“一帶一路”的“共贏”理念。
攝制組奔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訪,收集、挖掘大量素材,描繪出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商貿、文化、人情等共融共通的場景,闡明“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當代意義與世界價值。8集系列紀錄片信息豐富,結構嚴整,分析透徹,并在形態創新上融入了獨特的思考與探索。
作為新時期國家、社會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傳播者,我們的使命是什么?這是每一個傳媒人在傳播“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戰略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分析《共贏海上絲路》這部片子的出發點。它究竟體現出了創作者怎樣的使命感,又為當代中國和國際社會發展帶來何種意義?
(一)關注國家戰略,立足本地特色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為新時期媒體報道與信息傳播指明了方向,也為相關報道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素材。但如何進行報道,選擇何種體裁和方式,則是一個宏大、復雜而特殊的命題。深圳衛視能夠以使命擔當精神,敢于破題設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勇于探索當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這無疑具有很高的格局和價值。《共贏海上絲路》結合深圳自身特點與資源優勢,聚焦“深商”,輻射海外,體現出該片獨特的定位。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當代創新創業、開疆拓土的代名詞,深商也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新一代創新創業的代表群體。而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深商”群體不僅代表著當今中國最具創新意識的人們,也自然而然地擔當起這一建設的排頭兵重任。該片積極展現了“深商文化”“深商精神”與國家戰略相結合,以及如何“走出去”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民眾生活。從這個口切入,該片不僅找準了自身獨特定位,也緊密地與國家重大戰略相契合,體現出了該片獨有的戰略、社會、文化價值;同時也體現出創作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謀篇布局和較強的策劃能力。
(二)剖析具體案例,挖掘現實意義
《共贏海上絲路》立足于合作共贏的具體案例,展現了“深商”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作為與發展,深度剖析了“深商”海外拓展的經歷。比如,在第六集“守望”中,作品通過深圳華大基因與老撾在雜交糯稻技術方面的交流,聚焦國內企業如何通過科技研發,提高中國產品特別是傳統產業、農副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進一步探討在農業等特殊領域,中國企業“走出去”時所需要面臨的特有問題。
更有意義的是,該片不僅對每一個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如何獲得沿線各地區和國家認同提供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比如第七集“引領”,通過表現深圳光伏企業英利的業務經理孫德杰對非洲居民事無巨細的負責精神,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所帶來的好處和變化。由此,鮮明地呈現出這一積極倡議不是“殖民”,而是構建“命運共同體”。這一集展示了中國企業融入海外市場的同時,擔負了怎樣的社會責任,以及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如何應對西方輿論貼在中國企業身上的負面標簽。可以說,無論對“一帶一路”建設發展,還是輿論引導,該片所呈現的問題和解答具有示范意義。
“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涌現出許多亟待探索和解答的問題,經濟、文化、合作、發展、建設等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如何在選題規劃與主題提煉上,形成既能精準解答問題,又能結合自身特點與資源優勢,做到貼近、準確、巧妙、深入,這對創作者的智慧與題材駕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共贏海上絲路》不是簡單的沿線設題、線性結構,也非浮光掠影或走馬觀花式的觀察,而是采用主題整合、重點突破、多元結構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去探究圍繞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命題。作品分為生機、關系、根基、視野、格調、守望、引領、對手等八個主題,分別從互聯網、制造業、創新科技、人際關系、高端設計、生命經濟、競爭與合作、企業社會責任等不同角度展開。在這一主題設定與篇章架構下,作為具體切入點的“深商”與沿線地區國家間的互動合作,成為具體承載主題的手段與路徑。
(一)合作共贏的基調把握
因為“一帶一路”戰略輿論引導的復雜與特殊性,需要創作者對其核心思想與理念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更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人民”。報道中如何處理好以我為主與共同發展等眾多關系,對創作者提出了挑戰,《共贏海上絲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深入思考并進行了形象生動的展示和回應。比如第二集“關系”,以深圳中集集團與其收購的德國頂尖消防車品牌齊格勒的關系發展為切入點,聚焦中國企業如何在實現生存發展的目標下,和所在地國民眾積極融洽“關系”,達到“民心相通”,情感相融的境地。同時,也探討了在這些復雜的“關系”網絡中,怎樣規避有風險的“關系”,怎樣防范掉入當地的利益沖突,讓中資成為受到尊重的真正朋友。又如,在第七集“引領”中,著重展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給沿線國家和地區所帶來的變化,用事實駁斥了某些關于“一帶一路”是“殖民”的謬論,展示了構建“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的具體呈現,探討了中國企業融入海外市場的同時,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二)以問題為導向,多維思辨
縱觀整個節目,全篇構思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中切實涌現出的問題為導向,不是簡單的個案故事和現象描述,更有故事和現象引發的思考與辨析。這就使作品不僅具體、可感,更找到了落腳點,體現出了創作者成熟的報道觀念與技巧。像“關系”、“根基”、“守望”等篇章都極具針對性,具有強烈的現實問題意識。這樣的創作思路,使全片厚重、大氣,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同時,在強調“一帶一路”沿線互惠共贏的同時,該片也適當關照當代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競合發展的現實,這就是作品呈現出比較豐富而思辨的視角,而不是簡單、絕對、標簽式地宣揚,作品更具真實性和現實性。
在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尋求形態上的突破,如何在表現方式上創新,這是一段時期以來,電視創作者一直在探求的命題。作為傳統的節目形態,專題節目具有穩定的表現形式,突破不易。但《共贏海上絲路》在戰略性話題報道的創新上,也進行了大膽追求與積極探索。
《共贏海上絲路》把近幾年流行的大屏幕演講、分享、現場討論融入到了專題創作當中,說故事、講道理,從而較好地把上文提及的個案故事敘述與問題思辨探討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這樣的形態,也建立起了權威性與草根性、專業性與業余性之間的聯系,為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提供了有效的呈現方式與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八集節目每期邀請一位媒體人或企業家或創業者擔綱主講嘉賓,如財經作家秦朔、旅日資深媒體人徐靜波、設計師韓家英、科技達人王自如等業界精英都陸續登臺,分享他們的專業觀察與發現,并引導觀者進入故事與問題的討論中。尤其特別的是,嘉賓們不僅承擔著現場講述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全程參與海外企業的采訪與調研,并形成獨特的觀察與思考。演講嘉賓與每集主題相近的專業背景、獨到的觀察、深入的思考為節目帶來了深度,這同樣也是節目借助外力創新講述方式的實踐探索之一。
而在演播室中,也邀請了200多位業界代表進行討論,他們從各自的背景出發分享觀點、碰撞火花,在深度拓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節目的廣度。
總體而言,《共贏海上絲路》以開闊的視野、豐富的信息、典型個案故事、問題意識與思辨分析構建起一個成熟的創作形態,不失為“一帶一路”輿論宣傳引導中的重要案例。當然,節目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宏觀敘述與微觀故事的關系把握上還有待提升,等等。未來許多亟待探討的命題都是“一帶一路”給新聞報道與宣傳所帶來的機遇,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使中國的媒體更具開放性,更加與國際接軌。而作為傳播者,應該不辱使命,應當把握機會,做到發展建設與宣傳報道的互利共贏,這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應有要義。
(作者單位: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