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開華
增強少數民族群眾與國家之間認同的政治傳播路徑探析
□ 劉開華
我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將有效促進我國穩定和繁榮富強,而國家的穩定和富強也將反過來增強國家的政治合法性。在全球化通信和現代化進程的政治傳播背景下,如何讓國家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一種更具親和力、更貼近民族生活的方式傳播到民族地區,引起少數民族群眾的強烈共鳴,構建國家在少數民族群眾中的形象是我國當前民族工作的重點。本文以政治傳播的視角切入,探析新時期如何增強國家與少數民族群眾的溝通,從而增強少數民族群眾與國家之間的共識。
少數民族;政治傳播;國家認同
政治傳播是與政治治理相關的政治信息傳播,其功能在于國家謀求來自社會的支持①。國家認同是當代中國政治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而要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通過政治傳播謀求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樣社會才能形成更加統一的思想共識。本文通過分析造成新時期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的三個方面困境,得出加強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需要重建輿論領袖的溝通鏈條、轉變官話為民說話和開展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政治傳播。
新時期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認同困境,究其根源就是少數民族地區政治傳播的困境所造成的。筆者認為,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困境主要是由于少數民族群眾輿論領袖的失靈、國家話語和少數民族話語的隔閡和民族政治文化與政治傳播方式的偏差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少數民族群眾輿論領袖失靈
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輿論領袖能夠向人們提供建議和解釋,改變他們的態度和影響他們的行為,其影響力常常比大眾傳媒更大②。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相對閉塞,信息傳播不暢,在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黨和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方式主要以傳統的人際傳播為主,傳播內容則是以意識形態的宣傳為主。在沒有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地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引導作用,構建出一種“國家—黨員—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二級傳播模式。同時,在有著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地區,黨充分發揮宗教領導作為輿論領袖在政治宣傳中的作用,構成“國家—宗教領袖—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傳播模式③。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這種以政治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傳統政治傳播模式,確實能夠將少數民族群眾的情感內化為對黨和領導人的信仰,從而使少數民族群眾對政治系統產生自覺的認同與支持。在當時起到了社會整合、克服國家與民族危機的作用④。
然而,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通信工具也深入到了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手里,少數民族群眾可以不通過輿論領袖就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得大量的信息,這些沒有經過輿論領袖把關加工的信息使得網民群眾的價值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起來,從而也就使得社會共識進一步缺失,宗教輿論領袖的作用進一步喪失,傳統的政治傳播模式被打破。沒有了輿論領袖的政治傳播,因此就只能依靠大眾傳播媒介實現國家與少數民族群眾的直接溝通,這樣的政治傳播效果必然會有所降低。
(二)國家話語和少數民族話語的隔閡
在少數民族地區,過去政府話語與少數民族群眾話語之間也有隔閡,但是那時少數民族宗教領袖或者基層黨員作為輿論領袖,國家與少數民族群眾的溝通交流還是比較通暢的。90年代以來我國各利益主體的表達需求不斷增長,互聯網、手機等移動媒體的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又為各利益主體不斷增長的表達需求提供了新的空間⑤。社會共識不再顯現某種同一特征,社會思潮日漸多元化,個人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多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甚至出現了狹隘的民族主義,這些思潮在民間,尤其是網絡空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導致這種碰撞最為激烈,少數民族群體與高層政府之間產生了很多溝通障礙,甚至難以對話。政府的話語民族群眾聽不懂,群眾的話語政府又不愿意去認真傾聽,于是便造成了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度越來越低的局面。
(三)民族政治文化與政治傳播方式的偏差
我國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特征。由于各民族的社會發育程度、自然環境和歷史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也是客觀存在,且不易改變的,這種差異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但另一方面也使政府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出現了一些障礙。
在各族群因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而無法相互接觸的情況下,大眾傳媒為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傳播和少數民族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⑥。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政治傳播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一些問題。在眾多少數民族地區,當地政府官員基本上都是從其他地區調入的,普遍存在對當地民族文化了解不夠透徹,制定政策不符合民情的問題,政府不能很好地與當地民族群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同時,當地的主流媒體的記者、編輯等多是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個體的文化背景、文化傳承的習慣使大多數新聞從業者更傾向于在工作中表現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活內容及場景,這就造成了一些新聞內容的遺漏或者價值偏差。
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信息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偏差,而這些偏差就會使得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宣傳工作應倡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現了國家對民族群眾的尊重⑦,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應該先肯定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認同國家,但是如果把這個邏輯反過來往往就不能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例如云南的政府的新聞報道中經常樹立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等先進黨員干部的形象,楊善洲是時代的楷模,但打造楊善洲的國家公仆形象并不能引導云南的少數民族群眾也成為像楊善洲一樣的人,因為這已經超出了普通少數民族群眾的現實生活經驗,這樣的政治傳播當然不能取得突出效果。
(一)重建輿論領袖的溝通鏈條
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的輿論領袖的作用雖然在不斷減弱,但是同樣不能放棄其在該地區的政治傳播作用,而是要通過改變輿論領袖的信息傳播方式,重新使其成為國家和少數民族溝通的橋梁。傳統輿論領袖(基層黨員和宗教領袖)作用之所以失靈,是由于這些意見領袖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重新定位自己作為信息把關人的地位,他們不積極主動去使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得他們自己接受的信息過于匱乏,導致了他們在群體交往中處于劣勢,從而也就使得少數民族地區輿論領袖的作用已經沒有那么重要。
因此,要重新加強輿論領袖的作用。一方面,基層黨員和宗教領袖需要轉變觀念,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充分使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盡可能拓展自己的信息源并及時更新自己的信息,及時準確并帶有選擇性地將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傳遞給民族群眾。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官員、知識分子、民族歌手等先進分子也應加強社會責任感,積極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多在網絡空間發聲。多關注、多傳播有關民生、公益、民族文化傳承等社會議題,從而吸納更多的民族群眾粉絲,進一步架起國家和民族群眾之間的橋梁,增進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
(二)轉變官話,為民說話
當前中國,少數民族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話語與國家官方的話語存在較大差別,也正是這種差別造成了國家與少數民族的話語隔閡。當然,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滯后性,一部分依然輿論場還是停留在農村地區的田間地頭。這意味著當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不僅需要大眾傳播同時也需要人際傳播。
在互聯網這個民間輿論場里,政府需要充分借助新媒體新技術的傳播優勢,轉變話語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民間輿論場,為民說話。近年來,中國官方在話語傳播能力上做了不少努力和嘗試,比如,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報道就越來越接地氣,人民日報的評論不再是那種抽象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空論,而是用“民間化”的風格試圖與民眾取得更好的溝通。在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現實輿論場里,應該充分發揮基層黨員、村寨領導、宗教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把國家的各種民族優惠政策在民族地區宣傳開來,同時,也把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讓少數民族群眾看到黨和政府是真心為民服務的,從而提高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
(三)開展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政治傳播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政治文化,同樣,每個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價值觀也是有所差異的。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傳播應從族情出發,使得民族意識、民族心理在整個宣傳報道和信息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當地少數民族政治傳播應該以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為基礎,更多地從國家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方面切入,讓少數民族群眾意識到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認可,才能進一步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國家在民族管理方面的各項方針政策,少數民族地方政府以民族群眾的接受方式進行傳播和宣傳。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等以一種柔性的方式落實到各族人民群眾中⑧,通過科學有效的政治傳播方法,加強主流政治文化的宣示能力和引導能力。同時,地方政府應學會運用媒介對本民族文化進行解釋,通過對民族特點和本民族現實問題的關注來實現自身的獨特性,如果離開了這些,政府媒體也難免要失去民族受眾,媒體本身的生存也將受到威脅。在報道有關少數民族政治、經濟生活的內容時,官方媒體要盡量避免重復和單調的宣傳,深人群眾生活所采集到的生動的例子比單調的政策宣傳對百姓更有意義。
自古以來少數民族與國家之間就存在價值差異,只是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這種隔閡呈現出一種擴大化的趨勢,上文中提到的三種政治傳播路徑都是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的有效手段。此外,要培育出一種國家與少數民族群眾的良性溝通機制,還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傳播技術,比如通過民意調查、輿情監測等專業技術,爭取政策支持。國家的政治傳播應與國際接軌,引入民意調查等專業技術,提高政治傳播的專業化水平,根據統計出來的民意,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治傳播策略,增強政治傳播的實效性,才能更好地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
注釋:
①蘇穎.作為國家與社會溝通方式的政治傳播——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路徑下的探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②拉扎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選民如何在總統選戰中做決定[M].唐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③孫立平.改革前后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系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6期(1994.2).
④⑤蘇穎.輿論領袖的失靈——當代中國政治傳播中介鏈條的斷裂[J].國際新聞界,2016(04).
⑥荊學民,蘇穎.不同話語的身段與博弈[J].人民論壇,2013(13).
⑦⑧張荻.當代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2016年度學術理論研究重大項目“信息化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藝術研究”,項目編號:2016ZGLH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