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志君
電視民生新聞在新媒體競爭中如何脫困?
□ 劉志君
本文以一線記者的視角,從電視民生新聞的根本價值和新媒體轉型路向兩個方面入手,探討電視民生新聞在新媒體競爭中如何脫困。
電視民生新聞;收視率;新媒體;媒體競爭
進入2017年,在電視行業收視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收視率以及廣告收入呈現“股災”式的下跌。這也與以前平面媒體滑落的軌跡非常相似。筆者試圖以一線記者的視角,探討電視民生新聞在新媒體競爭中如何脫困。
2002年1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了《南京零距離》,被公認為開創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先河。11個月以后,筆者供職的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第一現場》欄目也正式開播。此后的十余年時間里,背靠著深圳這座全國改革開放先鋒城市的大樹,《第一現場》欄目取得了收視和廣告收入方面的雙豐收。不過,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電視行業出現快速下滑的態勢,《第一現場》欄目也未能獨善其身。那么,民生新聞還有逆襲的可能嗎?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是一種說話方式的改變
電視民生新聞自開播之初,就是植根于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反映著普通市民你、我、他的悲歡喜樂。再高大上的選題,也要從平民視角出發,用家長里短的方式講述。通俗地說,就是講人話。
其次,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作為黨的喉舌,立場更為明確,為黨和百姓說話。可以說,電視民生新聞如果不報道和普通百姓利益最相關的事情,那它的存在也成為了無源之水。
再次,正是由于電視民生新聞背后依托的是社會大眾,在新媒體激烈競爭的局面下,也要為適應社會大眾的利益需要改變自身。
(二)不必因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誤判其價值
當然,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目前電視民生新聞面臨比較大的兩個問題,分別是節目同質化和報道內容“市井”化現象嚴重。一個集團內部甚至同一家頻道,同時開辟多家民生新聞欄目,導致內部資源浪費以及觀眾收視嚴重分流。如果說這是影響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發展的外部因素,那么報道內容質量下降、品質低俗就是內因了。近幾年以來,面對收視和創收的壓力,不少民生新聞欄目已經成為煽情新聞、“市井”新聞的代名詞。在一些節目中,觀眾經常看到正妻與小三現場打架、家人惡語相向、朋友之間大打出手的畫面。實際上,為了加強節目沖突感,讓內容故事性更強,這些所謂的報道很大部分是拍攝者故意設計的環節,這樣的內容已經脫離了電視新聞的本質。
但是,不能因為少數節目的做法,就斷定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到了瓶頸,從而誤判它的生命力以及發展前景。電視民生新聞表面上看是電視新聞的一個分支,但是從某一方面來說,它其實是一種說話方式,相當于社會大眾需要什么,我就去報道什么,以市場為主導,但又不偏離宣傳導向。
(三)應及時轉型適應移動互聯時代
十幾年來,筆者經歷了電視民生新聞收視成長期、高峰期以及下滑期。既然它這種報道新聞的方式具有天然的、長久的生命力,為什么會出現收視率以及廣告收入雙雙下滑的情況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電視作為一種傳統的傳播載體,已經不適應老百姓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而新的主要傳播載體則是手機。
回溯主要新聞傳播載體發展的歷史,先是報紙和雜志成為早期工業時代的弄潮兒,這期間,廣播作為聲音載體,也在一段時期內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后來,電視由于具備信息傳播的全面性和快速性,影響力遠遠超過其它傳媒體。不過在面對新媒體的競爭中,這些傳統傳播載體因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先后出現下滑的態勢。這些其實在具體的一線采訪中也有所體現,近幾年以來,在許多社會新聞事件中,一些平面媒體基于成本的考慮,有時甚至不到現場調查,直接采用電話來完成采訪。而電視新聞由于畫面的需要,經常要在第一現場拍攝以及核實細節,看似平面媒體記者完稿比較輕松,但這種新聞傳播的低門檻,很容易在早期就讓新媒體取而代之。時間如白駒過隙,電視民生新聞在固定時段依托電視載體進行傳播的方式,也已落后。當人們把大量時間用在手機上并以此來獲取信息時,電視民生新聞注定了要變革的命運。手機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與之相比,電視民生新聞在傳播載體工具競爭中完全失去了優勢。
(一)部分新媒體內容傳播的缺陷
近年筆者在采訪時經常有這樣的感覺:那么多新聞事件,即使新聞記者經過詳細調查,窮盡了采訪能力,都不一定能獲取最準確或者全面的信息。那么,網上大量新媒體文章的作者,在沒有親臨一線的前提下,僅憑少數視頻、圖片和文字,如何能復原現場的事實真相呢?與此對應的是,公眾從新媒體中獲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以偏蓋全的,甚至會有誤導的內容,筆者深刻懷疑這種信息的生命力。所以,大眾所需要的重要新聞信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記者來完成。這個時候,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以及權威性就體現了出來。綜上,筆者得出一個結論,新聞采訪永遠不會過時,落后的只能是傳播載體。可以想見,若干年后,手機載體也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而唯一不變的是新聞采訪的過程。
(二)電視民生新聞需搭載新的傳播載體
如何讓電視民生新聞重新崛起?筆者認為還是要從新聞的本質說起,新聞報道說到底還是要滿足社會大眾的信息需求,誰能第一時間把關乎老百姓利益的信息傳遞到他們的眼前,誰就是有影響力的新聞傳播載體。而電視民生新聞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必須建立在手機傳播載體為主、電視傳播載體為輔的基礎上。電視民生新聞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展現給市民,而新媒體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像傳統記者那樣,身臨其境到現場去調查新聞事件。如果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會是 “電視民生新聞”更新更好的生存方式。
電視新聞欄目應該自設公眾號、微博、網站、APP等新媒體平臺,專門設置一個新媒體內容制作和播出團隊。每次碰到有時效性的民生新聞報道,可派多人前去,例如在筆者一線采訪的過程中,設想這么一個采訪流程:電視新聞欄目組同時派出兩組以上的新聞記者到現場,當其中一組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另一組記者就可以實時制作和回傳節目,經過后方審核后,自己就可以在新媒體上傳視頻片段以及相關圖片文字,實現新聞節目第一時間播出。當整個采訪流程結束后,整個團隊就可以回到基地再完整地制作播出,播出渠道采用新媒體以及傳統電視媒體兩種渠道。如果是采訪一些獨家性的或者不太具有時效性的新聞時,可以采取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制作方式,慢工出細活,之后在新媒體平臺以及傳統電視平臺播出報道。在此期間,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前期宣傳。可以看出,在這其中,電視民生新聞團隊其實是一個新聞內容生產的角色。為什么要花大力氣進行新媒體平臺建設呢?在筆者看來,互聯網時代有一個典型特點,那就是建立生態閉環,贏者通吃,具有明顯的馬太效應。對于電視民生新聞+互聯網來說,只有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才能占據各自城市的傳播高地,形成權威的傳播導向。
(三)自建APP新聞傳播平臺,擴大社會影響力
目前,許多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新媒體的融入。但是作為傳統電視新聞機構,在利用自身強大的視頻信息采集與后期制作優勢的時候,雖然利用了新媒體,但是仍然受制于微信以及微博的傳播方式限制。如果要自我掌控新聞播出時間、內容以及數量,就必須形成自己的陣地。那么,制作自己的APP新聞傳播平臺就成為必由之路。可能也會有人提出疑問,集全集團之力開發一個APP,豈不是集中優勢資源辦事嗎?但筆者認為騰訊公司的經驗更為適合,比如騰訊公司早前就有三個團隊在同時開發微信產品,最終公司只選取其中一個優勝者,相當于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降低了失敗風險。筆者認為,一個集團需要多個頻道以及多個欄目開發APP,只有經過市場殘酷競爭洗禮的APP才有生命力存活下去。
(四)政策給予電視民生新聞一個好的發展時機
新聞信息采集與播出仍是公益屬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個社會公器,講究公平、準確、正能量。在當前國情下,民營企業可能無法插手一線的新聞信息采集。2017年6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頒布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規定只有新聞單位(含其控股的單位)才能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許可,而非新聞單位僅能申請轉載服務和傳播平臺服務兩類。這可以視為國家政策給了電視民生新聞很好的發展契機,可以將傳統的新聞信息制作與新媒體平臺加速融合,第一時間將信息傳播出去,除了獲得正循環的收益以外,最重要的是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這樣一來,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就轉型成為內容制作+新媒體+電視的綜合制作播出平臺。按照這個理念,未來還可以考慮引入人工智能進行新聞信息采集以及制作。
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是一種說話的方式改變,從字面意思來看,民生說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意思,它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如果要發揚光大,就不能把它單獨綁定在某個傳播載體上,而是要不斷革新,不斷適應潮流的發展變化,才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深圳廣電集團都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