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遠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變革與發展
□ 李遠
面對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傳統廣電媒體被新媒體、自媒體等倒逼著推進媒體融合進程,但是由于體系龐大、轉身過慢,廣電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異常艱辛。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正轉變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報紙、周刊、網站逐漸可視頻化,原本作為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新聞現場視頻直播,因能“直擊新聞事件第一現場”廣受用戶歡迎,如今也成為各路新媒體客戶端的兵家必爭之地。本文將通過研究視頻新聞直播如何影響融媒體發展,對電視新聞媒體如何利用好自身優勢,做好融媒體轉型進行深入探索,并給出可行性建議。
融媒體;電視新聞直播;短視頻
隨著互聯網技術普及,移動新聞客戶端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生長,革命性地改變了大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并前所未有地奪取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政府部門、氣象臺、學校、商家等都通過網上平臺和移動客戶端,最快速度發布資訊。鋪天蓋地的移動客戶端充斥著各類新聞資訊,人們在白天上下班途中,或者休息時間,就已經能將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新聞都瀏覽完畢。常規固定播出時間的電視新聞節目,就時效性而言,已經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最新和最快,而電視聲畫感官傳播的特點,也決定了電視新聞在內容廣度和深度方面,無法與文字媲美。因此,在電視節目播出中的新聞現場直播,成為唯一嚴格意義上的最新和獨家消息,這也意味著,視頻新聞直播已經變為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最后捍衛的領域和核心價值。
“媒體融合”是在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基礎上的新型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在中國,經歷了2014年的“頂層設計”、2015年的“媒介融合元年”和2016年的蓬勃發展,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統主流媒體率先以“中央廚房式全媒體報道平臺”或“融媒體矩陣”等模式試水新媒體,并快速攻占互聯網線上市場。以視頻內容為產品的廣電媒體也紛紛加入“融媒體”大軍,像東方衛視新聞團隊打造的“看看新聞Knews”APP、廣東廣播電視臺運營的“觸電新聞APP”客戶端,分別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快速占據廣電融媒體的新高地。以廣東的“觸電新聞”客戶端為例,它是一款根植于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由一群80后、90后記者編輯擔綱制作運營的廣電新媒體平臺,產品以專業海量新聞視頻內容和用戶參與互動為亮點,進行資訊傳遞。
有別于目前不少網絡移動新聞客戶端自身沒有采訪力量,僅以二次加工編輯傳統新聞媒體消息源,甚至只是簡單轉載稿件不同的是,新開發的廣電媒體新聞客戶端更多依靠原廣電系統的一線采編播人員力量,能夠獲取第一手權威新聞信息源。作為升級版的編輯部改造模式,“中央廚房”新聞生產理念讓傳統媒體編輯指揮系統發生重大轉型,成為融媒體內容生產的神經中樞。過去,同一媒體集團的報、網、電、微、端各自為政,現在媒體負責人則可以依靠這個“超級樞紐”,常態化地調控、指揮“媒體矩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工作人員在此協同作業,實現全媒體產品的采集、制作與發布。以廣東新聞頻道對“廣州馬拉松”融媒體新聞直播為例,過去的采訪團隊以電視新聞記者為班底,只需要完成常規新聞節目稿件采拍、電視端賽事實時直播的指定任務即可,而在融媒體的環境中,記者在完成“指定動作”之余還有更多“自選動作”得以展示發揮。例如記者以體驗式報道親身參與跑步比賽,用手機鏡頭進行網上直播,該過程讓觀眾能夠實現與“運動員”直接互動交流,產生身臨其境的強烈代入感,以提升受眾接受新聞信息的有效性,同時在“中央廚房”的統籌調配之下,記者在體驗過程中的花絮和趣聞,經過后期編輯的潤色加工,成為又一則獨家報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機融合讓新聞報道形成更高效的傳播矩陣。
無論講媒體融合、媒體轉型還是全媒體,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么“融”,只談打通媒介渠道還是太表面。早在融媒體概念在國內生根發芽的前幾年,也就是微博、新聞網站還很火的2010年前后,國內不少廣電系統已經著力打造新聞綜合網站,諸如湖南衛視的芒果網、廣東衛視的荔枝網等,甚至推出了手機直播電視。然而這些“電視+互聯網”的產品由于存在內容更新緩慢、電視節目內容簡單移植重播、線上線下互動性差等種種弊端,導致電視新聞與互聯網的首次聯姻陷入了“貌合神離”的尷尬局面。
廣電轉型要實現真正的融合,使“電視+互聯網”轉變為“互聯網+電視”,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學效應,還是要著眼于怎么做新聞內容。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用戶需求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二是接受內容的方式,也就是渠道。在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電視媒體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將正在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及時進行報道,電視端的新聞節目陷入了沒有“新聞”的尷尬地步。新聞追求事件現場的真實性和實時性,新聞媒體的現場直播向觀眾即時性地展示了新聞事實的發展過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了片面報道對事件的歪曲和干預的可能性,觀眾可以通過直播目擊整個事件發展的全過程。而多角度同時兼備深度解讀的新聞現場直播,則是視頻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廣電媒體的安生立命之本。例如上海廣播電視臺(SMG)官方新聞客戶端“看看新聞Knews”,就包含24小時視頻新聞直播流,讓用戶可以掌上直擊突發事件,同時支持電視新聞節目回看分享,以具備新聞性的直播互動為產品亮點。而廣東廣播電視臺打造的“觸電新聞”客戶端,則發動上千名云記者化身“網紅”主播,當中包括了一線新聞工作者、特邀專家學者以及新聞熱點人物,通過手機視頻直播極速觸達新聞事件現場,讓用戶身臨其境看新聞,實時參與新聞現場互動。
中國從互聯網時代快速進入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空前提速,在海量的新聞資訊覆蓋下,大眾逐漸養成了快速篩選和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開始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來生產視頻新聞并全網全媒體分發,而最受用戶歡迎的視頻新聞主要是新聞現場視頻直播和短視頻新聞這兩種類型。雖然之前提到24小時的視頻直播流,以及完整的新聞節目現場直播,可以讓觀眾最實時地接受新聞信息,但是突發新聞的移動現場直播和重大新聞的多機位跨區域連線直播,都是按順序的線性傳播、高碼率高質量的長視頻,不適合移動平臺新聞用戶的碎片化使用習慣,簡單將電視端的新聞視頻直播內容分發到融媒體客戶端,容易造成水土不服,進而導致點擊率下降和用戶流失。相較于要花費長時間和高流量觀看的大型現場新聞直播視頻,5分鐘以內的新聞短視頻直播更容易獲得用戶的青睞。
目前短視頻新聞時長一般在30秒到3分鐘,而且強調新聞的時效性,盡可能接近實時直播,現場采編簡易,新聞條數多,同時能夠快速在全媒體發布,極大地滿足用戶碎片化的新聞資訊觀看需求。由于新聞的特性,新聞短視頻不能做成泛娛樂類低品質直播形式,規范化的新聞語言以及專業化的圖文視頻包裝都是必須的。但是,短視頻新聞生產不同于傳統的視頻生產,記者在現場采編要快,編審在后臺云端處理視頻要快,分發在兩微、一端、一網更要快,所以短視頻新聞制作必需配備移動化現場采編傳設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手機、無人機和自拍設備,以及建立快速云端編審發的一體化流程。以廣東廣播電視臺的長征五號火箭首飛新聞報道為例,2016年,記者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以融媒體方式展開報道,將探訪衛星發射基地、揭秘長征五號火箭特點以及最后火箭發射進程等采訪內容,制作成多條1分鐘左右的短視頻新聞,并在“觸電新聞客戶端”發布,觀眾就能根據喜好,挑選自己最關注的新聞角度,不必按線性播出順序,快速了解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前后任意時間節點的新聞內容,從而使線性視頻直播向非線性觀看的讀取方式轉變,更好地融入了“互聯網+視頻新聞”的融媒體思維。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