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經緯 陳長松
個人空間: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的轉向與影響
□ 黃經緯 陳長松
本文以移動媒體為代表,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個人空間”的轉向與意義,通過分析移動媒體所構筑的“個人空間”這一媒介閱聽空間的空間特性,指出媒介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對媒介的信息產制所產生的影響,讓新聞客戶端、全天候新聞以及定制化新聞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信息生產的三個必然趨勢。
媒介閱聽空間;個人空間;移動媒體
社會個體對媒介內容的閱聽都是在特定物理空間中進行的,而物理空間的社會性狀必然會對社會個體的閱聽行為產生影響。作為客觀的物理空間,媒介閱聽空間不僅表現為社會個體媒介閱聽行為發生的具體地理場所,而且也會對媒介生產的閱聽內容產生制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媒介對空間的依賴性”。融合媒介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它的出現及成為主導的信息傳播方式,對社會的信息傳播已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這種革命性的影響,不僅源于媒介技術的革新,也源于媒介閱聽空間的“形變”。融合媒介尤其是移動媒體興起后,個人空間開始成為社會個體主要的媒體閱聽空間,媒介閱聽空間的這個轉向勢必對社會的信息產制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媒介融合是當前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但從空間視角對融合媒介展開研究的成果很少。就筆者有限的閱讀中,與本文論題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喻國明等指出的“媒介行為是發生在空間之中的,對不同的空間媒介有不同的依賴程度”①;王斌在討論融合性社區媒介時,認為“這是一種利用web2.0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用傳播和溝通作為紐帶,整合了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交融、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交融、媒介空間和社會空間的交融的媒介形態”②。
上述觀點均對媒介的物理空間予以了關注,雖也涉及移動媒體的物理空間,但點到即止,并不是研究重點。這與本文從空間視角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及意義存在很大的不同。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所呈現出的向“個人空間”的轉變及影響,在正式展開論述之前,有必要對個人空間與媒介閱聽空間作扼要的界定。
(一)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本是環境心理學的術語,主要是指人們把自己身體周圍的物理空間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禁止他人“侵入”的“區域”。盡管“個人空間”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有潛在的邊界,一旦有人進入這個邊界,個人就會產生不快感,并會通過一定方式表現出來,亦即所謂的“私人空間效應”。因此,“個人空間”也被稱為“私人空間”。
(二)媒介閱聽空間
媒介閱聽空間是指社會個體媒介閱聽、“消費”行為發生的具體物理空間。空間既是媒介的生存之地,也是社會個體媒介實踐行為的地域場所。“媒介閱聽空間”概念強調的是媒介使用個體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社會個體“主動”閱聽、消費各種媒介內容的物理空間。
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媒介尤其是移動媒體的興盛讓個人空間成為社會個體媒介閱聽的主要空間場所,媒介閱聽空間的這種地域轉變對各類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的信息產制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人類已有的媒介形態中,移動媒體與媒介使用者身體的依附關系最為密切,移動媒體主要在“個人空間”中被使用。隨著移動媒體逐步成為社會個體信息傳播的主導媒介形態,“個人空間”也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媒介閱聽空間形態。
(一)移動媒體對“個人空間”的依附
本文主要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移動媒體作為融合媒介的代表③,兼及臺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研究社會個體運用移動媒體閱聽、消費各類媒介內容時所處的物理空間性狀,以及這種空間性狀對媒介的信息生產所產生的影響。
如前所述,個人空間是指社會個體身體周圍被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禁止他人“侵入”的物理空間。移動媒體的便攜性讓其主要“依附”于媒介使用者的身體,甚至“延伸”為社會個體身體的一部分,實現了麥克盧漢所謂的“媒介:人的延伸”。因此,移動媒體主要存在于“個人空間”,社會個體對移動媒體的使用也主要在“個人空間”中進行。因為移動媒體與媒介使用者身體的依附關系,移動媒體的媒介使用空間也順利“獲得”了移動性與私密性的特征。
(二)媒介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
根據物理空間“開放度”的不同,人們通常將物理空間分為公共空間、群體空間和私人空間三種類型。其中私人空間的開放度最小,只對自己或少數私密友人開放,因此又被稱為“個人空間”。因為“開放度”的不同,物理空間的空間邊界是比較分明的,空間的侵入與交疊現象很少發生。移動媒體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現狀,移動媒體借助媒介使用者身體的移動“打破”了物理空間的空間邊界,空間侵入與交疊現象于是產生。移動媒體存在的個人空間還具有不可侵犯的特性,由此帶來的“單向性”具有了革命性的意義,不僅拓展了傳播的空間,也擴大了傳播主體的自由度。
從媒介閱聽空間來看,移動媒體構筑的流動的私密的“個人空間”成為社會個體主要的媒介閱聽空間。在移動媒體出現前,社會個體的媒介閱聽空間是相對固定的,移動媒體出現后,社會個體通過移動媒體構筑的媒介閱聽空間則是“流動”的,而隨著移動媒體成為社會個體信息傳播的主導媒介,“個人空間”也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媒介閱聽空間形態,這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
媒介閱聽空間轉向個人空間,意味著社會個體對各類媒介內容的閱聽與消費主要在個人空間中進行,而且隨著融合媒介成為社會個體信息傳播的主導媒介形態,個人空間也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媒介閱聽空間形態,這必然對媒介的新聞產制產生影響。
(一)新聞客戶端:數字化的微傳播成為必然
融合媒介興起后,數字化成為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個人電腦與移動媒體相比,兩者存在差異,前者在數據存儲、多界面共存方面存在優勢,后者則在移動性、便捷性上存在優勢。從當前移動媒體成為社會個體信息傳播的主導型媒介形態來看④,移動媒體的移動性戰勝了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在數據存儲及多界面共存方面的優勢,不僅如此,移動媒體的移動性還進一步導致了“微傳播”的傳播形態。與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不同,移動媒體的存儲運行空間較小,移動狀態下“流量”也是制約移動媒體信息傳播的一個瓶頸。因此,有限的存儲運行空間與對流量的考量,決定了移動媒體的傳播是一種微傳播——一種基于流量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信息傳播方式。
移動媒體的微傳播模式對社會個體來說是一種“經濟模式”,而對試圖進入移動媒體的其他媒介來說則是一種“精致模式”,亦即其它媒體必須提供“精致”的新聞信息服務,才能成功地進入移動媒體的閱聽空間。當前,各大門戶網站提供的新聞客戶端正是對這種“精致模式”的響應,一些專為新聞客戶端打造的精品原創欄目是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成功的關鍵,而這正反映出移動媒體的微傳播模式所要求的“精致模式”。
(二)全天候新聞:24小時生產成為必然
如前所述,移動媒體的媒介使用空間主要是個人空間。不僅如此,移動媒體還通過社會個體的身體位移打破了物理空間的界限,產生了空間的侵入與交疊現象。移動媒體這種單向性的空間侵入與交疊不僅意味著空間的拓展,也意味著傳播主體自由度的擴大。社會個體在“個人空間”中可以隨時利用移動媒體進行媒介閱聽,對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進行主動性接觸,由此,傳統的新聞生產時間被打破,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生產成為必需。應該看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是緣于人的需要,社會個體求新求變的新聞信息需求才是全天候新聞生產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全天候新聞概念的提出及實踐更多地與移動媒體的出現及成為主導型的媒介形態有關,因此,全天候新聞生產實踐的出現與移動媒體導致的媒介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是緊密相關的。
全天候新聞實踐的特點包括新聞的原創性和新聞生產實踐的連續性。因此,全天候新聞意味著媒介新聞信息生產的一次轉型,這種轉型無論是對新聞門戶網站還是對傳統媒體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事實上,當前我國傳統媒體的全天候新聞生產尚處于起步階段,門戶網站的全天候新聞生產的成功實踐也不多。相較而言,網易做得比較出色,網易新聞客戶端為移動媒體提供的“精品新聞”閱讀服務是全天候新聞生產較為成功的案例。
(三)定制化新聞:私人訂制模式成為趨勢
社會個體對移動媒體的使用主要是在個人空間中進行的,個人空間的私密性讓由移動媒體建構的媒介閱聽空間也具有了私密性。應該說,不同的社會個體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社會群體也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各類邊緣群體的信息需求更是有別于主流人群,移動媒體的普及化第一次讓不同的社會個體及各類人群擁有了信息傳播的“利器”。在這個意義上,各類媒介應該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個體及人群的新聞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當前的大數據技術也為各類媒介提供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服務提供了可能。因此,門戶網站及傳統媒體的網絡平臺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反饋等大數據技術,提高新聞信息傳播的精準性,實現更具個性化的服務。綜上,移動媒體的普及化讓定制化的新聞生產不僅必須,而且可能。
本文的定制新聞是指一種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私人訂制”——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新聞信息“推送”。這種“私人訂制”并不是社會個體的個人“訂制”,而是相關媒體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對社會個體媒體閱聽實踐的分析為“社會個體”“訂制”新聞信息。對新聞傳媒來講,這種“私人訂制”是一種真正的精準傳播和優化傳播,如針對個體媒介閱聽實踐的行為分析提供個體偏好的新聞信息,對各類不同人群提供新聞信息推送服務等等,可以很好地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當然,媒體新聞信息的“私人訂制”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要建立基于個體媒介閱聽實踐行為分析的“信息推送服務”尚需時日,針對各類特殊人群的信息推送服務也部分地被一些小眾媒體所填補。然而,長遠來看,新聞信息的私人訂制模式必將成為新聞傳媒新聞信息生產的一種趨勢。
本文主要以移動媒體作為代表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的“個人空間”轉向,并指出這種空間轉向對媒介的新聞產制產生的現實及可能性的影響。當然,本文的論斷是在普遍意義上得出的,而且僅限于當前移動媒體的技術特征。這種推測是必要的,因為移動媒體對媒體的新聞生產已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而這確與媒介閱聽空間的轉變存在著重要關聯。
注釋:
①喻國明等.中國人的媒介接觸:時間維度與空間界面——基于“時間—空間”多維研究范式的定量考察[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260-263.
②王斌.傳媒業空間形態演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6-128.
③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稱為移動媒體。這個定義突出了兩點:一是個人移動終端,二是個人信息處理的平臺。個人移動終端意味著移動媒體是個人便攜式的媒體,隨個人移動而移動,主要附著于使用者的個人空間;個人信息處理的平臺則意味著媒介使用人憑借移動媒體實現了“受者”向“傳者”的轉變,這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根據上述界定,公交電視類的移動傳媒,電子閱讀器、PSP、MP3、MP4、MP5等移動視聽設備以及導航儀、記錄儀、數碼攝錄相機等電子攝錄設備則不屬于移動媒體。
④一個主要明證是移動媒體,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銷量的逐漸增長,臺式機、筆記本電腦銷量的逐漸下降。
(作者黃經緯系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2015級學生,陳長松系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融合媒介的空間特性與新聞影響力生成擴散研究”(項目號:12YJC860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