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惠媛
淺談記者如何做好體驗式采訪
□ 韋惠媛
體驗式采訪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種報道形式生動活潑,能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觀感,傳播效果突出。新聞宣傳戰線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以來,體驗式采訪正成為新聞報道采訪的最佳形式。
體驗式采訪;三貼近;走轉改
體驗式采訪報道,就是記者深入新聞現場,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體驗新聞采訪對象的經歷和新聞事件而采寫的一種新聞報道。這種報道真實、自然、親切,現場感強,讓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相較于其它新聞報道形式而言,體驗式采訪的優勢明顯。
體驗式采訪報道更接近新聞事件的真相。由于采訪形式的獨特性,體驗式采訪可以拍攝到真實的畫面,無需擺拍,只需跟拍。因此,它有更接近新聞事件真相的前提條件。在拍攝中,新聞事件的發展和變化,都被攝像師一一記錄,如實還原給觀眾。
體驗式采訪報道能走進觀眾的心里,讓觀眾感同身受。在拍攝中,采訪對象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肢體反應等等都是最真實的體現,事件的發展和變化也不受人為控制,如此真實的觀感,可以觸動觀眾的心靈。
體驗式采訪在報道形式上占優勢,因此記者會經常選擇這種形式進行報道,但要在同類型的報道中,做到識別度高,讓觀眾印象深刻并不容易。這不僅僅是報道方式的簡單運用,更要做好一系列的思考、策劃和應對工作,才能把所要采訪的內容做深、做透、做精。筆者在鹽城廣播電視臺《鹽城新聞》欄目工作時,就采訪了多篇體驗式報道。要做好體驗式采訪報道,一般要把握這樣幾個關鍵:
(一)貼合時事,關注熱點,做好選題策劃。一篇報道能否成功,首先取決于選題優劣。體驗式采訪事先就已經確定了訪問對象、范圍以及采訪的主題等,這是區別于一般采訪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體驗式采訪必須充分做好選題策劃,選題要關注熱點,貼合時事。近幾年,新聞界較為成功的體驗式采訪報道大多是以緊扣時代脈搏,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為主。“水”,曾經是鹽城市民心中的一個結,接連幾次飲水安全事件的發生,讓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由此,鹽城市委、市政府排除萬難,在市區上游處建設一個飲用水源水質穩定的生態湖——鹽龍湖。鹽龍湖的功能怎么實現?建設進度能否保證?都是鹽城市民十分關注的。筆者選取了這一話題進行采訪,節目播出時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畫面真實,客觀反映,做好現場拍攝。體驗式采訪的靈魂是真實,因此,對一些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真實的鏡頭遠較規范美觀的畫面更為重要。在采訪中,筆者曾做過一篇有關鹽城市區長壩路小商品市場倉庫突發火災的報道。當我們趕到現場時,火災現場附近站滿了圍觀群眾,要穿過圍觀群眾,靠近火災現場拍攝鏡頭并不容易,片刻思考后,攝像師當時決定提前開機,一邊穿過人群,一邊進行拍攝,由于人群擁擠,拍攝的畫面并不美觀,也不工整,但是畫面語言和視覺效果卻相當有感染力,火災現場的擁堵零亂與后面消防的有序處理形成鮮明的對比,真實還原了現場,并完整報道了救災全過程。
(三)擴展信息,延伸內涵,做好內容采訪。有深度和廣度的報道會引發觀眾的思考,讓觀眾覺得意猶未盡。2012年9月鹽城至臺灣的直飛航班開通,筆者采訪時,不僅僅是介紹了這條航班的信息,而且還深挖鹽城與臺灣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經歷,并延伸至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整篇采訪豐滿而有深度。可見,在實現新聞價值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放大傳播效應。
(四)把握角色,準確定位,做好角色轉換。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應當學會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只有意識到這點才能順利地完成。大多數采訪模式,都是記者提問,受訪者回答,但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需要親身體驗需采訪的職業,因此,記者既充當提問的角色,又扮演受訪者的角色,進行自問自答。因此,采用這種采訪方法,記者必須改變慣有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角色轉換,設身處地地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及他們的利益。在角色轉換中,認識到其職業屬性和特征,以及其想法和內心活動等,這樣采訪的內容才會貼近實際,更接地氣,也能消除受訪者的戒心。如果記者無法從腦海深處擺脫自己的記者身份,無法做到身心兩者的高度統一,勢必會影響采訪的質量。此外,體驗式采訪包含明訪和暗訪兩種方式,不論是明訪還是暗訪,都需要記者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在體驗中“鉆進去”,采訪中“跳出來”,既綜合了自己親身體驗,又能夠理智地報道,做到入乎感性,出乎理性。
(五)掌握法律知識,把握道德界限。如上文所述,體驗式采訪包括明訪與暗訪兩種方式,因此,進行體驗式采訪的時候,記者提前要明確受訪者和采訪主題,從而確定采訪的形式。一方面,進行暗訪需要記者隱藏自己的身份,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報道,也沒有事先與受訪者溝通采訪內容的相關事宜,可能會侵犯國家、集體或公民的合法權益,也可能會關乎社會道德。所以,在采訪中記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與采訪的度,不能隨意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不可用犯罪分子的身份獲取犯罪信息而進行報道,因此,記者需要對法律條文相關規定以及道德知識有所了解,以免在采訪中跨越法律道德的界限,這是成功進行體驗式采訪報道的關鍵。
另一方,對于某些丑陋的社會現象,記者一般會采取暗訪的采訪形式,因此在暗訪中記者需要進行偽裝,不能讓別人看出任何端倪,即使通過偽裝,仍然常常不可避免地會卷入沖突當中,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脅。這個時候,倘若記者擁有相應的法律和道德常識,則可以為自身提供人身保護。所以,作為一名記者,在體驗式采訪時,必須能夠明確地分辨暗訪的受眾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范疇,特別是在關乎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上,謹慎地選擇采訪方式。一方面要靈活應變,另一方面要確保自身的人身安全。因此,記者應當對基本的法律條文和道德知識有所了解。
(六)做到“三入”,具備敬業精神。擁有敬業精神是每個行業都需要的,同樣記者也需要足夠的敬業精神。尤其是進行體驗式采訪,記者更需要高度敬業,做到盡心盡責。所謂體驗式采訪,就是需要記者親身體驗,新聞都是“跑”出來的,記者只有擁有一顆對事業執著追求的心,燃動對新聞事業的熱情,兢兢業業,熱情高漲,主動性強,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的“三入”,才能做出一篇情之動人,又客觀理智的成功的新聞報道。因此,在進行體驗式采訪中,記者應當全身心投入,用心去體會,努力地抓住每個新聞素材的閃光點。
群眾工作是新聞宣傳工作的生命線,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正是維系好這條生命線的基礎。
(一)體驗式采訪是新聞宣傳工作體現“三貼近”的好方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近”是我們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遠離群眾、遠離生活、遠離基層的新聞報道既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又背離了大眾傳媒的本義,與“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宗旨背道而馳。只有深入生活,走進群眾,進行“零距離”體驗式采訪,才能做出接地氣、冒熱氣,體現“三貼近”的好報道。
(二)體驗式采訪是新聞宣傳工作踐行“走轉改”的主要抓手。體驗式采訪將鏡頭對準基層一線勞動者,將腳步踏進田間地頭、工廠社區,記者由采訪者變身親歷者,讓老百姓成為主角,讓生活百味和發展變化成為內容載體,這樣的采訪切實落實“走轉改”,最能汲取最鮮活的素材,做出有溫度有關注度的新聞報道,進而切實履行新聞媒體的社會擔當。
總之,體驗式采訪具有真實、親切,能抓住觀眾的心等眾多優勢。因此,體驗式采訪已經成為新聞媒體記者采訪報道的重要形式。要做好體驗式新聞,必須做好選題策劃、把握角色定位、掌握法律知識、擁有敬業精神,同時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新聞報道中出奇制勝,讓觀眾感同身受,引起社會及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從而達到新聞報道的核心目標,這才是一篇成功的體驗式新聞報道。
1.楊樂.試論體驗式采訪在新聞“走轉改”實踐中的應用[J].文化與傳播,2013(6).
2.魏道俊.淺談體驗式采訪對“走轉改”的促進作用[J].中國地市報人,2013(7).
3.胥鵬飛.淺論新聞記者如何搞好體驗式采訪[J].活力,2015(3).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