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暉
淺談電視紀錄片剪輯的節奏把握
□ 陳暉
任何事物只要是發展著、變化著的,就會有節奏。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中,通過剪輯,產生電視紀錄片的節奏,能夠調整觀眾觀影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營造出最佳的視聽效果。
電視紀錄片;剪輯;節奏
一位美國電影理論家曾說過:“電影創作的主要任務在于物質和思想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又來源于剪輯的因素。”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同樣如此。拍攝或錄制的素材,只有經過剪輯才有意義。通過剪輯,對畫面、聲音、特效等的綜合運用,產生電視紀錄片的節奏,達到調整觀眾觀影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的目的,從而營造出最佳的視聽效果。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要為掌握節奏、控制節奏、創造性地處理節奏而努力。以下從幾個方面探討電視紀錄片剪輯節奏把握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紀錄片的題材、形式變得更加多樣。一部電視紀錄片的整體節奏取決于該片的創作意圖、藝術追求,或者說電視紀錄片的內容特色。節奏首先要做到服務于內容。例如歷史題材或者故事性較強的電視紀錄片,要想對觀眾的心靈達到某種觸動的目的,整體節奏就要相對慢一些。
同一電視紀錄片中不同內容的段落,會在整體節奏之中產生一些變化。例如一部電視紀錄片中既有宏大的敘述,又有溫情的表達,在節奏的把握上就要加以區分,使電視紀錄片的節奏準確、流暢,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一部電視紀錄片拍攝完成后,包含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個鏡頭,而剪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電視紀錄片的再創作。剪輯過程中鏡頭之間的組接需要進行精心設置,不存在確定性的最佳方案,但不管如何選擇,鏡頭的組接必須要符合一定邏輯要求,要考慮鏡頭之間的內在聯系,要遵循觀眾心理感受的規律。
一般情況下,長鏡頭或者景別類似的鏡頭組接會拉慢節奏,給人一種低沉、遲緩的感覺,留給觀眾想象的余地。。相反,景別差異大的鏡頭切換,例如大景切特寫,接著特寫切大景的反復運用,會加快片子的節奏;此外,角度變化大的鏡頭組接、運動速度快的鏡頭組接、短鏡頭組接等,都會營造快節奏,展現出一種活力和力量。
在剪輯過程中,加快鏡頭的轉換速度,會帶給觀眾緊張、激烈的感覺,提高觀眾的興奮度,加強觀眾的情緒積累。需要注意的是,鏡頭的轉換速度如果太快,觀眾的認知還未開始或者情緒體驗剛剛開始時就被打斷,會給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的心理感受。而鏡頭的轉換速度過慢,則會讓觀眾心理的興奮度逐漸下降。如果節奏表現為拖沓、沉悶,會大大削弱觀眾的情緒積累,甚至讓人完全沒有興趣再看下去。鏡頭組接在不違背電視紀錄片整體節奏的前提下要勇于創新、大膽嘗試。
在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中,除了此類片中常見的展現工程全貌的航拍、全景、遠景鏡頭,還大量運用特寫、近景鏡頭,特別是片中跳剪和高速剪接的手法運用可謂頗有特色,讓觀眾體驗到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好奇心。例如在《上海中心大廈》這一集中的3分01秒到3分03秒,3秒的時間里竟然切換了6個工人在鋼結構上施工的遠景鏡頭,每個遠景鏡頭不到0.4秒,這種打破常規的剪輯手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通過對電視紀錄片的剪輯,我們可以利用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采集到的素材,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區別于現實的時空。
節奏既表現于影視的時間流程之中,又表現于影視的空間形態之上。在一部電視紀錄片的節奏體現中,時空的變化自然會影響到節奏的調整。時空的延長與擴大,可以使節奏緊湊、緊張;時空的縮短與壓縮,又可以使節奏舒緩、舒暢;時空的大跳躍,會引發節奏的大波動、大調整。在時空關系上,鏡頭銜接和場景轉換的處理、有限時空和無限時空的利用,都直接與節奏的掌握、調整有關。所以在剪輯過程中處理時空問題時要認真考慮時空變化對節奏的影響。
我們對于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過眼睛和耳朵來完成,在電視紀錄片中除了畫面,聲音是構成電視紀錄片節奏的重要元素,聲音元素的合理運用可以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性、生動性。有些電視紀錄片創作者認為音樂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在片中過多使用會影響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性、客觀性。其實,對于表現片中人物的一些復雜的內心活動和對場景的烘托上,音樂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和強化手段,它可以引發觀眾的共鳴,深化電視紀錄片的內涵。我們要重視音樂與情感的聯系。當然,在電視紀錄片中插入音樂,必須要與畫面相輔相成,不可喧賓奪主。
電視紀錄片在音樂的選取上一定要與該片所表現的主題內容相吻合。在央視紀錄片《故宮》中,為了完美展現片中所描述的環境與氛圍,增強感染力,著名作曲家蘇聰、唐建平、張廣天等創作了各種主題的音樂片段達100多分鐘,這些音樂與畫面配合默契,營造出了優美而恰當的節奏,在敘述的同時給觀眾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也充分體現了紀錄片的風格。
電視紀錄片在剪輯過程中要合理利用采集到的各種自然聲響,如腳步聲、嘆息聲、雨聲、街頭的吵鬧聲等,通過剪輯組接,去調整、營造節奏,增強電視紀錄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音響的節奏變化也是電視紀錄片或得或失的重要表現之一。很多時候,觀眾不看畫面,僅聽音響節奏,就能受到情緒感染。
在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介紹廚師刀功的片段中,老人彈奏出的緊張的琵琶琴聲與廚師飛快起落的刀聲相配合,既寓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又展現了緊張感十足的場景。聲音和畫面是互補存在的,共同控制著影片的節奏,該緩則緩,該疾則疾,要做到張弛有度。
電視紀錄片還要重視同期聲所帶來的聽覺真實。同期聲可以凸顯片中人物心理、個性特征,例如在紀錄片《幼兒園》中,孩子們稚氣的語錄、真實的哭聲所具有的打動人心的力量是任何解說詞都替代不了的。電視紀錄片還可以巧妙地運用同期聲揭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所處環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紀錄片《英與白》中多次從片中電視機里傳來的電視節目聲,讓觀眾能清晰地了解到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和歷史背景。
色彩是視覺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們不同的情緒反應。
一部電視紀錄片往往會有一個與主題相對應的情緒基調,通過色彩的運用,可以把電視紀錄片希望賦予的內涵和情感外化,達到強化情緒基調、烘托主體的作用。例如張藝謀早期的經典電影作品《紅高粱》的色彩基調是血紅色的,極具象征意義;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等都有一種暖黃色的色彩基調,給人一種懷舊、滄桑之感,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在把握整體色彩基調的前提下,我們通過有意調節片中畫面的色彩,可以產生興奮、熱烈、壓抑、凝重等不同的影片節奏。例如,暖色讓人感覺激動、熱情、歡樂;冷色讓人感覺神秘、沉靜、憂郁;中間色調讓人感覺平和。在色彩的明度上,對比色彩基調為高明度時,讓人感覺刺激、快速;對比色彩基調為中明度時,讓人感覺含蓄、豐富;對比色彩基調為低明度時,讓人感覺苦悶、寂寞。在電視紀錄片的剪輯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鏡頭中的色彩,以及通過后期調色來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并豐富和調節影片的節奏。
綜上所述,一部好的電視紀錄片既是拍出來的,也是剪出來的。營造節奏的剪輯手法是多種多樣、變化無窮的,無論使用何種方式,目的都是用合理、正確的剪輯,增強電視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1.任遠.紀錄片的理念與方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傅正義.電影電視剪輯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3.倪祥保.紀錄片內涵、方法與形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4.湯亞.增強紀錄片中的音樂應用意識[J].電視研究,2001(7) .
(作者單位:中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