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嬌嬌
大數據視閾下高校學報的出版管理及發展策略分析
□ 徐嬌嬌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報傳統的出版內容和管理模式受到巨大影響和沖擊。本文總結出大數據視閾下高校學報的編輯人員信息素養短缺、數據思維淡薄,學報內容過全不專、學術質量偏低,出版管理體制弊端重重等出版管理困境,提出提升編輯信息素養和數據思維能力,數據化整合發展、提升學術質量,創新學報管理機制、完善大數據管理機制發展等策略,以期為高校學報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大數據;高校學報;出版管理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賀德方對大數據的定義為:一般認為,大數據是指數據規模與復雜性超過了傳統關系數據庫處理能力的數據,其特征可以概括為“3v”:即數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樣性(variety)。后來,又被加上第四V:價值(value),意思是指大數據蘊含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定義一方面強調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價值信息,另一方面強調快速地獲取數據,在數據的獲取、傳遞、利用上高效處理。大數據時代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數據及高效采集分析數據,使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思維模式產生巨大改變。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推進了傳統出版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高校學報的出版管理也受到影響。
(一)編輯人員信息素養短缺,數據思維淡薄
高校學報編輯隊伍的信息素養體現在如何運用數據思維完成選題策劃、稿件審讀、編輯加工等方面。然而,多數傳統學報的編輯在面對跨學科綜合性稿件時,由于缺乏專業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知識存量及敏感性,大大影響了選題策劃的質量和稿件審讀的工作效率,具有較高觀點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文章并沒有得到編輯的重視推薦。相反,卻會使得一些水平偏低、學術創新性和價值性一般的文章也能入選。更值得反思的是,人情賬單凌駕于學術價值之上的現象依然常見。高校學報相對封閉的用戶圈子為關系型的學術腐敗提供了土壤,個別缺乏編輯職業素養的編輯利用手中的特權,或是做順水人情,或是謀取不正當利益,導致人情稿和關系稿刊出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學報內容過全不專,學術質量偏低
從目前高校學報的狀況來看,學報欄目設置大多兼顧高校的所有專業,導致學報定位大而全,學報內容過全不專。由于這種涵蓋式的欄目設置缺少足夠專業化的跨學科編輯隊伍對來稿進行鑒別篩選,加上學報的稿源大多數來自本校老師、學生以及科研課題項目,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學報文章的學術質量不盡如人意。此外,編輯部內部的工作管理機制也不夠完善,一方面,綜合性刊物的定位導致編輯人手短缺,一人身兼數職,從而影響了對專業性稿件的學術價值的評估和甄別;另一方面,多數編輯部尚未建立有針對性的、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機制,相對短缺的網絡技術及數據思維,也使得高校學報的學術質量受到負面影響。高校學報由于自身存在發行規模較小、學術質量略低、同質化嚴重、影響因子較小和被引用頻數過低等問題,在不同層次的學術期刊同臺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三)出版管理體制弊端重重
大數據包含著海量數據,具有多樣性和應用的復雜性,大數據思維提倡管理制度的規則化和專門化。高校學報大多實行一校一刊制度,其運營經費一般由學校公費支持,其出版管理模式無法避開行政手段干涉,在管理體制上存在弊端。高校學報的定位呈現邊緣性和模糊性,一方面不利于吸納和培養專業性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對高校科研實力和發展潛力的總體評估和把握。綜合性刊物的定位導致編輯人手短缺,一人身兼數職,從而影響了對專業性稿件的學術價值的評估和甄別。個別缺乏編輯職業素養的編輯利用手中的特權,或是做順水人情,或是謀取不正當利益。這種學報本身定位的模糊性和邊緣性問題,也影響數據的采集、抓取和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學報內部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和運行也是系統性的復雜工程,編輯人手的短缺便會造成數據平臺操作和學術質量審核相沖突,數據系統與實際業務流程不匹配的矛盾狀況。
(一)提升編輯信息素養和數據思維能力
大數據時代,編輯可以利用各類信息平臺以及采編系統數據庫作為輔助的審稿工具來解決上述問題。學報編輯應該提升信息素養和數據思維能力,創新完成選題策劃、稿件審讀、編輯加工等方面的工作。在選題策劃階段,用大數據的思維去獲取和篩選稿件。大數據時代可以將碎片化視角納入選題策劃,運用分類、預測、關聯分析等常用技術和典型算法,按照一定規則對海量文章進行碎片對比已有的行業熱點和預期的創新點,形成創新庫。在稿件審讀階段,運用大數據思維評估甄別稿件的前瞻性和學術價值性。編輯要善于運用各類信息平臺以及采編系統數據庫作為輔助的審稿工具。當作者將稿件上傳至電子采編系統后,系統會自動識別和校隊稿件的基本要素和格式,同時對稿件的題目、摘要和關鍵字進行自動提取,以便編輯快捷地甄別和評估。如果稿件存在要素缺失或與要求不符的情況,系統便會自動標出提醒并反饋給作者,以供參考修改。這樣一方面減輕了編輯在校對等低創造性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使編輯與作者之間的互動性交流更加便捷,簡化了投稿流程。
(二)數據化整合發展,提升學術質量
隨著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儲空間得到有效提升,對規模化龐大的數據進行抓取和分析預測成為可能。電子期刊因其易搜索性、便捷性和海量性也深得師生學者的青睞。我國高校學報做得最多的也只是把自己每期學報出刊后的數據發送至萬方數據庫或中國知網數據庫,而其本身的期刊呈現、業務流程基本沒有大的改變。大數據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高校學報走整合內部資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特色化之路,另一方面也為各大高校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成立學報聯合體提供了可能。高校學報只有依托本校重點學科和專業,走特色化道路,提升自身學術質量,才能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稿源。此外,各大高校建立學術聯合體,通過資源整合,挖掘各自的重點和特色欄目,優勢互補,共享專業性的審稿專家和優質作者群,來改變與其他學術期刊同臺競爭的劣勢地位,也可以避免相互的同質化競爭局面。
(三)創新學報管理機制,完善大數據管理機制
大數據時代,讀者可以隨時隨地提取各優質期刊文章,學術質量欠佳、影響因子低的學報文章必然會受到冷落甚至遺棄。創新學報的管理機制來提升學報質量和影響力,或許可以使高校學報在大數據時代下各大期刊數字化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部分報刊實行的采編與經營分離政策,以及電視節目的制播分離策略都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學報創新管理機制借鑒。在整體的高校學報編輯出版中,具體內容制作由高校內部專業編輯人員負責,而印刷和宣傳讓渡給出版公司經營。高校內的專業性編輯人員便可以潛心策劃精品欄目,甄別和評估稿件學術價值,而出版公司的經營人員可以通過和編輯部合作,負責后續的印刷和宣傳活動,如策劃學術會議、舉行比賽活動等等,以此來擴大學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以加大在信息海洋的大數據時代讀者選擇學報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學報內部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和運行也是系統性的復雜工程,高校學報的數據化采集、分析和數字化呈現依賴于建立完善的大數據管理機制。大數據視閾下,應加強對學報的大數據平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編輯人員的數據化抓取和分析的技能,強化高校學報管理層的數據化思維,明確內部人員的職責分工,把握好對傳統編輯流程和數據化的統籌策略。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孫俊青.高校學報改革方向與路徑的多角度思考[J].出版發行研究,2014(02).
3.盧妙清.探尋地方高校學報之發展瓶頸和突破路徑[J].出版廣角,2016(02).
4.吳美英.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報辦刊困境調查研究[J].科技傳播,2016(07).
5.崔希民.出版轉型期大學學報的出版管理創新[J].出版廣角,2015(16).
6.關鑒航.高校學報管理機制創新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6).
7.石瀟純.高校學報管理運行模式的思辨與重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