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論諜戰劇的創新和出路
□周斌
諜戰劇是當前活躍在屏幕上的一種類型影視劇。諜戰劇熱播的背后也帶來不少隱憂:模仿太多、創新無力、粗制濫造、篡改歷史。諜戰劇應該在題材上有所創新,有深刻的人文情懷與理想高度。諜戰劇的創新之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諜戰英雄接地氣;反面角色也應去臉譜化;情節燒腦才吸引人;諜戰也要有笑點;諜戰走心又養眼。
諜戰劇;隱憂;出路;創新
每年的九月、十月,電視屏幕上都是獻禮國慶的主旋律劇目,在這些劇目中,諜戰劇占了絕大多數。2016年也不列外,各大衛視的電視劇編排也是“諜影重重”,扎堆上演,而且播出平臺也由以前的電視臺獨播轉變成網絡和電視臺多平臺播放。這邊《麻雀》還未結束,那邊《胭脂》《雙刺》就已經開播了。熱播的主旋律諜戰劇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諜戰劇《麻雀》自2016年9月在湖南衛視開播以來,在省級衛視電視劇排名中收視率一直穩居第一,平均收視率均在2%以上。
諜戰劇是以間諜活動為主題的類型影視劇,一直以緊湊燒腦的劇情、步步驚心的節奏、多重偽裝的人物、真假交織的情報、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讓觀眾欲罷不能?,F在熱播的諜戰劇繼承了建國后一系列的“反特片”傳統,并在其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看點。諜戰劇里可以看孤膽英雄入虎穴,看敵我特工勾心斗角,除了特務和臥底,懸疑和猜忌,還有愛情和較量,廝殺和刑訊,各種元素的融入讓諜戰劇更加扣人心弦。
追溯起來,最早的國產諜戰劇始于1981年的《敵營十八年》,之后諜戰劇開始陸續在熒屏上出現。多年來,諜戰劇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引發第一波諜戰劇熱潮的是敵情劇,以緊湊燒腦的劇情取勝。敵情劇當以2005年的《暗算》為代表。
2009年熱播的《潛伏》全面提升了諜戰劇的綜合品質,堪稱諜戰劇的巔峰之作。該劇收視率頻創新高,也屢獲大獎,掀起了諜戰劇的第二波高潮。此后,不論是諜戰劇的數量、質量,還是投資規模、演員陣容,都突然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之后幾年,高智商的劇情將諜戰劇提升到了新高度?!独杳髦啊吩趶娗楣澋臄⑹嘛L格中大膽融入了美劇的制作概念,從而有了風格性的突破;《紅色》引入推理懸疑,開創了諜戰劇的新類型;《借槍》一反以往諜戰劇的敘事風格,融入“平民視角”,使諜戰劇更加生活化;《偽裝者》創新性地將諜戰劇偶像化,同時保持著高水準制作和表演,從而成就了又一部諜戰片的經典。近五年來,諜戰劇持續升溫,“現象級”的諜戰劇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部,讓觀眾津津樂道,也讓收視節節升溫。
諜戰劇的熱播,讓產量不斷擴容,也帶來了眾多的跟風制作。許多制作公司從商業利益出發,認為諜戰劇的制作風險比較小,因此紛紛上馬,忘記了諜戰劇本身應該承載的藝術價值,導致不少模仿之作,雷劇、神劇也迅速霸屏,題材重復、內容僵化、缺少創意。總結起來諜戰劇有幾大隱憂:
(一)模仿喪失創新
一部《潛伏》成功了,更多的諜戰劇就跟風引入“假夫妻,真革命”的情節,后來就形成了“諜戰劇+真假夫妻”這一模式。《偽裝者》風靡一時,諜戰劇就紛紛把主演的橄欖枝遞給毫無演技的當紅偶像。
這些跟風之作缺乏精巧的劇情設計和作品獨特的風格;對韓劇美劇的盲目借鑒,也失去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所要具備的文化品位和傳統特色。創作一部優質的諜戰劇往往周期比較長,光是劇本的創作就需要三到五年;劇本對編劇的要求很高,不是什么編劇都能勝任的。但現在很多編劇都沒有接觸過諜戰、特工這個領域,只能通過憑空想象、閉門造車來模仿創作。
(二)情節粗編濫造
諜戰劇蜂擁而上,浮現出來的問題就是粗制濫造、情節離譜、邏輯缺失、脫離群眾。一些熱播的諜戰劇甚至因為各種穿幫鏡頭和違反常規、漏洞百出、不合邏輯的情節遭到觀眾和網友的“拍磚”。《追捕》中的男主人公,其辦公室一會兒在301,一會兒又在305;子彈射進錢包后居然還帶著彈殼?!抖敬獭返哪兄魅斯夭恐袕棻蛔?,當時是銬在病床上的,還沒救治就能自己醒過來了,然后掙脫手銬,打死好幾個看守,劫持人質,最終成功出逃。《斷刺》中,情報人員不是在街頭巷尾,而是跑到荒無人煙的山溝里,假扮瞎子算命打探情報?!吨钦邿o敵》里,地下黨們竟然不是單線聯系而是經常聚眾開會,還與日本特務公開叫板。這些細節的紕漏和錯誤實在是貽笑大方。
(三)粗暴篡改歷史
幾乎所有諜戰劇的劇情都發生在1935—1945年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重復生產,不少影視公司都在自己臆測的歷史風云里閉門造車,對歷史的篡改也花樣百出。《懸崖》里不光有中統和軍統的周旋,還有日軍的加入,日軍還與中統和軍統合作?!吨钦邿o敵》中,共產黨不僅與軍統合作,還與日本特務合作。其實這一切都是與史實不符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情報機構會把情報和其他情報機構分享,合作更是不可能。
諜戰片中的很多情報人員都氣質超群,身懷絕技,每天衣著光鮮,出入高檔場所,身邊帥哥美女相陪,動不動就談個戀愛。其實在那個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共產黨的組織經費非常困窘,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奢華生活,可劇中諜戰人員的生活完全歪曲了中共地下工作歷史。再者,對于諜戰人員來說,他們會最大限度地追求“普通化”而力戒“特殊化”。諜戰劇對諜戰人員形象的刻畫是完全不符合中共地下工作原則的。這樣演繹這段歷史,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與誤讀,也是對先烈們的輕慢與褻瀆。
諜戰劇發展下去會不會題材枯竭?觀眾會不會對諜戰劇產生審美疲勞?諜戰劇的出路在何方?其實從收視率來說,諜戰劇的市場需求還很大,作為一個成熟的類型劇,它有著穩定的收視群體,不存在真正的審美疲勞。就像愛情喜劇、都市情感劇和家庭倫理劇一樣,盡管都是婆婆媽媽嘻嘻哈哈,但只要故事講得好,制作精良,就會有人追著看。
筆者認為諜戰劇首先應該在題材上有所創新,在差異化上下功夫。比如,《于無聲處》涉及的是國安題材,《借槍》反映的是一個諜戰人員的生活,《密戰》中觀眾能看各種高科技在現代諜戰中的運用,《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則在諜戰中加入了喜劇元素,小人物的人性光輝也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除此之外,諜戰劇不能只有驚險刺激,還必須有深刻的人文情懷與理想高度。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的地下工作者是最有信仰和理想的一批人,他們品質高潔,他們愿意為了信仰蒙受不白之冤,在艱難困境里選擇了這種默默無聞、風險極大的工作,他們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魂,也應該是諜戰劇的魂。在過往的歲月里,有太多隱蔽的真相不為人知,諜戰劇要做的就是用不同角度,講述不同的人物的故事,去反映我們先輩英雄的經歷,把民族的精神傳承下去。而一部好的諜戰劇,應該能夠讓觀眾在故事中確認精神和信仰的重要,這在商業片橫行的今天,代表主流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的諜戰劇還是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的。
十多年來,國產諜戰劇在經歷了大起大落后也開始“華麗轉身”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諜戰英雄接地氣
《暗算》的主演柳云龍說:“將過去高大全式的意識形態英雄變為有著人性弱點的智力超人,在這方面《暗算》可說達到了極致,這也是該劇最精彩的奧秘所在。”在諜戰劇的外殼下,《暗算》更多的是浪漫主義者對愛情、對家庭、對信仰的哲學思辨,它探求的是平淡日常中生命的意義。
《潛伏》雖說披著諜戰劇的外衣,卻有著豐富的內核,在諜戰以外,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主人公在真實生活中追求理想又不斷地與現實磨合的故事。孫紅雷扮演的余則成除了諜戰人員的身份,就是一個向往家庭生活的普通男子。
《追擊者》中常平安乍看是混跡街頭的市井青年,實則是一個具有煙火氣息的“諜報英雄”。他不像以往的諜報英雄那么縝密沉穩,時不時還在一些環節露出馬腳,但是他有一種小人物特有的敏感嗅覺和來自底層社會的生活智慧。
小人物不“高大全”了,諜戰人員的身份也多樣化起來,有的是富家少爺,如《偽裝者》中的富家公子明臺;有的是教授,如《潛行者》中經濟學奇才李正白;有的是家庭主婦,如《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王大花;有的是江湖混混,如《追擊者》中的常平安和《麻雀》中剃頭匠出身的陳深。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無意間卷入戰爭,經過各種磨難和鍛煉,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諜戰人員。
對于諜戰劇主人公開始走小人物路線的原因,《麻雀》編劇海飛認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我們的劇是做給普通觀眾看的,主角本身是個小人物,這會讓觀眾在看劇的時候更具有代入感?!?/p>
(二)反角也去臉譜化
相對于諜戰劇中的正面人物,其反派人物的設置也有規律可循。早期的諜戰劇作品中,敵人都是邪惡愚蠢的,壞就往死里壞,線條單一,形象也像個壞人。但隨著影視作品對人物塑造的升級,反面人物的智力值和武力值也在不斷飆升,他們成為正面人物的對手就更加能映襯出正面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比如,《潛伏》中的李涯機智精明,《風聲》中的憲兵隊機關長年輕英武,《黎明之前》里的譚忠恕洞察力強,《麻雀》中汪偽特攻總部首領畢忠良有謀有略,機智勇猛。一眾反派角色無不層次豐富,智勇均衡。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制造出主人公最難逾越的險境,也讓整個故事危險頻發,緊張度與吸引力不斷升級。
(三)情節燒腦才吸引
“現象級電視劇”《潛伏》的懸念設置環環相扣,漏看一句臺詞都會看不懂后面的情節。以往諜戰劇里常見的槍戰、爆破等場面在《潛伏》中被有意回避了,觀眾看到的就是敵我雙方的斗智斗勇,就算只是分清敵友也要燒腦費不少心力。
《黎明之前》里的高智商博弈讓不少觀眾感嘆“終于不拿我們當白癡了”。該劇導演劉江稱:“這是類型化更高的諜戰戲?!眲≈锌焖俚溺R頭切換、不斷的倒敘、情節的反轉,以及大量純偵破技術的真實再現,確實費腦子,但是也足夠吸引人。
(四)諜戰也要有笑點
在扣人心弦的驚險劇情中,加入一些笑點和幽默色彩,讓整部戲張弛有度,無疑更能增添作品的魅力?!秱窝b者》中的梁仲春是軍統變節過來的汪偽特工,他貪財好色、心思縝密,旸
(五)諜戰走心又養眼
諜戰劇故事險象環生,步步驚心,主人公多是心思縝密、行事謹慎,能巧妙潛伏在敵方為我方提供情報和便利的諜戰人員,這就要求演員能夠貼近人物設置,很多人物是雙面的,內心戲很吃重,這對演技的要求很高,所以諜戰劇大多由實力派的中年演員挑大梁。實力派演員渾身是戲,對角色的扮演飽滿厚重。他們出色的演技往往讓人沉浸在劇情中而忽略了演員顏值。
但是,隨著劇網融合度增強,諜戰劇的年輕觀眾不斷增加,不少諜戰劇開始傾向于選擇具備高顏值的青年演員。特別是2015年由胡歌、王凱等當紅小生擔任主演的《偽裝者》,提升了諜戰劇的顏值,讓觀眾覺得年輕版的“間諜們”也如此有魅力。
對于有“偶像氣質”的諜戰劇,有網友表示:“青春元素的加入,開啟了諜戰劇的新格局,不僅使得諜戰劇的表演方式更加年輕化,也吸引了年輕觀眾去關注歷史。”不過,也有網友并不買賬,認為“偶像化的諜戰劇是對諜戰劇的一種褻瀆”。業內人士則表示,“偶像+諜戰”的諜戰劇背后也要有好的劇本和精良的制作做依靠才行。李易峰這類偶像明星的加入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他們自帶話題和宣傳量,另一方面也因稚嫩的演技廣受詬病。不管怎樣,諜戰劇從高智商到高顏值的轉變,能不能讓觀眾買單,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節目營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