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電影《建國大業》對白分析
□徐敏
電影對白是構成電影的重要元素,也是電影人物之間或人物與觀眾之間交流溝通的主要載體。本文借以通過對電影《建國大業》中典型片段的對白分析來探討其在電影當中的作用和意義。
電影分析;《建國大業》;對白
相對于音樂、繪畫、舞蹈、建筑、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而言,電影有其特殊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電影語言,眾所周知是視聽語言。它既訴諸視覺,也有賴于聽覺。在電影的“聽覺”語言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臺詞。而對臺詞的運用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電影對白。對白,簡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電影語言最為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
《建國大業》這部電影就恰到好處地運用了一系列典型片段的對白為我們描繪出新中國是如何建立的,我們的執政黨是如何在數百個政黨中脫穎而出,繼而接受歷史選擇的。電影的精彩對白將帶領我們一起來重溫那個時代,那些人,以及那種精神。
記者:我注意到今天兩位都穿著中山裝,那在今天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里,一樣的著裝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蔣介石:中山裝,是民國政府公務人員的正式著裝。中正,身為國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蒞臨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裝以顯莊重。
毛澤東:委員長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國共兩黨繼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缽。同宗同源,存續相依。中山先生的傳人都穿中山裝那是再自然不過了。
在這里,蔣介石只是就記者的問題做出了回答,而毛澤東則把這個問題做了升華,提升到兩個黨派本是一家,他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這個時候毛主席和共產黨對國民黨是存有期待的,他們內心當中認為同作為中國人,作為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繼承者,期望著能夠跟國民黨、各民族黨派乃至全中國四萬萬同胞團結在一起,共同建立起一個不受外敵欺辱,真正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這幾句臺詞就足以揭示毛澤東所代表的共產黨人想要為民主、和平奮斗的決心。其實這同樣也是人民大眾的心聲。正是由于共產黨人的行為思想順應了民心,才得以譜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結局。
宋美齡:國大召開的日期能早一天確定,美國的援助也就能早一天落實。
蔣介石:開國大,只有一個國民黨是不成的。既然中共不來,那就算了。擺花瓶,有那些民主黨派也就可以了。
宋美齡:中共和中間黨派,堅持重慶的政協會議決議,這事可怎么解決呀?
蔣介石:對于張瀾呢,安撫為主。對于中共,就要一面打一面哄嘍。什么時候毛澤東的軍隊打光了,也就不用再哄了。
這段對話雖然比較簡短,但它所傳達出的意思卻非常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當時國名黨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對待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的態度,對于沒有軍隊威脅的民主黨派采取“安撫”態度,以確保他們在國大召開的時候能夠過來充當“花瓶”角色,自愿臣服于其麾下。而對于當時已經具備“幾十萬條破槍”的共產黨,則“一面打一面哄”,在消耗共產黨實力的同時適當拉攏。因此,國民黨從始至終都沒有打算真正協商解決問題,蔣介石拒絕民主和平,最終想要達成其一黨獨大的目的。
蔣介石:嗯,就說我不在。
通訊員:副委員長,副委員長,委員長真的不在。
馮玉祥:委員長恩賜我出洋考察,特來向我的義弟辭行,他倒不在。
通訊員:副委員長,您提著個燈籠?大白天的。
馮玉祥:大白天的?黑暗啊,不打燈籠我找不著道啦。
通訊員:馮長官,說笑話。
馮玉祥:我哪有這個心情。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他要再一意孤行,國民黨敗亡之日當在不遠。我就是這么句話,請他多保重吧。
這段對白非常明顯地表現出蔣介石的用意,在蔣介石眼里他和馮玉祥只是上下級關系。馮玉祥在這里用恩賜一詞,諷刺意味非常濃重。在我國文化心理里,白燈籠有不吉利、兇兆、喪事的寓意。其實馮玉祥和蔣介石曾經結義為兄弟,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蔣介石對馮玉祥無情,不時擺出委員長的架勢,但馮玉祥依然看重他們之間的情分。并且馮玉祥作為抗日戰爭中主戰派的中堅力量,作為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維護國內和平的中堅力量,不管是出于對兄弟對國民黨還是對國家的考慮,他都不會保持沉默,他用自己的方式赤膽忠誠地向蔣介石說出逆耳忠言。他的對白代表了一大批國民黨內部的愛國將士之想法。其臺詞非常赤裸地揭示出國民黨高層之間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國民黨內部此時已經嚴重分裂。
劉從文:哎,老郭,你上哪兒去?這邊。
老郭:回廚房,鍋里給毛主席燉著菜呢。
聶榮臻:主席,主席呢?
通訊員:主席吃了安眠藥,剛睡下。
聶榮臻:趕快叫醒,敵機馬上就到。
小閻:快醒醒,主席,有敵機。
毛澤東:不是還沒扔炸彈嗎?
通訊員:扔下來就晚啦!走啊,主席。
毛澤東:慌什么,煙。
通訊員:不能再抽了。
聶榮臻:把主席抬上擔架,去防空洞。
毛澤東:就是扔炸彈,也不見得就能炸著我毛澤東。
聶榮臻:我得向中央負責。
毛澤東:我命大著呢。
電影《建國大業》中的人物刻畫非常豐滿,對領袖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還原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段對白向觀眾展示了毛澤東吃了安眠藥,藥勁兒剛上來,怎么也不愿走,就像一個任性的老人,和之前的領袖形象差別很大,把毛澤東作為一個人的七情六欲刻畫得淋漓盡致,真實立體。
聶榮臻、通訊員是廣大指戰員的典型代表,對話顯示他們絕不趨炎附勢,在關鍵時刻為大局著想,為保證毛澤東安全拼盡全力。
小灶郭師傅則是人民的代表,在這一段他雖然只有一句臺詞,但是卻非常清晰地側面烘托了毛澤東的個人魅力,黨中央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也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士為知己者死”的大無畏精神。以點帶面地表現出群眾對黨中央的忠誠、奉獻。
毛澤東:我們提議二位擔任政府的副主席,我想當面聽聽二位的意見。任公有話要說?
李濟深:這個提議,是你的意見?
毛澤東:是中共中央的意見。
李濟深:我殺過你們共產黨。
毛澤東:嗯,此一時彼一時啊!如今我們是殊途同歸。
李濟深:可歷史是無法改寫的。
毛澤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為了新中國,任公代表民革出任政府的副主席,這是國家的事情啊!過去的事不再提了。今后中共愿與二位一起領導這個國家。肝膽相照,同舟共濟,攜手創造新的歷史。
李濟深:任潮服從安排。
為著第一屆政協會議的順利召開,毛澤東邀請李濟深擔任副主席,李濟深因為曾經殺害過共產黨人心有芥蒂提起此事,毛澤東聽罷先是一愣,喉嚨處出現一個微小的動作,隨后咳了一下說“此一時彼一時”。這一幕特別真實,人物內心世界立顯,畢竟李濟深曾與之為敵,很多共產黨人被其所害,定會心痛,毛澤東的內心瞬間因難過而顫動便通過這一停頓體現出來,而他后面的回答,則將毛澤東博大的胸襟和氣魄展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段對話讓李濟深徹底釋懷了。也正是因為毛澤東的這種包容大度感召了李濟深,才使他愿與共產黨合作,喬裝成商人從香港北上,在海上漂泊9天,一路冒著風險前來參加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正如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一般,對白則是電影用來表情達意的主要媒介。影片《建國大業》中的多處對白起到了交代對話人物關系,凸顯劇中人物性格,渲染情緒,加快影片節奏,推動故事發展,深化主題思想等作用。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在對白的運用上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作者系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山東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課題“流行文化對高職生的影響及引導機制研究”(編號:15SAQ134)。主持人: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