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電視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中的懷舊情緒
□王洋
《長江 天地大紀行》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根據移民返鄉創作的紀錄片,移民意味著懷舊,返鄉卻不能使之終結。影片中的懷舊情緒一方面是自然的情緒流露,另一方面則是文化、政治和經濟考慮之下的選擇。在文化上,懷舊情緒成為中日兩國共同抵御文化全球化的武器;在政治上,懷舊情緒遮蔽了政治批判色彩,規避了政治風險和意識形態批評的窠臼;在經濟上,懷舊則成為一種商業策略,歷史和過去均成為了符號化的消費品。
電視紀錄片;長江;懷舊;移民;文化全球化
在以長江為題材的電視紀錄片中,日本NHK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獨樹一幟,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由移民創作者拍攝的紀錄片。按照比爾·尼科爾斯的分類,該片屬于參與型的紀錄片,以中日混血的演員阿部力重回故土,游覽長江作為影片的線索。
移民的身份使得阿部力在游覽長江時不自覺地生發出一種懷舊的情緒,這種懷舊情緒進而跳出了阿部力的個人范疇,使得整部紀錄片也帶有濃濃的懷舊情緒。而實際上,這種懷舊情緒一方面是自然的生發,另一方面則是有意識的選擇。懷舊情緒不僅是移民返鄉時自然流露的心理情緒,同時還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懷舊——英語詞匯nostalgia來自兩個希臘語詞,nostos(返鄉)和algia(懷想),是對于某個不再存在或者從來就沒有過的家園的向往。懷舊是一種喪失和位移,但是也是個人與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糾葛。”①懷舊的主體是誰?本地人是無法懷舊的,除非他被放逐。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移這一點上,移民與懷舊牢牢地聯系在了一起。
在人口學上,對“移民”的定義,需要包含兩個基本要素:長距離的遷移和具有法律結果的遷移。所謂“法律結果的遷移”主要指入了居住地的戶籍,而未取得戶籍的人,即使在居住地已居住了較長的時間,也不能算“移民”。②從這兩個限定條件來看,移民其實是無法涵蓋懷舊主體的全部范疇,依據懷舊的含義,以“遷徙的人”作為懷舊的主體更為合適,移民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本文中,因為阿部力已入日本籍,所以他既是“遷徙的人”中的一名成員,也是一名移民,所以姑且用“移民”來指代懷舊的主體。
“移民們常常懷有一種自卑——優越感情結,深信自己比本地人更忠誠于移民國的種種理想。③移民的雙重身份,一方面給他們提供了便利,語言和文化的優勢讓他們天然地充當起兩個國家、兩個文化之間的使者;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可能同時存在著兩個故鄉,所以也就有兩份懷舊,懷舊的想象和夢幻導致他們無法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和文化產生符合實際的認知。
《長江天地大紀行》一片中作為移民的演員阿部力重新回到中國,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返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卻充滿著惋惜和失望。在藏區,當他看見藏區獨有的土制平頂屋被改造成統一的藍頂新居時,他流露出一種失望之情;當他看見藏區人民不說藏語時,他流露出一種惋惜之情;而當他試穿民族服裝,參觀老建筑時,卻表現得欣喜。
與政治和經濟比較而言,文化通常被看作相對不重要的方面,但是歷史經驗表明文化的作用同樣舉足輕重,甚至可以反過來對政治和經濟產生影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個消除差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差異越來越敏感的過程,試圖形成一種統一文化的努力與地方文化的自衛和反擊相互糾纏,不斷爭斗。
現代性理論認為“西方的歷史其實就是普遍的世界史”。“歷史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或者方向性的動力,這就是所謂的進步。進步的觀念包含著歷史的某個方向,也意味著歷史的限度,以及最終會送入或者達到一種更好的或更理想的社會生活或者‘好的社會’。”④進步與西方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一種有意的概念混淆,將西方的現在等同于其他地區進步的未來,強硬地為歷史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否定了其他不同于西方的嘗試和可能。
后現代理論對此提出質疑。現代性理論關于進步的假設遭到后現代理論的強烈反對,將歷史看作一個統一進程的觀念得以終結。這成為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現象。以日本為例,歷史在二戰之后崛起,不單單是因為經濟上的成就,“還因為日本人開始提出了自己的世界歷史理論,它對把日本放在西方人描述的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社會的連續統當中提出了質疑。”⑤無論是電視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中的懷舊情緒,還是彌漫全球的懷舊情緒,其實都是對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失落感的一種反映,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途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反擊。
在《長江天地大紀行》第二集中,阿部力前往長江流域最美的湖泊——瀘沽湖,并在那里目睹了一場摩梭人的篝火晚會。這場晚會實際上是為游客舉行的,游客們爭相和摩梭姑娘拉錯合影留念。諸如此類的情況在很多景區都存在,除了商業上的利潤之外,這些人為的儀式是否還有別的價值?這種儀式的展示,就是懷舊的流露,而懷舊之情的興起,實際上又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意識的復蘇。歷史曾經何其相似,“有人認為,1880年到1920年是個急劇全球化的階段,把更多國家拖入了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相互依賴和力量平等的全球輪廓當中,并由此導致了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有意的懷舊’。”⑥全球化的進程反而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興起,懷舊的情緒在這樣的階段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人們心理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的有意控制,試圖將其作為助長民族主義、抵御全球化的手段。
《長江天地大紀行》的播出時間是2011年,從阿部力在開篇所說“于是,我決心利用拍戲的余暇,花一年時間,開始我的長江之旅”中推算,該片拍攝時間應該在2010年至2011年間,而在這個時間點,釣魚島、靖國神社、東海油田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中日關系在2010年前后迅速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方面的表述需要慎重對待,而該紀錄片的做法則是將政治批判轉化成為懷舊之情,以懷舊情緒遮蔽了政治批判。
遮蔽政治批判不意味著放棄政治傾向,在第一集中藏式舊式房屋改造成新式住房的片段,解說詞是這樣的:“中國政府針對藏族等少數民族,不斷宣揚漢族文化,即在不斷推進‘同化政策’。”這與我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問題上的表述顯然是不相符的,政治批判的意味是很濃的。
NHK作為一家明顯具有政府背景的電視機構,必然會受到政府政策和價值取向的影響,《NHK紀錄片中的中國表征與價值取向》一文通過對1972至2012年NHK制作或播出的1571部(集)紀錄片的分析,發現各類紀錄片的傾向均隨著中日關系的惡化而轉向負面,社會現實類、國際關系類和中日關系類紀錄片的傾向轉變十分明顯,而就連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類的紀錄片也呈現了輕度的轉變。⑦
露骨的政治批判一方面面對著政治風險,同時也容易落入意識形態的討伐當中,以西方的意識形態來批評中國的現實,陳舊且無力。懷舊的使用為政治批判找到了一條新路,將觀眾的注意力導向一種情感,等于為政治批判穿上了一件新衣,不僅消除了政治風險,而且因為懷舊是人共有的情感,所以懷舊消除了該紀錄片的受眾限制,人人都看得懂,人人都感受得到。
“懷舊的燃起,也是全球性資本主義瞄準城市市民消費欲望的核心商業戰略,它以一種‘對歷史和記憶的消費品’的形式在社會里流通。”⑧在當前這樣一個消費社會,不僅商品可以被消費,歷史同樣可以被消費,過去變得和現在一樣值錢。人們消費過去,卻又不是消費真正的過去,而是加入了想象的過去、變形的過去,而對過去的想象和變形就是懷舊。
斯維特蘭娜在《懷舊的未來》一書中以影片《侏羅紀公園》為例,論述了對歷史的消費,并且這種歷史還是再造的歷史。“這個影片是另外一種懷舊的典范,不是心理學上的,而是神話的懷舊,和英雄般的美國國家身份有關。……這看起來像是昂貴的兒童游戲,在美國既無害又普及,但是在世界其他各地觀眾看來,卻是示范性地把美國神話搬上了舞臺,這樣的新世界神話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再造了嶄新的史前史。”⑨
怎樣來理解這個世界?大眾傳媒在我們這個時代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媒介世界甚至可能取代真實的世界,影響我們的認知。那么為何大眾傳媒喜歡使用符號?筆者認為是為了便于理解。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如何認識它成為一個巨大的難題,所以我們創造出了分類,給每件事物都貼上一些符號。
一個從未到過藏區的人為何天然地相信那里的人說藏語?這似乎是天然的事情,但是其實是在我們的認知結構中,藏區和藏語這兩個符號已經連接在了一起。《長江天地大紀行》中阿部力的長江之旅,與其說是探索長江的過程,不如說是印證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就如同我們看電影時帶有的“期待視野”。
“懷舊向往的定義就是所渴望的那個原物的喪失,”⑩其實也就是符號的變更。伴隨著中國近幾年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擴張,統一逐漸消滅差異,無論是住房、服裝、語言的變更,還是藏區小姑娘更向往上海而不是拉薩,都會引發一種自然的失望和惋惜,也就是濃重的懷舊。這種懷舊不單單是阿部力一個人能夠感受到的,而是每一位觀眾都可以感受到的,阿部力的懷舊,其實也是代替觀眾而懷舊。
注釋:
①[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2.
②[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388.
③[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388.
④[英]邁克·費瑟斯通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
⑤[英]邁克·費瑟斯通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3.
⑥[英]邁克·費瑟斯通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30-131.
⑦徐曉波,田雪,孫儒為.NHK紀錄片的中國表征與價值取向[J].當代傳播,2013(06):105-108.
⑧林春城.移民、他者化與身份認同:電影里再現的上海人[J].甘肅社會科學,2008(05):174-177.
⑨[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38.
⑩[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43.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