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璟 劉穎超
新媒介環境下的“反轉新聞”及其對策
□ 李璟 劉穎超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自媒體的普及,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廣泛應用,媒介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自新華網對2013年十大年度“反轉新聞”進行盤點以來,“反轉新聞”引起了業內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聞相比,頻頻熱演的“新聞反轉劇”似乎有時更讓公眾“津津樂道”,一個“新聞”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然后又立刻被所謂“真相”顛覆,總是讓人們嘩然。本文從“反轉新聞”的含義、產生原因、傳播路徑等方面來闡釋“反轉新聞”的傳播機制,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及主流媒體應持有的態度。
反轉新聞;成因;傳播路徑;對策;主流媒體
“反轉新聞”又稱“輿論反轉”,是新媒體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通常是指一條新聞剛剛出來時,輿論迅速將矛頭指向其中一方,然后隨著更多新聞細節的公布,會使新聞劇情突然發生強大逆轉,輿論態度立刻隨著新劇情擺向對立的另一個方向,之前被人們廣為同情的“受害者”瞬間成為被唾棄者,之前被攻擊的“作惡者”立刻成為被同情者,一瞬間情緒出現180度的大挪移。這樣的新聞真真假假反反復復,給輿論場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一個新聞沒有被核實之前,就只是因為標題吸引人或者是因為內容獵奇而被媒體廣泛傳播,只因一方之詞而引起公眾的廣泛同情或憤怒,媒體卻又在不久之后迅速公布另一個對立的所謂“真相”,這樣翻來覆去的“新聞”是新媒體時代衍生出的一個現象。
“反轉新聞”是近幾年開始被人們重視并研究的,其出現和發展與社交新媒體幾乎同步,可以說,“反轉新聞”就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失實的擴大性體現。近幾年“反轉新聞”的一再發生,說明了它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分析的。
(一)自媒體環境下的自由性
在傳統媒體的環境下,由于有審核機制,報業和電視臺等發出的新聞,都是被層層篩選和檢測過的,其時效性比較差,卻在新聞的真實性上是有價值的。然而在新的媒介生態下,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得到廣泛使用,使得信息傳播渠道擴增和傳播內容多樣。媒介手段的濫用和信息傳播的自由化會給真正的新聞自由帶來隱患,這樣的自由會導致新聞的泛濫,新聞的真實受到挑戰,既然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發布新聞,人人都是“麥克風”,編故事的現象就會頻頻發生,網絡媒體環境就很可能真假難分,一片混亂。
我們回頭看看2016新年伊始,“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引爆網絡,引發社會、新聞業界的思考和大討論。一個微博頭條赫然出現,來自貼吧的截圖標題為“上海女,去男朋友江西老家,飯菜簡陋家庭條件差,要不要立刻走人”,引起大家廣泛關注,在公眾吵得面紅耳赤之時,有媒體“不知趣”地出來澄清真相:這是一則假新聞。之后的場景可以想見:喧囂過后,一地雞毛,尷尬收場。
“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從躍入公眾視野到歸于沉寂,經歷了“大反轉”的過程。有心者觀察到,自打此事件被證實為假新聞開始,一系列相似的、充滿戲劇性的新聞報道相繼出現“反轉”,不論是評論員還是業界大牛,抑或是普通群眾,在反轉新聞的“劇情過山車”里皆難以全身而退,尷尬不已。
(二)信息的片面傳播
片面化傳播是指信息受到了模糊化處理而導致媒體報道片面化,而公眾輿論無法對新聞事件作出客觀判斷,“沉默的螺旋”也隨之產生。由于出現一個新聞之后,媒體就事件的一個方面進行放大性報道或進行歪曲報道,媒體報道的極端片面化導致公眾情緒積累,影響受眾對新聞事件真實性的判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輿論幾乎是一發不可收拾,并且呈現“一邊倒”的趨勢。2015年5月的“成都女司機被爆打”事件當中,初始報道沒有出現當事人的聲音,通過極具刺激和情緒帶動的文字,再加上網絡上廣為傳播的零碎視頻和對路人的采訪,并在事件很多重要信息都被模糊化處理的情況下,媒體只是一味強化諸如“男子數次腳踹女司機,過程觸目驚心”等充滿“畫面感”的文字描述,直接將公眾帶入特定情境中,網友只覺得男子行為極端值得批評,卻完全忽視了事實本身。隨著事件細節的逐步展開,網友們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有人分析事件始末,拿出視頻進行解釋,原來是因為女司機反復“強行變道”,使得男司機及車上家人的安全屢次受到威脅,男司機怒不可遏下車打人。于是,網友又開始一邊倒地批評女司機且輿情愈演愈烈。受眾情緒容易被媒體引導,信息的片面傳播由于缺乏全面性,容易引起“反轉新聞”的出現。
(三)信息的直筒傳播
直筒式傳播是指媒體受到固有認知基模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先入為主的、自上而下的新聞傳播模式。人們在看到一個新聞之后,會首先運用自己已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分析,在“理所應當”的思維機制下,表現出對新聞中弱者的同情和對壞人的憤怒。
2015年7月份的“僵尸肉”事件中,很多網絡媒體報道海關發現封存了三四十年凍肉被走私到國內的事件,這當時在互聯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報道顯示,這些“凍肉”被大量用于街邊的烤肉攤、小吃攤上,令人作嘔。然而新聞被微博、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并引起人們強烈憤怒之后不久,食品安全記者洪廣玉的文章《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僵尸肉”報道是假新聞!》突然發表,讓整個情況發生逆轉,文章清楚擺明了“僵尸肉”并不存在。新聞到此好像是“真相大白”了,然而這樣一個“僵尸肉”風波讓公眾開始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懷疑:為何一個能引起軒然大波的新聞,最后竟是假新聞?
在直筒傳播的情況下,人們看到新聞第一反應就是“憤怒”,怎么能夠允許這樣的“僵尸肉”進入市場并廣為流傳?于是不經過核驗真實性,就先進行了傳播和情緒的發泄。
(四)“淺新聞”報道方式
面對一味追求“眼球經濟”和市場競爭激烈的新媒體社會,不少媒體和從業者越來越浮躁,變得過于追求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速度。為尋求新聞發布的效率和“爆點”,網絡媒體在整理新聞素材并進行串聯的時候,常常會將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刻板印象雜糅進去,新聞很容易被貼上各種“標簽”,傾向性極其明顯。
如三次反轉的“天價魚”事件,在此之前,人們已經受青島“天價大蝦”的影響,對這種宰人的飯店深惡痛絕,余溫未冷,在這樣的導向下無論是報道時間的記者還是公眾,一定都是一邊倒地支持顧客,在事情已經發酵擴大之后媒體才想起來新聞業務中的“平衡”原則,又單獨對飯店一方進行采訪,讓其發聲辯駁。在和其他媒體爭相報道、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媒體像擠牙膏一樣搜集到多少信息就趕緊放出多少信息,并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和梳理,流于表面,沒有在一篇報道里同時呈現當事人雙方的觀點,這樣分階段放出,一個階段呈現一方觀點,因此才會出現如同“反轉”“再反轉”這樣標題的新聞,受眾也像風中的蘆葦一般隨著媒體的一次次“反轉”而偏移。
近年來的“反轉新聞”極具話題性,并且能反映出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因此傳播范圍廣、受眾數量大、媒體熱情高,輿論在演變過程中多呈現出高度一致性和極端變化性。
可將新聞的反轉路徑歸納為:事件發生、媒體大量進行初始報道、初始輿論環境形成、新新聞的放出并成為新聞拐點、輿論整體大規模反轉,有的新聞事件在此基礎上可能會再次或者多次發生反轉。
例如,2015年12月1日,《鄭州晚報》的報道《掏鳥16只,獲刑10年半》中,鄭州一所職業學院1994年出生的大學生小閆,放暑假在家時發現村外的樹林里有鳥窩,和朋友將鳥窩里的12只鳥掏了出來,養了一段時間后在網上公開售賣,后來又掏了4只。因為這16只鳥,小閆和他的朋友小王分別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處罰款。
事件發生之后,媒體開始大量報道,網媒各種轉發,并在網上引起熱議,初始輿論環境開始形成。后來警方調查稱,16只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為燕隼,很多網友認為大多人不認識國家保護動物,雖然是大學生但還是小孩子,更不識得保護動物,這種無心之過,法院判決太重,甚至有網友提出“人不如鳥”的論調。
不久,新的情況發生成為事件轉折點。據官方披露的證據顯示,掏鳥的大學生小閆利用QQ群、百度貼吧出售獵物,并能準確介紹獵物名字、習性,“不識國家保護動物”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據悉,掏鳥大學生小閆是QQ群“河南鷹獵興趣交流群”的一員,身份是捕鳥者,曾非法收購1只鳳頭鷹并轉手出售。值得注意的是,在黑市上,極品的獵隼能賣到10萬美元以上。這讓輿論環境立刻發生反轉,人們開始譴責這個之前被同情的在校大學生,一個反轉新聞就此形成。
(一)新聞媒體應注意行為“底線”
作為一個新聞人,我們知道“真實性”是一則新聞的底線。在市場環境下,媒體間的競爭壓力大,這很容易讓媒體工作者為了一味追求速度和搶新聞,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立刻編輯發布新聞,這樣的新聞容易失實,在經過輿論發酵之后,容易有新的信息進入,對之前發布的新聞進行反撲,形成反轉新聞。這種情況會極大影響媒體的公信力,無論對媒體還是對社會,都會造成極惡劣的影響,一個失去公信力的媒體很難再贏取公眾的信任,因此,新聞媒體必須堅守行為底線。
(二)主流媒體要關注熱點并調查核實
在網絡環境中,由于信息太多,加上網民的新聞素養參差不齊,很多所謂“新聞”都是需要媒體工作者去辨別的,很多的媒體爆點都來自網絡,更是要注意新聞的真實性和可讀性。
在主流媒體中,記者作為信息的“第一把關人”,在向媒體供稿時,要恪守新聞寫作原則,不能為了提升傳播效果而一味迎合受眾口味和片面的情緒報道。主流媒體一定要擺脫“刻板成見”的干擾,避免隨波逐流,及時調查核實,還原事實的真相,阻止不負責任的流言擾亂視聽,引導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做事件的探尋者和還原者,從而規避“反轉新聞”的出現。
1.王立,楊麗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反轉現象——從人民網所評2015年十大反轉新聞說起[J].新聞世界,2016(10):75-78.
2.李斌,陳勃.反轉新聞的成因及其規制[J].編輯之友,2016(08):58-61.
3.劇情逆轉:媒體稱僵尸肉或為假新聞[EB/OL].[2015-07-10].http://news.sohu.com/20150710/n416516296.shtml.
4.董子川.大學生掏鳥蛋案凸顯法律意識的重要性[N].襄陽日報,2015-12-07.
5.逯彥萃.主流媒體如何在“反轉新聞”中當好定音鼓[J].中國記者,2016(06):64-66.
6.王正祥.反轉新聞的“病理”特征與角色失范探討——基于51個反轉新聞樣本的統計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06):95-100.
(作者系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