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三平 韓小紅 王晨
淺論縣級電視臺《電視問政》欄目的主持藝術
□ 劉三平 韓小紅 王晨
近年來,各級電視媒體紛紛推出《電視問政》欄目,進一步推進政府服務職能優化和作風轉變。筆者就蒲城縣廣播電視臺推出的《電視問政》進行走訪發現,經過兩年的運營,該欄目不僅是對蒲城廣播電視臺隊伍、設備、業務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主持人的駕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問政節目中,主持人不僅承擔傳話筒的角色,更要有極高的政治素養和超強的臨場反應能力。
電視問政;主持人;主持藝術
蒲城廣播電視臺推出的《電視問政》欄目,從百姓的視角,探尋政策落實、服務優劣和民生熱點。欄目采用“記者一線調查——主持人發問——職能部門負責人現場解答——觀察團提問——按鍵投票”的方式進行,一期錄制時長達2個小時,后期編輯播出時長1小時30分鐘。目前已完成錄制11期。為了確保電視問政順利推進,由臺委會主要領導班子成員組成問政智囊團,主要就問政工作的推進落實進行全局管控。下設11個小組,負責問政各個環節的單項工作,其中,問政(話題統籌)策劃組負責每期問政話題篩選、問政短片定位、現場風格把控、現場問題設計等工作,問政主持詞撰寫審定組負責每期電視問政現場主持詞撰寫、修改審定等工作。
電視問政節目雖然形式比較新,但是現在的基層干部對于鏡頭感不再模糊和恐懼,他們能夠自如和輕松地面對鏡頭,坐在臺上,接受發問。他們在節目里講問題、說政策,有些時候面對主持人的追問,他們無法給出正面回答。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一是主持人的認識不足。主持人在問政中自身準備不充分,對一些問題認識不足,對于基層干部思想深處了解不深,針對對方開放式的回答,慌了手腳,思維跟著對方走,導致場面失控。二是嘉賓擔當缺失。不少基層干部雖然身在農村,但是對農村工作研究不夠,對新情況的把握不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還有欠缺,更重要的是沒有擔當精神,怕因為問政而影響在領導和群眾心中的形象。三是主持人功課做得不足。在一期問政節目的錄制過程中,需要就某一部門的領導夜晚值班問題進行問政,而該領導直指問政拍攝組沒有暗訪該部門的夜晚防汛值班室,讓毫不知情和不了解事實的主持人茫然失措。由此看來,主持人踩點的“功課”必須做得扎實。
可以說,主持人就是問政現場的總調度師,他要把問政短片、問政嘉賓、評審團成員以及現場的錄制人員都充分調動起來,讓所有要素都圍繞問政來服務。主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控節奏,拋出問題,要及時收回,不能聽之任之,而把話筒交給嘉賓夸夸其談。其次,主持人要沉著冷靜。一旦出現嘉賓跑題、偏題的情況,要迅速果斷引開,通過追問讓其回到問題本身上來,要讓問題的答案最終水落石出,讓群眾的訴求有結果。另外,智囊團要為主持人把脈。一旦出現話題偏離,回答模棱兩可,主持人應根據智囊團給出的信號,立即改變策略,可以借助現場評審團的作用,把問題交給群眾代表發問,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夠讓問政現場不亂、問題解決有力、問政結果有效。
首先,主持人要準確發問。電視問政節目問的是領導干部,主持人代表的是更多的群眾來進行發問,怎么問?問什么?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主持人一定要問政之前弄清楚這些問題。在問政過程中,對于與陳述事件無關的或者“打太極”的回答等現象,主持人要及時打斷。要讓現場觀眾和現場評審團聽到問政對象對于問題的正確認識、合理分析和簡明回答。如果遇到一些干部避開問題,拿出準備好的腹稿,應付回答,主持人要現場指出,繼續追問,引導其回到問題上來。
其次,主持人要立場分明。在電視問政中,主持人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問政單位的職責、職能、工作重點、作風問題等要弄清弄透。主持人必須有鮮明的立場,主持人代表第三方為問題找解決的辦法或者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讓復雜問題簡單化,讓簡單問題在現場解決。在一期問管理的節目中,針對廣場周圍亂擺攤點的問題,問政單位當場表態盡快處理,主持又繼續追問,對于這些小商販等弱勢群體何去何從的問題,和問政部門一起尋求長效機制,最終在縣城北環路開辟專門的早市和夜市,既解決了市民反映的臟亂差問題,又讓縣城的攤販有了固定的場所進行規范經營,問政結果受到市民的好評。
再次,主持人要精準發力。電視問政節目怎樣有效幫助市民解決具體問題,而不讓問政現場成為干部曬成績、市民鬧情緒的地方,這更需要主持人精準發力,合理把握問政的各環節。在某一期的問政節目中,問政單位的一位上訪戶坐在被邀請的問政評審團中,在問政過程中,大概有30分鐘的時間糾結于該上訪戶的問題,給問政節目的正常推進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給問政節目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汲取這次教訓,在問政節目中,主持要根據問政暗訪組提供的片子,提前準備20多條問題,對市民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和現場回答部分進行預設。如果準備充足,主持人便能在現場精準發力,讓問政現場高潮不斷,效果明顯。
電視問政,其實就是幫助政府和群眾解決問題,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如何讓主持人在言語不犀利的條件下讓問政有作用、有水平、有實效?這已成為越來越多問政節目參與人員研究和探討的一個方向。
隨著《電視問政》節目的播出,主持人在節目中的精彩表現得到了觀眾的贊賞,使節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一期節目的短片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面對家長和學生的提問時說:“此類問題還是要依靠廣大家長來監管學生,不讓其吃垃圾食品。”主持人現場問詢學生家長,問其是否知曉并教育孩子,學生家長反問“怎么會沒有過?”主持人隨后列舉了說文解字《食》,從一人一良,說明了食品監管切實需要每個人用良心做事,用事實說話。此外,在點評學生托管中心成真空,職能部門互推責時,主持人感嘆:“這樣一群留守兒童,他們每天吃的住的怎么樣?不光家長愁,我們也很擔心,這樣的‘管事婆婆’少不得。”在“問作風”“問管理”“問服務”“問效能”“問落實”五方面問政中,由于主持人精心設計提問,與嘉賓大方溝通,節目播出效果良好。
主持人是一場節目的靈魂與核心。從采制到播出,他既是節目的播出者,也是節目的組織者。一位成熟的主持人,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思想水平),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質(人格、氣質、心理),還要有高超的業務素質(包括深厚的知識積累、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能力與即興發揮能力等)。
近兩年,問政節目錄制過程中,先后策劃了“五城聯創之城市管理篇——我們及格了嗎?”“新型城鎮化離我們到底有多遠?”“聚焦新型工業化!”“向現代農業挺進!”“文化旅游讓蒲城更具魅力”等內容。每期錄制時間都在3小時左右,主持人要適時把握問政節目時間,讓問政節目更精煉、有內涵。
問政節目給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要扎實準備,為良好地控制問政現場而做出充分的準備。主持人要做好功課,要吃透政策,根據短片多角度設計問題。在問政過程中,主持人提問要簡練、清晰;傾聽要謙虛、認真;追問要果斷,不能拖泥帶水;語調適中,不卑不亢;要控制好語氣,調整好語調,不能因為自己對某個人的回答產生情緒而影響問政效果;要巧妙轉場,掌握好節奏。問政現場突發情況多,問題涉及面廣,主持人要靈活駕馭,銜接自然,讓觀眾感到節目進展順暢。
總而言之,主持人是電視問政節目的靈魂,掌控著整個電視問政節目的呈現過程。作為電視問政的主持人,要客觀公正、嚴肅活潑、流暢把控,搭建起群眾和干部溝通交流的橋梁,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促進政府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效能,推動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