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麗麗
微信朋友圈的話語傳播機制研究
□ 董麗麗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新媒介技術也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同時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交流方式。本文針對微信展開討論,同時對微信朋友圈的話語傳播機制進行研究。
微信朋友圈;集中流向;話語傳播;話題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逐漸成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微信朋友圈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結構關系和交往方式,話語傳播機制也因此成為影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
(一)對社會資本的簡單闡述
社會主義資本是指社會的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的特征及狀態,主要表現形式有社會網絡、尊重、信任、規范等方面,是由西方國家發起的,它建立在不與現有制度抵觸、市場制度健全基礎之上,促進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并起到推動社會良好秩序形成的作用。
(二)微信網絡場域的影響作用
社會資本主要看重的是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其社會影響都是起推動、促進作用的。它體現出來的影響主要是無形的,是整個社會的重要樞紐,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最能體現出由社會資本帶來的效果。之前就有研究者不間斷地針對公共網絡場域對社會資本帶來的無形資產做過研究,也只能發現不同網絡場域都能產生不同領域的整合,其公共網絡文化場域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更好地詮釋了不同領域整合和同一領域整合,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凝聚力。
互聯網的開放不僅擴散了個人所得社會資本的可能,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較為廣闊的交流活動空間。個人觀念能否被采取、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這都要看媒介的力量,它是與媒介的掌控權利和利用能力密切相關的,微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可以是任何消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它賦予每個人平等的媒介接近權。
大學生對微信的了解應當說是比較多的,但是他們的網絡意識不太強,主要缺乏對信息正確的選擇能力、判斷能力,容易造成道德社會化的偏離,價值社會化出現障礙,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學生對網絡的認識還是虛擬的,是一種假象,從而導致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發生錯位。
(三)網絡場域與社會資本之間的關系分析
公共場合的文化領域有利于融合不同領域的人們,并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網絡場域的存在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再受限于地區、年齡,促進了社會資本交流的產生,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網絡場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角色的轉換產生社會關系,社會不同人群的交流打通了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融洽了彼此的關系,于是歸屬感油然而生,這是只有網絡場域才能帶來的效應,在社會網絡場域環境中分享不同的故事,促進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
如果說交流是網絡場域的目的,那么互動就是網絡場域的核心內容。如今的互聯網技術涉及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的發展可謂是個奇跡,曾經有很多人對它產生過質疑,最終它用時間證明了一切。QQ、微博的出現使得人們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交流成為可能,近年來出現的微信更是有大大的進步,一個小小的表情、一句短短的語音可以在一秒鐘內跨越地域,甚至漂洋過海傳遞到另一頭,這種強大的傳播功能是我們曾經不敢想的。
(一)微信朋友圈話語傳播特點分析
微信的功能和用手機發短信的形式一樣,都是通過打字來實現的,但它又區別于傳統的通訊交流軟件,它功能強大得多。微信聊天,不僅沿用了傳統在線交流工具的功能,還增添了語音、小視頻、定位、紅包等新鮮功能,還可以通過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心情、活動,也可以將自己的新動態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的表現方式更為具體、生動。
(二)微信朋友圈話語傳播的現狀分析
首先,微信朋友圈內原創內容缺乏。如今微信朋友圈內的內容同質化現象特別嚴重,尤其是一些感悟人生的語句、段落或文章,同樣的內容在不同人群的朋友圈都可看到。從長遠角度來說這不利于微信的發展,而且這種同質化內容可能會侵犯原創知識產權。
其次,可信度需要進一步提高。在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感言,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還有一些公眾賬號發布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因而提升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三)微信朋友圈話語傳播機制的重要性
微朋友圈的再現意義:微信平臺主要支持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的傳播,它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了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從而實現了交流內容上的融洽,更好地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目前一些貧困偏遠山區的孩子教育資源相當匱乏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相關單位將這些現狀通過文字加圖片的方式上傳到網絡,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并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募捐集資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們。由此看來,網絡社交平臺是一個體現愛心、傳播正能量的平臺。
微信的互動意義:微信作為一個公共的社交平臺,更加注重與不同人群的深化交流,實現與目標人員的互動。互動方式主要是文字和圖片相結合,圖片是對文字的呼應與輔助,視頻可以起到增加真實感的作用,帶領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氛圍,從而多方位多角度地體現話語傳播的功能。
微信的構圖意義:信息源、顯著性、取景是話語傳播構圖意義的三個關鍵資源,信息主要是通過語音文字、朋友圈的視頻及圖片來體現的,圖片因其具備的形象性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信息頁面的元素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是由背景及前景的模板排列而成的,這樣使得頁面視覺上更顯美觀規范。
(四)微信朋友圈話語傳播機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微信可以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朋友推薦等便捷功能添加好友,但是因為交友門檻太低,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尤其是對于一些未成年人,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極易上當受騙。第二,大多數微信用戶一進入微信朋友圈就習慣性地對好友發表的內容點贊,尤其是一些娛樂八卦、地方的最新消息等,還會順便發表評論,偶爾再曬曬自己的幸福。可以說,只要擁有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可了解世界動態,但是這些信息的真實性有多少,信息來源是否可靠,我們不得而知。
若要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建立健全微信公眾平臺管理機制。首先,微信公眾平臺的管理應實行實名制度,以網絡實名制為導向,以保證完成屬地管理、分管賬號的任務;其次,相關的立法部門要及時制定相關法規,健全管理制度,同時政府還要加強監督,讓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不法分子和犯罪團伙受到應有的懲治;再次,建立微信朋友圈開放系統。微信大部分好友的添加都是來源于附近的人、手機通訊錄、手機號、QQ賬號,因此它并不是一個敞開的現實社交網絡,其生成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長期的發展。
(一)微信朋友圈序參量話題分析
微信是一個集娛樂、通訊等功能為一體的社交平臺,實現了區域文化的融合性發展。一方面,它使微信網絡場域逐漸成為我們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交流中重新認識了自己,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的難言之隱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出來,不僅釋放了自己,社會問題也會相應地投射到微信網絡的場域中,從而出現新的話題,并讓話題得到堆積。這類話題大多反映出人最基本的利益,因此更好地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是人們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種種期待。
由于微信信息過濾機制的使用,讓每個話語傳播場域中的節點都能對信息進行主動過濾、篩選,使得一些不被人關注的話題被自然淘汰掉。于是,與社會人群相關的內容就被保存了下來,這樣一來就會顯得直觀,人們在瀏覽信息的過程中也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那些代表大多數利益的話題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話題場域中的變參量。理論學指出,變參量對系統內部的影響是不平衡的,當少數的變參量對快變量進行支配的時候,變參量會成為快變量的狀態,是系統內部進行更好演變的過程。系統學一致認為,系統內部的參數的變化對整個系統來說是很不敏感的,是間接地支配系統的過程。微信朋友圈內那些被多次轉載、廣泛傳播的語句,其實是系統的慢變量,它關系到微信朋友圈系統結構和人員之間關系。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關系、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都是社會發展的軌跡,整個過程是人們一直較為關注的焦點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以疊加的方式顯示出來,就是“序參量話題”。其實社會主義經濟的走勢情況、房地產的行業發展前景等都是與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這些敏感類的話題在任何一個場所都有可能被隨口提起。
(二)微信朋友圈應用意義的探討
譬如一些人生感悟、個人建議、養生保健等內容,因為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所以屬于一些長期性的話題,在日常生活和行為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影響著社會結構的后期穩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主要由語言、記號系統來共同完成的,它是利用媒介傳遞的一種特殊方式,研究學者在《消費社會》中表達出對事物本身的一種高度關注,微信朋友圈經過序參量話題的層層過濾從而有效避免了系統結構對話題的諸多干擾,不但尊重了話題原創的知識產權,而且使得話題自身的價值得到了更大的體現。布爾迪認為語言關系就是符號權利的關系,這種關系和之前的各種人群間的關系共同轉換成變相的關系,以一種變相的形式顯示出來,因此網絡場域的話語傳播實質反映的是話語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內容的傳播是實現溝通、互動的重要依據。通過微信提供的聲音、表情,使得傳播的內容更有價值與意義。在互動中消除了人們之間的隔閡,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地位更加平等。在這種互動的前提下,人們通過一個平臺奉獻出多樣化的想法和信息,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互動方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為不同地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從而實現了媒介的融合。在微信朋友圈的多元話語傳播場域中,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交流關系圈,促進了信息的擴散跨越,改變了傳統網絡交流受限的狀況,為社會各種人群的進一步溝通融合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1.張亞婷.微信朋友圈的話語傳播機制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24-128.
2.賀翀.微信朋友圈廣告的傳播特征及效果[J].青年記者,2015(20):71-72.
3.李凡宗.微信朋友圈中新聞信息的傳播形態和特點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254.
4.孫慧.微信朋友圈點贊傳播效果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295.
5.廖波,盧艷,廖釗明.微信營銷中微信的傳播機制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14):21-22.
6.何享.網絡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16(03):113-116.
7.孫玉鳳.微信朋友圈廣告互動傳播的優劣勢探析[J].東南傳播,2015(03):82-83.
8.王揚華,金水.朋友圈微廣告探析[J].現代商業,2015 (30):170-171.
9.王夢婷,曹克亮.淺談微信朋友圈廣告的優勢與劣勢[J].科技視界,2015(25):175.
10.施琴.社會化媒體信息流廣告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廣告為例[J].傳媒,2015(17):66-68.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