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淺析全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的突圍之路
□黃俊
隨著現代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全媒體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縣級電視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為了避免發展滯后,必須要走改革轉型的道路。本文介紹分析全媒體時代對縣級電視臺發展的影響及縣級電視臺所處的困境和遇到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全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的突圍策略。
全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改革轉型
在這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帶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無線通信網等新媒體共同融合發展,人類進入了新舊媒體相互融合互通的全媒體時代。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物品,除電視之外,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手機終端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央、各省市級電視臺占據有限的市場份額,新媒體的發展又給縣級電視臺帶來巨大的挑戰,在層層打壓之下,對于即便是發展了三十多年的縣級電視臺來說,可以發展的空間異常狹小,發展壓力也愈來愈大。靈活運作的新媒體給縣級電視臺的發展帶來一步步的沖擊,傳統的運作模式無法與新信息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傳統縣級電視臺的節目也無法滿足大眾對于節目傳播方式與內容的需要。在傳統媒體發展模式與新媒體發展的激烈碰撞下,縣級電視臺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對于處在金字塔底端的縣級電視臺來說,必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改革與轉型,尋找一條可以逃脫困境的突圍之路。
(一)傳統媒體之間競爭激烈
當前人們所收看的電視頻道主要是中央及各省市級電視臺,它們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縣級電視臺的受眾面小,一直處于受擠壓的狀態。具有政策、經濟、資金優勢的中央電視臺,在發展的過程中幾乎完成了全國區域的傳播覆蓋,而大多省市級電視臺具有創新精良的電視節目制作方式,制作了很多如真人秀、脫口秀、音樂比賽等新型娛樂節目,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自主化和個性化選擇,吸引了大批觀眾。加上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不斷改革創新,尋找新的模式傳播新聞資訊及娛樂資訊,滿足了現今人們對媒體影響的需求,與此同時也成為了縣級電視臺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競爭對象。因此,全媒體時代下縣級電視臺面臨著傳統媒體間激烈的競爭,極大的外部發展壓力給縣級電視臺帶來不利的發展態勢。
(二)運營資金不足,人才稀缺,節目形式單一陳舊
隨著各大衛視的節目播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胃口越來越挑剔,對于節目播出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縣級電視臺受自身運營管理模式的限制,運營資金不足,拍攝設備落后,專業人才缺乏。在經費、人才、技術都緊缺的條件下,很難做到財政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僅靠政府撥款資金是很難解決縣級電視臺的財政問題的,這就直接造成了縣級電視臺無法購置新設備,無法與各大衛視制作出的高質量電視節目相抗衡。
由于縣級電視臺自身平臺狹小,待遇菲薄,發展空間有限,難以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加入,使得內部人員水平結構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節目的制作和包裝,長時間無法走出節目形式單一陳舊、表達方式毫無創新的圈子,很難在市場上參與競爭。如新聞節目依舊采用逐條單一播放的陳舊形式,令觀眾感到枯燥乏味。現在縣級電視臺的受眾年齡也呈老年化趨勢發展,陳舊無創新的節目形式無法吸引到中青少年群體的收看。
(三)運營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國的縣級電視臺大多還按照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進行管理,沒有緊隨市場經濟改革發展的步伐轉變管理模式。落后的改革步伐造成縣級電視臺招攬人才受限,很多優秀的高素質電視工作者不愿局限于小平臺發展,加上縣級電視臺存在以身份論薪酬的體系,造成多數低薪工作人員工作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上進心。相反,緊隨市場化改革轉型的新媒體成為市場大舞臺的主角,靈活的運營管理模式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入,選擇到有更多發展機會的大平臺發展,這就使得縣級電視臺人才流失嚴重。同時,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使得縣級電視臺往往支出大于收入,沒有很好地將資金運用到創新改革節目形式、提高整體節目質量上,造成縣級電視臺一直處于收視低迷、不受大眾關注的境況,影響了縣級電視臺的轉型發展。
(四)廣告創收和電視劇收視情況不佳
目前縣級電視臺受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模式影響,覆蓋面較小、傳播力度及影響力不佳,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廣告創收情況。在各大衛視都使用品牌營銷戰略的全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長久以來都在使用壟斷經營模式,沒有走上科學經營管理的運作軌道,而作為電視臺生命線的廣告經營,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可觀收入。為了增加自身的廣告收入,很多縣級電視臺采取大量播出虛假廣告的手法,如播出欺騙觀眾的減肥產品、手機促銷廣告,盲目增加廣告的播出時長,內容低俗、毫無看點,不僅大大拉低了自身的收視率,還丟失了多年來在觀眾當中建立的信譽。
縣級電視臺由于資金與設備技術的匱乏,很難靠自身實力拍攝創作出品電視劇,只能外購一些中央及各省市級電視臺已經播放過的觀眾喜愛的大熱劇進行二輪播出,由于資金的制約,個別縣級電視臺非法低價購買盜版劇,造成很多觀眾不買賬,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電視劇的收視率。
(一)推動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
由于受計劃經濟的不利影響,作為傳統媒體的縣級電視臺沒有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導致內部管理機制始終不靈活。在全媒體時代到來的大背景下,縣級電視臺必須要通過改革內部管理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為了實現在市場中長期發展的需要,縣級電視臺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電視臺內部進行規劃與管理。縣級電視臺要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投入資金創造良好的平臺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到來,給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建立績效考核制,發揮激勵作用以鼓勵員工,激發員工的熱情和積極性、創造性。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的同時會帶來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制作出高質、精良的電視節目。同時,縣級電視臺要對廣告資源進行排查整合管理,撤掉不正當廣告、虛假廣告、低俗廣告,多播出正面、積極向上、有教育意義的廣告,提高縣級電視臺的廣告收益,促進電視臺經濟效益的增加。
(二)利用本土地域特色對節目形式進行改革創新
縣級電視臺在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各方面都受限的條件下,只有立足本土實際,挖掘本土地域特色,大力發揮本土優勢,才能制作出與基層群眾親民性、互動性強、令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近年來,一些縣級電視臺直接將大衛視的熱播節目照搬照抄進本臺,卻制作粗糙,使得節目效果適得其反。相反,某些體現地方風土人情,介紹戲曲、旅游資源、人文大家的縣級電視臺節目則獲得了不錯的觀眾反映。總的來說,縣級電視臺制作電視節目離不開三個字,即“接地氣”,必須結合本區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原有節目形式改革創新,突出體現縣級電視節目與中央、各省市級電視節目的差異性、獨特性和親和力,讓本地觀眾能在收看節目中尋找到共鳴,讓自身在各大衛視節目的光環下也能獨樹一幟,打造出具有本土化特色氣息的節目品牌,走出一條在全媒體時代下生存發展的突圍之路。
創新是全媒體時代下縣級電視臺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觀眾在全媒體時代的影響下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在這個低頭看手機的時代,縣級電視臺也應結合當地實際,制作一些金融資訊、交通出行、醫療健康、社區便民服務等節目,讓當地群眾即使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資訊。此外,縣級電視臺還應加大在節目畫質、音質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節目的整體質量,促進節目收視率的提高和電視臺的長遠發展。
(三)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全媒體時代下電視工作者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了節目制作的質量和水平,在傳播格局層出不窮、價值理念日新月異、受眾群體個性發展的今天,縣級電視臺必須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電視媒體工作隊伍,促進縣級電視臺的長久穩定發展。縣級電視臺應加大對電視節目采編人員的培訓力度,尤其是對一些半路出家、專業知識欠缺的工作人員,更要規范工作方式,增加對業務知識的學習,提高對設備操作的熟練度,重點提高工作人員采寫、拍攝、剪輯和互聯網運用的技能,確保節目制作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打造優質、精良、受大眾喜愛的電視節目。對于新聞節目工作者,縣級電視臺要著重培養與觀眾直接溝通交流的技巧,尋找更直接、正面的報道方法,并投入一定資金帶領新聞工作者到省市級電視臺進行學習,汲取上級媒體的先進工作經驗,加強對新聞報道的深度,使節目播出質量更具專業性,以獲得更多觀眾的肯定。
(四)主動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與交流互動
目前,以網絡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突破了時間、空間與地域上的限制,正在起異軍突起之勢,給縣級電視臺這樣的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為了能夠長遠地在市場中競爭與發展,縣級電視臺必須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播放形式,主動融合新媒體。在如今網絡化的時代,縣級電視臺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將電視臺的節目放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或是根據網民的興趣和文化需求,制作出符合大眾口味的優質網絡娛樂節目,吸引大批觀眾的收看,以此提高電視節目在互聯網上的播放量和點擊率。
除此以外,還可以開設電視臺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發布電視臺的相關資訊和新鮮事兒,提升電視臺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縣級電視臺的知名主持人或記者也可以通過個人微博加大對電視臺節目的宣傳和推廣,還可以開設網絡直播積極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在提高個人知名度的同時還可提高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在縣級電視臺不斷與新媒體的融合與交流互動過程中,也為自身未來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的欠缺和多年計劃經濟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因此,縣級電視臺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改善自身管理體制,尋找地域特色,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加快脫離困境,開拓一條適合縣級電視臺在全媒體時代下生存發展的突圍之路。
1.李玉宏.新形勢下縣級電視臺如何發展壯大[J].發展,2016(03):85-86.
2.魏海慶.縣級電視臺目前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22):188.
3.劉燕南.電視收視率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廣西蒙山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