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沫
互聯網時代黨刊要做好“加減乘除”法
□王沫
黨刊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新形勢的挑戰,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即內容的“加法”、與讀者距離的“減法”、媒體融合的“乘法”、體制機制改革的“除法”,方能實現逆勢發展。
黨刊;新媒體;內容;讀者;媒體融合;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并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黨刊作為宣傳闡釋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主流媒體,更要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扎實推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順利健康發展。
當前,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著力點,移動支付、物聯網和云計算已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互聯網+政務”“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我們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黨刊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實現逆勢發展是擺在黨刊人面前的新課題,也是不容回避的新挑戰。
盡管時代在進步,形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黨刊以內容取勝的特色不能忘也不能丟,要做好黨刊發展的“加法”,就要在內容上做文章。
黨刊的性質決定其內容必須是圍繞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進行,以往傳統的說教式、領導發言式的文章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生命力,受眾對內容的需求不單單是了解,更需要深入淺出的解讀和剖析,以及理論背后蘊涵的深刻意義及由此引發的相關聯想,因此黨刊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做語言的設計師
黨刊發展多年,給人留下的印象多是刻板生硬、缺乏溫度,要想重新贏得讀者喜愛,滿足不同年齡讀者的閱讀需求,就要在語言運用上摒棄“一是、二是、三是”等段落式的套路,要學會黨刊語言的轉換,使領導干部能看懂,普通百姓也能輕松接受,只有這樣政治理論才會如潤物細無聲般走入讀者心中,繼而落地生根。
(二)做形式的美工師
理論宣傳能否直達人心,除了文字語言外,還需要生動的形式展現才能彰顯其魅力,為此黨刊要重視刊物其他的語言展現形式,諸如插圖語言和版式語言的綜合運用,從吸引力強的小欄目入手,運用多種展現形式吸引讀者眼球,再逐步運用到大塊文章中,使讀者眼光停留于雜志的時間逐漸拉長,最后完全接受。
(三)做選題的策劃師
做好理論宣傳一直是黨刊的職責所在,也是黨刊的品牌建設旨歸。互聯網時代,黨刊在“內容為王”原則指導下,要加強選題策劃工作,打破過去“守株待兔”式策劃、選題、組稿,堅持長期宣傳、長期引導、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將階段性策劃和長期性策劃結合起來。對于重點議題,要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分析,把選題做深做透。
據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875.8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41.3萬個,黨刊的受眾數量龐大。如何實現黨刊受眾盡可能多地覆蓋黨員群體,是擺在各級黨刊面前的重大課題。黨刊不去占領陣地,就會失去陣地,甚至是被西方思想占領,因此讓讀者喜愛黨刊、接受黨刊、讓閱讀黨刊成為習慣難上加難。黨刊多年以來給人的印象越來越“高大上”,與讀者的距離時遠時近,特別是伴隨新媒體的異軍突起,讀者在獲取信息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因而受眾與傳統媒體,特別是與黨刊的距離越來越遠。
做好與讀者距離的“減法”,首先要對讀者群體進行細分。從政治面貌上看,黨刊讀者包括中共黨員和群眾,其中黨員群體是主要讀者,這其中包括普通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明確了受眾,就能全面了解讀者的需求,設計策劃他們需要的“產品”,如黨員領導干部需要與工作實際相關的理論和經驗介紹文章,這樣給他們開展工作提供借鑒;普通黨員,則需要了解黨政重大方針政策,如何制定實施、怎樣貫徹落實的文章;而對于普通群眾,需要帶著服務意識,多向他們提供關于職場服務、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服務性、實用性方面的社會民生內容,把這些需要送到他們的心坎里。其次,要按照“走轉改”要求,沉下身、靜下心,把新聞輿論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深深扎根于百姓的火熱生活,這樣才能做出有溫度的作品、有感情的力作,能經得起歷史、時代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再次,要組織有交互性的活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通過策劃舉辦知識競賽、各類評選以及征文比賽等活動,吸引廣大讀者、微友、網友參與到活動中,一方面可以擴大事件影響力和群眾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擴大黨刊聲譽,起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互聯網時代為新聞傳播、輿論引導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媒介,新興媒體也正在改變著傳統媒體輿論傳播的業態,因而做好新舊傳播方式的銜接和深度融合是黨刊當前在互聯網時代的主要課題。
做好媒體融合的“乘法”就是要諳熟媒體傳播規律,將新舊媒介進行深度融合,創造輿論傳播的“新動能”。以往黨刊輿論傳播依靠紙質媒體,對事件、理論作深度解讀,在內容上占據優勢地位。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自身理論傳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點凸顯,對傳統黨刊的輿論傳播構成了不小的沖擊,因而黨刊要想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緊跟時代要求,在保留傳統紙質媒介傳播的基礎上,拓展更多傳播渠道。“兩微一端”正是憑借其強大的優勢正在成為黨刊發展的新載體,各級各類黨刊紛紛在“兩微一端”發力,采取有別于傳統媒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傳播著共同的聲音。
做好媒體融合的“乘法”就是要注重線上線下互動,讓服務意識深植黨刊人內心,成為自覺行動。互聯網時代注重信息交互,這就要求我們黨刊要樹立服務意識,及時獲取讀者需要,回應讀者關切,為讀者提供定制化服務。在這方面,要利用好“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優勢,通過推送與時事相關的改革創新、民生改善、基層黨建等內容,將國家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送至微信粉絲中,可以變雜志讀者為微信粉絲,又可以變微信粉絲為雜志讀者,起到雙贏效果。在當下全媒融合時代,要構建黨刊“中央數字媒體采編系統”,將采、編、審、發等要素融為一體,讓記者、編輯、美編、總編輯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起“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模式,打造內容豐富、形態各異、載體多樣、覆蓋廣泛的黨刊現代傳播體系。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黨刊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黨刊在互聯網時代要做好體制機制改革的“除法”,就是要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首先,在思想觀念上、思維方式上要進行轉變,要求黨刊在建設“兩微一端”時,要按照互聯網思維方式進行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避免使新媒體項目成為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媒體,要在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過程中,掌握話語權,提升傳播力。其次,在體制機制轉型上,要實現媒體深度融合還要注重綜合性。以內容融合為基本,要利用好內容這個核心競爭資源,打好權威牌,用足信息源,把群眾關切的宏觀政策、經濟走勢、百姓民生等方面信息通過互聯網平臺解讀到位,把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發布到位,以權威性提升公信力;打好特色牌,使黨刊的政治性、地域性更鮮明;打好分眾牌,摒棄“我說你聽、我寫你看”的模式,強化互動性、及時性,體現分眾化、個性化,為網民量身打造貼心的信息服務和新聞套餐。要從新聞運作模式、生產方式、操作手法上進行根本創新,對產品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流程進行系統變革,實現體制機制、組織機構、盈利模式的綜合轉型。再次,媒體融合在體制機制上,要注意建構新的產業生態,改變如今黨刊新媒體產品把重點放在網絡平臺的搭建和傳播形態的改變上,要注重拓展收入渠道、創新盈利模式,增強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媒體融合在體制機制上,還要致力于打造一支集采、編、攝、播于一體的全媒體新聞隊伍,培養和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精英人才,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