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軍
新聞扶貧為山區致富添動力
□ 楊志軍
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老、少、邊、窮山區縣,居住有苗、瑤、侗、壯、漢等五個民族,全縣人口為17.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72%。如何實施新聞扶貧戰略,著力使貧困村屯的少數民族群眾走上致富的道路?龍勝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圍繞中心,聚焦扶貧,推動宣傳工作促扶貧。龍勝脫貧攻堅宣傳工作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正面引導為主的原則,確保將各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決策準確地傳播到群眾中,同時,及時挖掘、整理、總結全縣扶貧攻堅戰線工作中的好經驗、涌現出的先進事例、典型進行宣傳報道。
(一)為脫貧攻堅造勢
開設“龍勝脫貧攻堅作戰工作”微信群,包括所有縣領導在內,近300多人加入微信群,成員每天都在群內交流經驗、解決問題。每月編發《龍勝脫貧攻堅工作消息》2期,作為內部交流使用,并報自治區、桂林市工作指揮部。龍勝電視臺、《今日龍勝》、政府門戶網站、官方微信等縣屬媒體在重要版面或重要時段開辟專欄,積極宣傳全縣脫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惠民政策、重大活動、重點工作、工作成效,宣傳各單位、各鄉鎮、各領域脫貧攻堅的工作進展、典型人物、成功經驗。2017年3月,廣西衛視原創的全國首檔美麗鄉村公益節目《第一書記》,開先河式地連續錄制播出了履職龍勝的第一書記陸海、楊文贊,扎根基層的最美鄉村醫生彭偉、秦順和四位同志的先進事跡,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贏得了苗瑤侗壯漢等各民族人們的尊敬與愛戴。
(二)加強對外宣傳
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建設中國生態旅游強縣”這一目標,堅持“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并舉的宣傳方式,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宣傳品等多種媒介進行宣傳,積極構建脫貧攻堅大外宣格局,將龍勝的脫貧攻堅好經驗傳播到全國各地。2016年1月1日,央視《新聞聯播》就扶貧攻堅工作專訪了縣委書記周卉。在央視播出《了不起的挑戰》《外國人在中國》《長發阿嫂的養發秘密》等10個專題,總時長達250分鐘。在中央級黨報黨刊上稿34篇,其中,10月6日《人民日報》在4版要聞頭條刊發《秉承紅色基因,合力脫貧攻堅》、10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連續報道龍勝脫貧攻堅工作。在《廣西日報》上稿203篇,其中,《龍勝:加強基層黨建筑牢攻堅堡壘——龍勝1234工作法黨建促扶貧》于9月22日在《廣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人民網等多家媒體轉載;在廣西電視臺上稿35條;在《桂林日報》《桂林晚報》上稿705篇,《龍勝:金山銀山漸成綠水青山》《龍勝:量體裁衣,確保精準扶貧》2篇稿件上了桂林日報的頭版頭條;在桂林電視臺上稿472條;在各大主流新聞網站發布信息2000多條。這些報道為龍勝堅決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建設中國生態旅游強縣加油鼓勁、凝聚力量。通過加大宣傳,有效地推介了龍勝的自然生態、特色產業、投資環境、民族文化,助推了旅游扶貧、產業富民、基礎惠民等重大舉措的實施,真正實現了宣傳促扶貧。
要使新聞扶貧取得明顯成效,關鍵在于找準新聞扶貧的載體。要把新聞報道與提高知名度結合起來,要把培育典型與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要把新聞扶貧與旅游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把新聞扶貧與教育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把新聞扶貧與科技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把新聞扶貧與文明創建結合起來。通過載體,在擴大龍勝知名度的同時,使群眾獲得實惠。
(一)發揮民族優勢擴大影響
龍勝是一個山區少數民族自治縣,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苗、瑤、侗、壯、漢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龍勝所特有的民族優勢。瑤族的長發、紅衣“打旗公”、瑤族龐桶浴,苗家油茶、山歌,壯家的吊腳樓、水酒,侗族石板路、風雨橋、鼓樓、禾廊、“月也”團歌“多耶”等,把這些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服飾、民族風情、建筑風格的內容作為宣傳的重點。龍勝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方面有“天下一絕”的龍脊梯田,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龍勝溫泉,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花坪。龍勝積極協助媒體加大了這方面的宣傳力度,擴大了影響,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二)樹立品牌,打造精品引關注
針對龍勝的實際,我們把培育典型打造品牌作為新聞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在自治區、桂林市宣傳部門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下,依靠各方面力量,相繼推出了坳背式的文明新村模式。它的創立對于山區農村如何建設文明新農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經過大力的宣傳,坳背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群眾依托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旅游,良好的生態環境、文明衛生的習慣使得中外游客紛至沓來,年接待游客達到了3萬多人次。以此為榜樣,龍勝花大力氣相繼推出了金車、里排、渡江等風情村寨。坳背式的文明村屯如雨后春筍在龍勝山區遍地開花,全縣的文明村屯達到30多個。宣傳的效應轉化成新的生產力,文明創建促進了經濟的新發展。農家樂已成為龍勝旅游的新亮點。
(三)繁榮節慶文化提高知名度
探索以地域特產為主題、以民族文化為主題、以新歷節日為主題、以健康養生為主題、以發展旅游為主題等系列社會新聞宣傳項目。例如,利用民族傳統節日的魅力搞活新聞扶貧,把節慶活動放到民族村寨來開展。“紅衣節”本來是龍勝紅瑤的一個傳統節日,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從1995年開始,我們把民間傳統節日與旅游宣傳結合起來進行。每年我們都要對“紅衣節”進行策劃與包裝,邀請各級媒體到龍勝采訪,形成了滾雪球性的轟動效應,“紅衣節”已成為廣西重大節慶活動之一,許多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旅館脫貧致富,目前景區內有農家旅館354家,床位8700多個,2016年的收入約為1.5億元。
2016年,還通過舉辦“龍脊梯田文化節”“開耕節”“辣椒節”“紅糯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擴大龍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6年,龍勝榮獲“中國品牌節慶示范基地”稱號;龍脊梯田景區入選首批“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成為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全年全縣共接待游客647.57萬人次,同比增長17%;實現旅游總消費66.5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8%。
(四)圍繞民族教育實施新聞扶貧
為提高民族女童的入學率,從源頭上抓婦女素質的提高,從1995年起,龍勝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著力實施“春蕾計劃"。在零散地進行貧困女生救助的同時,積極開辦女童班。迄今先后開辦了女童班92個,招收學生2700人;開辦女子初中班20個,招收女學生600人;開辦女子高中班22個,招收學生660人,形成了女童教育一條龍模式。去年,女子高中班的50名學生全部考上了大學。
可以說,龍勝女童教育的發展是實施新聞扶貧的重要成果。多年來,各級新聞單位對龍勝女童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從中央電視臺到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廣西電視臺、桂林人民廣播電臺、桂林電視臺,從新華社到《對外大傳播》《中國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民族報》《中國民族》,從《廣西日報》到《廣西教育》《廣西工人報》《新聞潮》《廣西民族報》《桂林日報》《桂林晚報》,從國內的媒體到境外媒體,無不對龍勝的女童班的創辦、發展給予大力支持,使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掀起了助學的熱潮。通過組織大量的文字、圖片、錄音、視頻進行宣傳,引起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世界銀行計劃發展署,法國,加拿大,我國香港、澳門地區的社團組織,以及中央電視臺、上海第五鋼鐵集團公司、上海復旦大學、廣西新聞出版系統等許多社會團體、單位和個人與龍勝的少數民族學生結成了資助關系。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援助女童教育的資金已達800多萬元。
2016年,《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泰國國家電視臺、美國蘋果公司等100余家國內外新聞媒體,共400多人次對龍勝進行了新聞宣傳報道。新聞扶貧促進了龍勝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龍勝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據統計,2016年龍勝共有2034戶8158人、12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全縣貧困人口降至21380人。脫貧攻堅首戰告捷,成效顯著。
(作者單位: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