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山
關于國外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動向及經驗借鑒
□尹志山
西方新聞傳播專業與我國相比發展較早,而其在教學模式與理念方面也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本文對國外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動向作出分析,總結我國在教育方式與教學模式上的不足,提出我國新聞傳播專業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借鑒的方式,旨在提升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能力與質量。
新聞傳播;國外教育;結合方式
在各個新聞組織與機構的發展中,西方新聞傳播專業在教育理念上更加注重知識結構的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作為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而我國的新聞專業教育,重視的是學生在政治素質與思想品德方面的培育,對于實踐能力的要求相對較弱。以美國新聞專業教育為例,在相對自由的學術權利下,高校可以自行定制教學培育目標,以自身辦學條件和教學宗旨為基礎,從特色教育的目標中建立職業導向,形成應用型新聞人才培育的教學目標。而教學規劃中更加重視基本技能,具體包括評、編、寫、采等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新聞洞察力,提高學生提取和搜尋新聞內容的積極性。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專業,在2016年的招生計劃中,有35%的學生具備相應的新聞工作經歷。這樣的生源組成,可使教師減少理論知識的傳授,偏重于綜合業務技能的提升。而專業必修課“寫作報道”的授課模式是安排在對社區蹲點的實踐課程中,通過報道該社區的新聞內容,全程模仿新聞媒體的工作流程,對于新聞采訪、限時新聞寫作以及報道主題研討具有獨特的能力提升作用。這種教學模式紐約大學與密蘇里大學都有涉及,在西方新聞專業教學中認可度很高。雖然我國的新聞專業在培育方向上也以應用型人才為主,但是在與國外教學模式的對比中能夠發現,基于不同教學目標的定位,在自由發展空間上,我國新聞專業教育采取滿足社會需求的教育模式,相對個體而言屬于被動化。
彈性學制是國外新聞專業的主要特點,學分制與選課制構成了主流新聞專業的學習方式,形成了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而其入學途徑也相對寬松,并不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入學渠道,而考核成績的方式也相對靈活。一般可以選擇自修學制,可以為全日制與兼修制的不同形式,只要滿足學分基礎,就可以提前拿到學位。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而言可以通過自身能力縮短在校時間。而對于課程的選擇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在歐洲各國的新聞專業里,板塊式課程體系應用廣泛,以個人喜好為導向的選擇課程模式成為主要方向。雖然必修課程存在學校差異,但是內容是互通的,例如“writing&reporting”寫作與報道、“society or critical issue in journalism&The law”新聞學中的社會熱點問題與法律、“Skills class”技能培訓、“Mass Communication”大眾傳媒等為必修課程。而選修課程主要開展特色內容,主要方向在跨學科的課程設置上,對于現實問題的指向性較高。例如,“Gender,Class,Raceand Media”性別、階級、種族與媒體,“Problemsin EnvironmentalNews”環境問題的新聞內容,“PoliticalCommunication”政治新聞傳播等特色課程。同時對于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也是西方新聞專業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如哥倫比亞大學的“Business Journalism”商業新聞課程、紐約大學的“ComputerScienceand Journalism”計算機技術的新媒體課程、佛羅里達大學的“Public Affairsand International”國際事務的新聞公共學課程、密蘇里大學的“Religious Journalism”宗教與新聞學的多種交叉學科等。
依據西方新聞專業的教學經驗,在我國專業化的教學模式中應當采取重視技能操作的培養方向。以新聞傳播的實用價值為導向,真實模擬新聞采訪和即時討論的方式,進行課程的專業化培訓,能夠提升學生在新聞業務中的多種技能。對于秉承新聞工作的真實性與紀實性而言,只有具體的實踐課程內容能夠完成。僅以理論教學為課程內容無法讓學生體驗到新聞傳播工作的實質性內容。因此我國高校在新聞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中,應當參考國外教學的模式進行延伸,將其優勢復制到我國新聞教學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化的課程實踐。
在我國新聞傳播專業教學中,交叉學科的結合已有初步規劃和實踐內容,但普遍未能結合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特點。一般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進行其他輔導專業的課程開展,僅以其課程內容的技術延伸為基礎,作為輔助教學工具,但沒有將不同學科與新聞專業的特點進行互相融合,那么對于學科間的交叉學習并沒有過多的提升效果。因此,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需要專業教師與輔助學科教師進行課程研討,從新聞專業的學習模式與特點出發,將不同學科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明確教學內容的實際價值。例如宗教與新聞的學科連接中,多國宗教特色和發展歷史可能會促進學生理解不同地域的宗教模式,但對于新聞傳播而言沒有過高的實用價值。但宗教理論的信仰特質與文化背景可以引導學生形成不同的新聞視角,而對于新聞傳播的學習與實踐也將具備相應的價值。再如計算機技術的輔助教學,不能僅以word應用寫作方式為課程內容的編排,雖然也有部分價值的體現,但是過于平淡的課程內容是否能夠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有待思考。那么現階段較為熱點的大數據和互聯網問題,才是新聞傳播學應當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重點內容。對于熱點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有利于學生進行更為深度化的新聞采訪探討,形成對于熱點問題的客觀認識和針砭時事的獨到見解,最終促進新聞洞察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普遍提升。
選修制的課程規劃在我國新聞專業內早有涉及,但多數課程的設置并未達到寬泛的內容拓展需求,而其與非新聞專業的選修課程相似,從而也失去了新聞傳播專業的針對性。那么在進行選修課程的規劃上,需要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規劃,將學生實踐課程內容的延伸作為課程編排方式。而在學習過程中也要賦予學生自行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要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想法。把握個性化的教學需求,針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目標和個人興趣,設置選修課程的延伸方向,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視野,使學生形成對于新聞專業的思維拓展。在學分制的教學規劃中,我國教學模式已有較多的形式和應用經驗,但是與國外可以依靠學分提前畢業的模式相比尚有差距。而在我國的新聞傳播教學過程中,以學分進修標準為實現學生能力的鑒定也存在實用性的不足。那么在現有教學模式上,可以適當結合學生進修機制,當學分修滿后可以提供給學生參加跳級考試的機會,如果成績確實能夠達到學位標準,也可以實施對學生教學時間的寬泛政策,從而也能夠為學生提供相應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及更多參加實踐工作的時間。而依據這種教學模式的延伸,我國在新聞傳播專業的學位進修中,也可以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廣泛招收具備相應新聞工作經驗的社會生源,建立更加具備實踐能力提升的進修機制。從教學目標的實際價值上,要體現出新聞工作內容的進步,同時也能夠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做出相應的教育貢獻。
本文結合現階段國外較為先進的新聞傳播教學理念和方式,提出可以借鑒的方法:重視操作技能培養的教學方向、加強新聞學交叉學科的結合與實踐、形成學分制與選修制的課程規劃。通過借鑒國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特色,形成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的改革創新方式,從而提高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新聞專業技能,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培養出更多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
1.張淑華.新聞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87-192.
2.洪麗.美英新聞傳播教育與我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1(16):8-10.
3.王君超.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實施與對策——香港公立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經驗[J].國際新聞界,2011(11):81-87.
(作者系常州工學院教育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