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容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圖書館,湖南婁底 417000)
圖書館員參會攻略*
劉時容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圖書館,湖南婁底 417000)
會議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參加學術會議是了解學術前沿、開闊知識視野的一條重要途徑。圖書館員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行業學術會議。基于廣大普通圖書館員“導會”的需求,文章從擇會、參會、備會、聽會、串會、議會、延會、整會八個方面提出建議,供業界同仁參考,以期實現參會效益的最大化。
學術會議 圖書館員 參會
會議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已成為人們交流信息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無法消滅會議,會議就像蒲公英一樣,你把它們連根拔起,但它們還是春風吹又生。”相信細心的讀者都能夠從美國加里福尼亞管理顧問威廉·丹尼爾斯的這段話中解讀出人們對會議的復雜情感。有學者研究認為,會議具有“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權力、集中智力、集中情感、集中信息、集中聲勢、集中見證、集中財物、集中監管”[1]等十大功能。盡管每一次會議這十大功能未必同時出現,但其中幾項功能的組合足以成為人們開會的理由。根據會議交流的內容人們把會議大致分為工作性會議、學術性會議、商業性會議三大類。圖書館界的會議以工作會議和學術會議居多。工作會議如館長聯席會、圖書館學會理事會、地方文獻工作研討會等,其會議名稱指明了參會對象為館長、理事、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普通圖書館員基本無緣。相比而言,學術會議如省圖書館學會年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等因覆蓋面大、普及人群廣而給底層圖書館員提供了參會的機會。俗話說,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本文擬從學術會議的視角,結合筆者的經歷,談談普通圖書館員的參會攻略,供業界同仁參考。
參加學術會議是了解學術前沿、開闊知識視野的一條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圖書館員,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行業學術會議,吸取工作經驗,提高科研能力,以實現個體發展與圖書館整體業務的同步提升。然而,面對業界和學界琳瑯滿目的大小會議,圖書館員該如何選擇呢?筆者的經驗是:切合實際。
1.1 估計經濟承受力
常言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具體到一個單位,也是如此。特別是處于三、四線城市的地方圖書館,在財政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的當下,圖書館員選擇會議時首先要對經費開支進行估算。會議經費主要包括會務費、交通費、住宿費三大類。首次參會的圖書館員最好選擇開會地點離家較近的會議參加,以節省交通費,提高參會的批準率,從而樹立會議自信。如筆者首次參與的學術會議是2014年在湖南長沙舉行的“出版界圖書館界全民閱讀年會”,花費經濟成本855元(500元會務費+115元車費+240元住宿費)。因為是在“家門口”開會,在“全民閱讀”與高校圖書館似乎還有一段距離的當時,領導欣然同意。
1.2 判斷學術含金量
隨著學術市場的繁榮,學術會議的數量不斷增多,學術規格深淺不一,針對的群體也各有側重。一般來說,本省圖書館學會年會、多省圖書館學會聯合年會等,因學會掛靠單位在省圖書館、開會地點也在省圖書館而頗受公共圖書館員的青睞。對于高校圖書館員來說,由本省高校圖工委組織的研討會、多省高校圖工委聯合舉辦的高校圖書館學術年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高等學校圖書館分會舉辦的“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等是含金量較高的學術會議。筆者有幸參加了“2015年中南六省(區)高校圖書館學術年會”,精彩紛呈的年會項目如專家報告、各省高校圖工委工作交流、閱讀推廣優秀案例分享、會議論文專家點評、獲獎作者論文交流、數據庫商信息發布等吸引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海南六省的300余名高校圖書館員參加,堪稱一次學術的盛宴。
1.3 沖刺高端會議
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自1999年由文化部首次舉辦以來,目前已召開18屆,參會人員涉及各省(區、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全國各級各類圖書館工作人員,圖書館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及學生,文化名人,報刊編輯,圖書館相關企業代表等,融工作會議、學術會議、商業會議于一體,每年與會者多達數千人。筆者以論文作者身份參加了2016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國內外的學界大腕、業界精英、刊界名編分別就全國圖書館所涉及的各類學術問題進行報告、交流與專題介紹,謂之圖書館界的“學術風暴”一點也不為過。作為一名普通圖書館員,也許努力一生也無法走進國際圖聯大會IFLA的會場,然而,沖刺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的信心還是應該有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近年來,我國的學術會議呈現出聯合化發展趨勢。[2]23根據“中國學術會議在線”網上會議點擊率排名抽樣調查,多單位合作辦會已占學術會議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高校與學會聯合辦會的比例較大。[3]因此,圖書館員首先應該積極參與本地高校承辦的相關學術會議。如2016年11月5日-6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承辦了由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第57屆全國高校科研工作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國家社科基金二級管理單位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研究專家、《新華文摘》主編、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刊社培訓中心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等9位專家就“項目申報與高水平論文發表”作了學術報告。外地代表參會需交1800元的會務費,本校老師只需報名即可免費聽會,本地科研人員(包括公共圖書館員)只要知曉信息也是有辦法開綠燈的。如此近水樓臺,實乃值得一聽。
其次,圖書館員應該主動參加本省圖書館學會舉辦的各種培訓活動。如筆者參加了2011年湖南省圖書館學會舉辦的全省圖書館基礎業務培訓班,培訓課程除《圖書館學概論》《文獻分類學》《文獻編目》《信息資源建設》《圖書館管理》等傳統圖書館學專業課程外,學會還就圖書館事業發展前沿與圖書館員科研需要量身定制如《圖書館宣傳推廣與閱讀促進》《圖書館學專業論文撰寫實務》等學術課程,采取理論提升與參觀學習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對于非圖書館學專業出身的館員來說,是一個接受專業教育、培養學術興趣的良機。
再次,圖書館員應該瞄準中國圖書館學會各分會主辦的各種研討會。目前,中國圖書館學會共設有17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針對本分會的工作特點每年開展全國性的職業培訓研討活動。筆者參加了2014年中國圖書館學會高等學校圖書館分會在湖南大學舉辦的“大學生閱讀推廣與校園文化建設培訓班”,來自全國29個省市、120所高校的240余名圖書館員參加;兩天的培訓課程共聆聽了6個專題講座,4個精品案例,可謂營養豐富。在“全民閱讀”已成為國家戰略的當下,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開展的“閱讀推廣人培育行動”是一個值得參與的項目,筆者也向往已久。
盡管學術會議面向全體圖書館員,然而它也是有門檻的。圖書館員首先要準備的是會議征文。征文通知一般會提前數月發布,并就征文主題、征文要求、征文評獎等事項做詳細說明。因此,密切關注征文信息,提前準備學術論文并精心修改是備會的第一關。若征文有幸獲獎,您將會收到會議邀請函。于是,請求館領導、校領導批示成了備會的第二關。一般來說,領導批會首先關心的是經費問題,經費越少,獲準的可能性就越高;其次是會議的重復度問題,圖書館員應該盡可能避免重復參與同一類型的會議,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率。只有領導批準,才算是拿到了參會的入場券。備會第三關則是研究會議日程。可以從會議網站上了解會議大體信息,關注會議召開前夕的新聞,研究參會專家的學術結構及其代表性論著,做好參會的專業準備。此外,如果還能在思想和旅行等其它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參會收獲會更大。[4]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的聽課筆記已經被手機、平板拍照、拷貝PPT等電子筆記所取代。有人認為這是現代科技給人類學習帶來的福利,可以將“手”解放出來,集中精力于“聽”。也確有學生感言“課堂上只顧埋頭記筆記不一定來得及聽,當信息量大時,若是因記筆記而漏掉老師講的重點,反而得不償失。”[5]也有人認為,PPT上記錄的僅僅是講課的大綱和說話的邏輯,專家的許多經驗之談與人生體悟都是臨場發揮的,而許多智慧的火花都藏在這些題外之語中;甚至還有老師上課拒絕使用PPT,因為他們認為PPT損壞了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手寫筆記的優勢無法替代。筆者認為,一方面,PPT上記載的無疑是講課的重點和核心,相較于手寫速記,用拍照或拷貝的方式記錄下來,自然是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在專注于“聽”的同時,用筆記下PPT外轉瞬即逝的連珠妙語、靈感火花,為日后啟迪思維與創新實踐積累材料;特別是會場上的互動交流環節,因其能實現會議“集中智慧”的功能,所以更應該用筆進行詳細記錄。基于此,移動互聯網時代,記筆記的方式也要靈活變通,無論是聽課還是聽會,最好能做到電子筆記與手寫筆記雙管齊下。
從小父母便教育我們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因此,上課時若中途離場是對老師的大不敬,是會受到家長和校方的嚴厲批評的。到了大學,學生的自由度相對寬松,翹課現象也時有發生,“上課點到”便成了老師們確保學生到課率的通行做法。然而,如果秉持這樣的思維定勢去參加全國性的大型學術會議,收獲便會大打折扣。2016年10月26日-27日,筆者首次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4個主題論壇、25個分會場密集地分布在一天半的時間內,每個半天安排了9-11場學術會議。幾經權衡,本著“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原則,筆者準備選擇工作研究中急需的三個會場聆聽。第一個半天,我“善始善終”。晚餐時,不少同仁在討論“這半天”的收獲,有館員說他分聽了兩個會場,收獲頗豐。第二個半天,我除了認真聽會,還留心觀察了會場情況。會議中場,當我環顧左右時,發現身邊已換了鄰伴;入口處,出出進進的大有人在。我才晃然明白,在內容如此豐富的年會面前,在分身無術的現實面前,必須創新思維:串會。然而,串會也不能盲目,必須有的放矢。首先,必須認真閱讀會議指南,明確哪些專家報告是你最想聽的;其次,估算時間。為了確保會議內容有效落實,舉辦方預先將會議時長分配到了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專家的發言上。經過估算,如果此會場的次要信息時段正好是心儀的彼會場的主要信息時段,即可串會。事實上,在一場長達3小時的會議中,其內容一定有輕重主次之分,即使是專家發言,也要避免“老言重聽”,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吸收新觀點與新思想。當然,信息的主次之分也是因人而異的。
為了使學術會議能夠收到“百家爭鳴”的效果,近年來,國內學術會議逐漸朝著平權化方向發展。[2]23與會人員無論職務高低、職級大小、學術成就多寡,都可以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學術問題平等自由地交流討論,切磋質疑。發言者越是就自己的工作經驗、研究難點、實踐疑點開誠布公地實話實說,就越能引起與會者的共鳴。2016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第三分會場,黑龍江省圖書館副館長畢紅秋老師以“圖書館科研組織工作實踐分享”為題,作了一個十分接地氣的報告。她認為:圖書館員從事科學研究,對業務實踐的理論總結能夠反作用于業務實踐,同時也解決了圖書館員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是圖書館留住人才的一條捷徑。國際圖聯素養與閱讀委員會在2011年發布的《在圖書館中用研究來促進識字與閱讀:圖書館員指南》中也寫道:“研究能夠幫助圖書館員在工作中自始至終都能有效地收集數據和時時測評,并且能夠幫助他們在推廣效力及其重要性方面提出切實可靠的要求。”[6]兩觀點都說明了圖書館員從事科研的重要性。然而,前者側重于從圖書館員自身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后者更多地是從圖書館工作的視角來考量的。所謂“民以食為天”,筆者感受,畢紅秋老師的表述更容易讓普通圖書館員接受理解,也更能激發他們的科研自覺。
在湖南省高校圖工委舉辦的一次閱讀推廣研討會上,小組討論時,筆者就平時工作中的困惑和盤托出:我館每年開展的“一校一書”共讀活動,實施過程中遭遇了學校教授精英層的反對,理由是限制和干擾了讀者的閱讀自由權,其情形恰如美國紐約的“一城一書”活動[7];針對大學畢業生開展的“閱讀清單傳遞”活動也被質疑侵犯了讀者的隱私權;想把“真人圖書館”的活動視頻掛到網上傳播,又被冠上了“侵犯知識產權”的罪名。如此種種,讓我誠惶誠恐,真怕一不小心招來“牢獄之災”。筆者的一番大實話,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現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真可謂“有聽有說,有會有議”。其實,“議會”不只體現在會上的互動,會下的交流更廣泛,也更重要。由于不少人不善于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可在雙人交流的相對私密空間里,卻往往能夠滔滔不絕。因此,就餐、坐車、乘梯、散步、購物、出游等都是絕好的會議交流機會,只要彼此開誠相見,就會有所收獲。
俗話說,走得多,看得多,眼界自然就開闊了。可對常年坐班的圖書館員來說,“圖書館”與“家”兩點一線的規律生活是很難實現“行萬里路”的。因此,圖書館員應該充分利用外出參會的良機,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適當延長會期,進行走訪調查。無論是游覽自然景觀,還是進行文化考察,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山西財經大學的吳漢華[8]老師就曾利用參與“民間圖書館論壇”的機會進行現場問卷調查,以了解論壇績效及民間圖書館的發展狀況,可謂有備而來,一舉兩得。筆者也利用參與2016中圖年會之機,在銅陵市圖書館新館泡了半天。當我逐一訪問各庫室時,書標上除索書號外的一長串數字(經比對系該書條碼號)引起了我的注意:兩本圖書信息完全相同的《安徒生童話》,一本條碼號為20177130,另一本為30135665。一般來說,圖書編目時粘貼于書內題名頁上的條碼號通常反映的是該書到館時的館藏量信息,在藏書量還未突破百萬冊的銅陵市圖書館,其條碼號的編制有何學問呢?筆者從該館編目人員口中粗略得知:其以數字“1”“2”開頭的條碼號系分館購書,以“3”開頭的條碼號為新館(總館)購書;為了方便按總分館分類圖書,遂將條碼號印制于書標上。如果不是親自體驗,也許此生我都不會主動去關注條碼號中潛藏的學問吧。
盡管當下全民閱讀理念已深入人心,可在百姓的實際生活中,不便閱讀之處還比比皆是。火車上,人們常用吃東西、聊天、睡覺、玩手機或電腦等方式來打發過長的坐車時間。果真是國人不愛閱讀嗎?未必!年會出行,本著“輕松上陣”的原則,我未帶任何紙質書,然而,非手機控的筆者在高鐵上能夠尋找到的唯一紙質讀物是一本為中國高鐵做宣傳廣告的內部刊物,讓獨自出行的我真有點“度時如年”的感覺。這樣的現象在醫院也如出一轍。由于紙質讀物不能唾手可得,許多家長不得不用零食、玩具來陪伴喜歡聽故事的兒童打發難熬的候診時間。返程時,為了度過從傍晚6點到凌晨2點漫長的候車時間,筆者來到了銅陵火車站內的一個小書吧,雜志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因而駐足了好一會兒,店主多次發出“非買勿看”的信號。我忍不住輕輕地說了聲“這里不是書香銅陵嗎?”店主幽幽地回道:“書香銅陵也要吃飯呀!”我一時無語。看來,如何讓商品經濟下的書店生存與書香社會建設和諧共處是一個需要政府部門著力的問題。盡管“公共圖書館+新華書店+高校圖書館”的館店融合模式讓我們看到了銅陵人民在文化供給側改革、城市轉型升級、圖書館發展理念上的創新實踐,然而唯一一條開往銅陵市新圖書館的公交線路發車間隔時間為20分鐘的事實,還是從一個側面呈現出“書香”與民眾的距離。如此收獲,誰說不是“延會”的功效?
對參會過程中所獲取的原始資料進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是一件重要而有意義的事情。會議資料的整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紙質資料的整理,二是電子資料的整理。紙質資料通常包括會議資料、廣告資料、贈閱資料三大類。其中會議指南、會議名錄、會議筆記值得永久保存,因其是研究會議以及會后與館界同仁聯系的重要信息源;涉及圖書館當下需要購買的設施、設備等廣告資料可在圖書館內進行傳閱,以借眾人之慧眼考究產品之優劣;贈閱資料如內刊、內報、書簽、作品集等可加收藏,因其是圖書館閱讀共享空間建設的一個樣本,能為本館的同類實踐提供參考依據。電子資料的整理則聚焦于PPT與照片兩大類。照片作為參會的見證,具有紀念意義,可分類保存;PPT則需要重溫研讀,還可與現場的手寫筆記進行對照閱讀,從而深刻領會專家思想,真正把握學術學沿;對于特別重要且常用的電子報告還可打印成紙質文稿,以便隨時翻閱。如2016年中圖年會期間,《圖書館閱讀推廣理論進展:2005-2015》研究報告就是采用現場掃描二維碼下載的方式發布的;會后,與會人員如果不對其進行整理閱讀,細嚼慢咽并消化,那它就只是手機里的一個檔案文件,也就失去其“引領閱讀推廣理論研究”的報告功能了。
綜上所述,參會猶如旅游,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數次“身在此山中”,也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這便是導游職業的必要性。基于廣大普通圖書館員“導會”的需求,撰寫此文,期望每一個參與學術會議的同仁都能夠實現會議效益的最大化。
〔1〕 韓國海.論會議的功能[J].嘉興學院學報,2005(S2):97-99〔2〕 劉興平.學術會議的興起與發展[J].科技導報,2010(28)
〔3〕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學術會議過程與使用語言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4
〔4〕 束漫.圖書館文化傳承和交流的社會機構——2009IFLA參會有感[J].新世紀圖書館,2009(6):8
〔5〕 王司云.如何記筆記——我在課后記筆記[J].成才與就業,2015(23):46
〔6〕 范并思.閱讀推廣的理論自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6):4
〔7〕 吳彩鳳.美國“一城一書”閱讀活動的推廣實踐及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13(3):97
〔8〕 吳漢華.民間圖書館論壇(2015)評估報告[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5(6):114-119
·閱推研究·
Conference Attendance Strategies For Librarians
Liu Shirong
Conference is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a certain stage. Attending academic conferen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frontiers and broaden the horizon of knowledge. Librarians should attend the profess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actively. In view of the librarians’ demands for guiding conference, the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selecting, attending, preparing for, listening to, going between, talking about, postponing and sorting conferenc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conference.
Academic conference; Librarian; Attending conference
*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圖書館學會項目《融合趨勢下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編號:XHYB1027)階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全民閱讀”時代主題與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編號:GLX108)階段性研究成果。
G251.6
A
劉時容(1972-),女,漢族,碩士,副研究館員,已發文30篇。研究方向:閱讀推廣與讀者服務。